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517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检测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排水管涵是城市排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确保城市污水有序收集、运输和治理,维护城市日常运行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交通日趋繁忙,道路负荷的加重、道路扩宽改造及其他周边工程活动影响越来越多,导致现阶段普遍处于年久失修的大型排水管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其保护工作越来越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大型排水管涵年代久远,竣工资料的缺失或存在偏差,对其定位成为了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

现阶段国内关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技术手段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钻孔、开挖等方法确定大型排水管涵的位置,但这些方法对场地造成破坏、投入成本较高及周期长,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现阶段市场缺乏一套快速、有效、准确的大型排水管涵定位技术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该测线布置结构可以通过无损的检测方法实现了排水管涵的精确定位。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条设置在排水管涵上方地表的测线;沿所述测线设置有地震映像检测测线以及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

所述测线与所述排水管涵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90°。

相邻所述测线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m-50m。

所述地震映像检测测线包括震源以及检波器,所述检波器的频率为4Hz-100Hz;在采集所述地震映像数据的过程中,偏移距为0.1m-4m。

所述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为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所述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包括沿所述测线分布的若干检测电极以及依次连接各所述检测电极的检测电缆。

各所述测线上分布的若干所述检测电极由单根或多根检测电缆串联连接。

各所述检测电极等间距分布,所述检测电极插入土壤中的角度及深度均保持一致,所述检测电极呈垂直插入。

所述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为地质雷达测线;所述地质雷达测线包括发射天线以及接收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线布置结构进行测量不需要开挖,利用非破损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排水管涵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测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地震映像检测测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地质雷达测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图中标记1-11分别为:排水管涵1、测线2、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震源4、检波器5、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检测电极7、检测电缆8、地质雷达测线9、发射天线10、接收天线11。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其包括:若干条设置在排水管涵1上方地表的测线2;沿测线2设置有检测排水管涵1平面位置的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以及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

如图1所示,测线2用于为后续的测量过程提供导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测线2与排水管涵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90°,一般情况下,两者间的夹角为90°;相邻测线2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m-50m;在排水管涵1的直线区间内,相邻测线2之间可以采取较大的水平间距;在排水管涵1转弯的区间内,相邻的测线2之间应采用较小的水平间距。

如图2所示,测量过程中,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沿测线2布设;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用于检测测线2下方的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包括震源4以及检波器5;震源4用于输出地震波信号,地震波信号在土层中传播,当所述地震波信号遇到排水管涵1与土层之间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信号,检波器5接收所述反射信号并加以存储;所述反射信号通过处理后可以获得地震映像剖面数据;排水管涵在地震映像剖面上会表现为强反射、多次反射、绕射等与周围介质存在差异的反射现象,根据上述反射现象出现的位置可以得出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检波器5的频率为100Hz、28Hz或4Hz;在采集地震映像数据的过程中,偏移距为1m。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可以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在测量过程中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也是沿测线2布设;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包括沿测线2等间距分布的若干检测电极7以及依次连接各检测电极7的检测电缆8;如图3所示,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的长度及检测电极7的个数需要根据大型排水管涵1的埋深及现场情况综合确定。在检测电极7个数一定的条件下,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的长度越大,探测深度越深,探测精度就越低。为了确保能够探测到大型排水管涵1的埋深,布设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的长度需要满足有效探测深度大于大型排水管涵1底界面埋深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的长度约为大型排水管涵1底边界埋深的5-7倍时,可以满足上述探测最低要求。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的长度可以适当增加,确保探测数据能够完全满足要求。比如大型排水管涵底边界埋深为7m,可以选用50个电极,电极距为1m或者选用100个电极,电极距为0.5m。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检测电极7等间距分布,检测电极7插入地面中的角度及深度尽可能保持一致,检测电极7尽可能呈垂直插入。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还可以采用地质雷达测线9;地质雷达测线9包括发射天线10以及接收天线11;使用发射天线10向排水管涵1发射电磁波,当高频电磁波到达大型排水管涵1与周围介质(土壤)的分界面时,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介电常数差异,因而在所述分界面处会产生反射信号,电磁波经排水管涵1反射后由接收天线11接收;处理接收天线11接收的反射电磁波数据,得到地质雷达剖面数据;根据地质雷达剖面特征判断得出排水管涵1的埋深。

使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大型排水管涵定位的测线布置结构测量排水管涵的位置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1所示,在排水管涵1的上方设置若干条测线2。

2)如图1所示,在测线2确定完成后,依次测量各测线2下方的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以及埋深,将各测线2的测量结果综合可以获得整个排水管涵1的准确位置及走向信息。

2.1)如图2所示,在沿每根测线2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地震映像检测法测量该测线2下方的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使用地震映像检测法的过程中,首先沿测线2布设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采集地震映像检测测线3的地震映像数据,并将地震映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震映像剖面图像,根据地震映像剖面图像确定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

2.2)沿测线2测量排水管涵1的埋深;使用地震映像检测法仅能确定排水管涵1的平面位置,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测测线2下方的排水管涵1的埋深。

如图3所示,当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作为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时,排水管涵1的埋深检测包括以下步骤:沿测线2布设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测量检测电极7之间的电阻率数据;电阻率数据经过相关软件反演处理后,得到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布置位置所对应的电阻率剖面,在此剖面上进行解释分析。一般情况下,大型排水管涵1在电阻率剖面上会形成与周围介质明显不同的电阻异常区域,以此判断大型排水管涵1的埋深。

如图4所示,当采用地质雷达测线9作为排水管涵埋深检测测线时,排水管涵1的埋深检测包括以下步骤:沿测线2布设地质雷达测线9;使用发射天线10向排水管涵1发射电磁波,当高频电磁波到达大型排水管涵1与周围介质(土壤)的分界面时,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介电常数差异,因而在所述分界面处会产生反射信号,电磁波经排水管涵1反射后由接收天线11接收;处理接收天线11接收的反射电磁波数据,得到地质雷达剖面数据;根据地质雷达剖面特征判断得出排水管涵1的埋深。

依次沿各测线2进行测量后,将各测线2测得的平面位置以及埋深进行综合处理,可以得到排水管涵1的整体位置及走向信息。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采用本实施例的测线布置结构进行测量不需要开挖,利用非破损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排水管涵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