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8948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



背景技术:

内孔直径的检测,通用测量工具有内径百分表、内径千分尺,但对于测量入口的尺寸较小,就无法将通用测量工具伸进内孔中,导致其内孔尺寸无法测量。此外,对于一些粗加工的器件而言,其内孔直径只要满足相关条件(比如,大于某个数值,或在一个区间带内)就可以,无需精确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通用内孔测量工具无法满足内孔直径尺寸测量要求的不足,本设计提供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该孔内径测量器特别适合入口小、直径较大、行程长的深孔槽工件内孔尺寸测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夹持座体,其具有底壁及环绕于所述底壁设置的侧壁,所述底壁上具有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所述侧壁上具有调整螺栓;

推拉部件,其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的第一推拉杆及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的第二推拉杆;

测量杆件,其处于所述夹持座体的第一侧,所述测量杆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拉杆和所述第二推拉杆相铰接;以及,

参考杆件,其处于所述夹持座体的第二侧,所述参考杆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拉杆和所述第二推拉杆相铰接,所述参考杆件平行于所述测量杆件设置。

作为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测量杆件的端部螺接有调整头部。

作为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参考杆件上具有水平气泡基准器。

作为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的优选方案,所述调整螺栓数量为4,沿所述侧壁的周向均匀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较为容易地获知内孔直径的大致情况,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中示出的是一种内孔直径测量器,用以检测内孔5的直径是否过小。该测量器主要由夹持座体1、推拉部件2、测量杆件3及参考杆件4等部件组成。

所述夹持座体1具有底壁11及环绕于所述底壁11设置的侧壁12。所述底壁11上具有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所述侧壁12上具有调整螺栓121。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1系竖直设置。所述侧壁12系自所述底壁11的左侧面始向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关于所述夹持座体1的中心线对称。所述调整螺栓121的数量为4,沿所述侧壁12均匀地分布。通过调整所述调整螺栓121,能够把所述夹持座体1以卡持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内孔5上,并且所述夹持座体的中心线与所述内孔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推拉部件2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的第一推拉杆21及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的第二推拉杆22。

所述测量杆件3处于所述夹持座体1的左侧。所述测量杆件3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拉杆21和所述第二推拉杆22相铰接。所述测量杆件3的端部螺接有调整头部31。通过调整所述调整头部31,可以增长或缩短所述测量杆件3的整体长度。注意的是,两端部的所述调整头部31的调整量必须相同。

所述参考杆件4处于所述夹持座体1的右侧。所述参考杆件4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拉杆21和所述第二推拉杆22相铰接。所述参考杆件4平行于所述测量杆件3设置。所述参考杆件4上具有水平气泡基准器,目的是,便于观察所述参考杆件4是否处于竖直状态。

使用方法:根据内孔的标准孔径,事先调整好所述测量杆件3的整体长度。调整所述推拉部件2,将所述测量杆件3以倾斜的姿态伸入所述内孔中。然后,将所述夹持座体1固定于所述内孔上。再次调整所述推拉部件2,当所述参考杆件4处于竖直状态,表示所述测量杆件3也处于竖直状态。此时,左右来回移动所述推拉部件2,若存在卡壳或卡顿的现象,则表示内孔的直径过小,需要再加工。若存在毫无阻力的现象,则表示内孔的直径过大。藉此,可以大致了解内孔的直径情况。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