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铂复合体及其利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262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树脂‑铂复合体及其利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可优选地用于免疫学测定等用途中的树脂-铂复合体及利用其的标记物质、免疫学测定法、免疫学测定用试剂、分析物的测定方法、分析物测定用套组及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
背景技术
:在生物体内存在无数种化学物质,因此对生物体内的特定微量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技术。在医疗、制药、健康食品、生物科技、环境等领域中,仅作用于生物体内的特定部位(化学物质)的药品及食品、检测生物体的略微变化的分析装置及诊断剂等与所述技术一并发展。关于所述分析技术之一,有免疫分析。其也被称为免疫学测定法,为利用作为免疫反应之一的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而对微量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抗原-抗体间反应由于感度或反应的选择性高,故在所述领域中被广泛地使用。免疫分析根据其测定原理而有各种测定法。例如可列举:酵素免疫测定法(eia)、放射性免疫测定法(r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荧光免疫测定法(fia)、胶乳等的凝聚法(胶乳凝聚(lia)、颗粒凝聚(pa))、免疫层析法(ica)、红血球凝聚法(ha)、红血球凝聚抑制法(hi)等。再者,除了免疫分析以外,有物理/化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免疫分析中,根据抗原及抗体反应而形成复合体时的变化(抗原、抗体或复合体的浓度变化),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在检测这些物质时,通过使标记物质与抗体、抗原或复合体结合,检测感度增大。因此,标记物质的标记能力可谓是影响免疫分析的检测能力的重要的要素。在所述例示的免疫分析中,可使用红血球(ha的情形)、胶乳粒子(lia的情形)、荧光色素(fia的情形)、放射性元素(ria的情形)、酵素(eia的情形)、化学发光物质(clia的情形)等作为标记物质。可是,在使用经着色的微粒子作为标记物质的情形时,不使用特殊的分析装置而可通过目测来确认检出,故期待可进行更简便的测定。此种经着色的微粒子可列举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状粒子、经色素着色的胶乳粒子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等)。然而,所述胶体状粒子是由粒径及制备条件来决定色调,故存在以下问题:难以获得所需的鲜艳的深色调,即视认性不充分。另外,所述经着色的胶乳粒子存在以下问题:由色素所得的着色的效果低,目测判定性不充分。再者,若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欲增加色素的着色量,则存在以下问题:色素将胶乳的表面覆盖,胶乳粒子原本的表面状态受损,故难以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另外,也存在以下问题:在薄膜过滤器等层析介质的孔隙内发生堵塞;或胶乳粒子发生非特异凝聚;或虽通过增加色素的着色料而深深地着色,但未必与性能的提升有关。为了提高所述标记物质的视认性,揭示有如下的免疫层析方法:在结合有标记物质的抗体(标记抗体)与抗原反应而形成复合体后,进一步使其他金属对这些标记物质进行修饰,由此使标记物质的检测感度增幅(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5)。然而,所述方法操作烦杂,难以稳定地增幅。另外,需要特殊装置等而耗费测定成本,因此认为可应用的用途及使用环境受到限定。另外,揭示有一种着色胶乳,其包含结合于聚合物系胶乳粒子的表面的金纳米粒子(专利文献3)。通过使金纳米粒子结合于聚合物系胶乳粒子的表面,所述金纳米粒子自身作为着色剂而在目测判定性或检测感度的提高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金纳米粒子自身对抗原或抗体的结合性也优异,因此即便使金纳米粒子结合直至成为充分的深色的程度,也可使充分量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所述着色胶乳是对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胶乳及作为金纳米粒子的前体的haucl的分散液照射γ射线,由此使金纳米粒子结合于所述胶乳的表面而成。然而,所述着色胶乳是使金纳米粒子仅在胶乳的表面结合,因此表现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金粒子的担载量有限,而且金纳米粒子容易脱离。结果,有作为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视认性或感度不充分之虞。另外,因照射γ射线等电磁放射线,故有对胶乳造成损伤之虞。进而,专利文献3的说明书中,揭示有所述胶乳径或金纳米粒径的优选范围,但并未表明是否在实施例中在这些优选范围内进行了验证,并非优选范围的规定的依据。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揭示有一种经金属金被覆的聚合物胶乳粒子,且启示了将其应用于显微镜检查法及免疫分析法中可利用的试剂。然而,关于所述经金属金被覆的聚合物胶乳粒子,并未揭示聚合物胶乳粒子的材质或粒径。进而,关于作为免疫分析法中可利用的试剂的效果,并无验证。因此,金属金及聚合物胶乳粒子的作为试剂的效果不明。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一种使聚-2-乙烯基吡啶胶乳粒子上担载金纳米粒子而成的微凝胶,且根据金纳米粒子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行为的变化而确认了微凝胶的粒径的ph响应性。然而,所述微凝胶中,在所述胶乳粒子的表层附近以单层而担载有金纳米粒子。因此,可认为金纳米粒子的担载量少,无法获得对于免疫分析而言有效的深色调。另外,并未对微凝胶的材质、结构、组成等进行研究,对免疫学测定试剂等具体用途的效果不明。根据以上内容,虽期待将结合或被覆有金纳米粒子的胶乳粒子作为免疫学测定用的试剂,但在现有的技术中,耐久性或视认性不充分。另外,即便视认性高,可应用的用途及使用环境也受到限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1095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11790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9-16849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3-206959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9-192270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k.akamatsu、m.shimada、t.tsuruoka、h.nawafune、s.fujii及y.nakamura;langmuir2010,26,1254-1259.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将树脂-金属复合体用作免疫学测定中的标记物质,必须使其稳定地结合于抗体等配体。然而,在利用树脂-金属复合体来标记配体的情形时,即便可形成稳定的结合状态,也未必可获得优异的检测感度。例如,微细的树脂-金属复合体容易发生凝聚。若发生凝聚,则不仅操作性大幅度地降低,而且有时作为标记物质的树脂-金属复合体的浓度产生不均,检测感度大幅度地降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与抗体等配体结合的状态下不易发生凝聚、操作性优异的树脂-金属复合体,例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免疫学测定中可进行高感度的判定的免疫学测定用树脂-金属复合体。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人等人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多个铂粒子固定于树脂粒子上而成的树脂-铂复合体可解决所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包括树脂粒子、及与所述树脂粒子相比而较小的多个铂粒子,且将多个所述铂粒子固定于所述树脂粒子上。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所述铂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粒子可在所述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在所述情形时,多个所述铂粒子的60wt%~100wt%可存在于所述表层部中。在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所述铂粒子可不在所述树脂粒子的径向上重合而固定于所述树脂粒子的表面。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所述铂粒子的平均粒径可为1nm~80nm的范围内。在所述情形时,树脂-铂复合体的平均粒径可为50nm~1000nm的范围内。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优选为所述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nm~5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nm~30nm的范围内,最优选为1nm~15nm的范围内。在这些情形时,树脂-铂复合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600nm的范围内。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相对于树脂-铂复合体的重量,所述铂粒子的担载量可为5wt%~70wt%的范围内。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中,所述树脂粒子可为在结构中具有可吸附铂离子的取代基的聚合物粒子。本发明的标记物质包括所述任一种树脂-铂复合体。在所述情形时,可使抗原或抗体吸附于所述树脂-铂复合体的表面而使用。本发明的免疫学测定法使用所述任一种标记物质。本发明的免疫学测定用试剂包括所述任一种树脂-铂复合体。本发明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为对试样中所含的分析物进行检测或定量的方法。所述分析物的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来进行包括下述步骤(i)~步骤(iii)的步骤,其中所述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含有薄膜、及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固定于所述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步骤(i):使试样所含的所述分析物与标记抗体接触的步骤,其中所述标记抗体是以所述任一种树脂-铂复合体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而成;步骤(ii):在所述判定部中,使步骤(i)中形成的含有分析物及标记抗体的复合体与捕捉配体接触的步骤;步骤(iii):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强度进行测定的步骤。本发明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为使用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而用以对试样中所含的分析物进行检测或定量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所述分析物测定用套组包含: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含有薄膜、及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固定于所述薄膜上而成的判定部;以及检测试剂,含有标记抗体,所述标记抗体是以所述任一种树脂-铂复合体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而成。本发明的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是用以对试样中所含的分析物进行检测或定量。所述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含有:薄膜;判定部,其是在所述试样展开的方向上,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固定于所述薄膜上而成;以及反应部,位于较所述判定部更靠上游侧,且含有标记抗体,所述标记抗体是以所述任一种树脂-铂复合体将与所述分析物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而成。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例如与抗体等配体结合的状态下的分散性优异,不易发生凝聚。另外,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具有将多个铂粒子固定于树脂粒子上而成的结构,故铂粒子的担载量多,另外,铂粒子不易自树脂粒子脱离。另外,铂粒子除了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以外,表现出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因此,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可作为操作性、耐久性、视认性、目测判定性、检测感度优异的材料,以例如eia、ria、clia、fia、lia、pa、ica、ha、hi等的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免疫学测定用试剂、医药、固体催化剂、颜料、涂料、导电性材料、电极、传感器元件等目的而优选地应用。在将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用于免疫学测定的情形时,操作性、耐久性及视认性优异,且无需追加特殊的装置或作业步骤便可进行高感度的判定。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剖面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a为表示树脂-铂复合体的一形式的剖面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b为表示树脂-铂复合体的另一形式的剖面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的概要的说明图。图4为表示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的分散性评价的结果的一例的照片。图5为实施例2中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图6为实施例2中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剖面的扫描式穿透电子显微镜(stem)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面适当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剖面示意图。树脂-铂复合体100包括树脂粒子10及铂粒子20。树脂-铂复合体100中,将铂粒子20固定于树脂粒子10上。树脂粒子10为与铂粒子20相比而较大的粒子。即,树脂-铂复合体100中,在大的树脂粒子10上固定有相对较小的多数个铂粒子20。如图1所示,树脂-铂复合体100总体的粒径d1、树脂粒子10的粒径d2及铂粒子20的粒径d3的关系为d1>d2>d3。另外,树脂-铂复合体100中,铂粒子20的一部分可在树脂粒子10的表层部60中三维地分布。在所述情形时,三维地分布的铂粒子20的一部分可局部地在树脂粒子10外露出,且其余一部分可内包于树脂粒子10内。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铂粒子20中,优选为存在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10内的铂粒子(以下也称为“内包粒子30”)、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10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10外露出的部位的铂粒子(以下也称为“局部露出粒子40”)、及吸附于树脂粒子10的表面的铂粒子(以下也称为“表面吸附粒子50”)。例如在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于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或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情形时,将抗体或抗原固定于树脂粒子10的表面或局部露出粒子40或表面吸附粒子50的表面而使用。此时,在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上固定有所述抗体或抗原,另一方面,并未固定于内包粒子30上。然而,局部露出粒子40、表面吸附粒子50及内包粒子30均除了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以外,表现出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因此不仅是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内包粒子30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及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视认性。进而,局部露出粒子40及内包粒子30与表面吸附粒子50相比,与树脂粒子10的接触面积较大,除此以外,发挥由包埋状态所得的固定效果等,故物理吸附力强,不易自树脂粒子10脱离。因此,可使利用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及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耐久性、稳定性优异。以下,以将树脂-铂复合体100应用于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以下也简称为“标记物质”)或免疫学测定用试剂(以下也简称为“试剂”)的情形为例加以说明。对于内包粒子30而言,其表面全部经构成树脂粒子10的树脂所覆盖。另外,对于局部露出粒子40而言,其表面积的5%以上且小于100%经构成树脂粒子10的树脂所覆盖。就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及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耐久性的观点而言,其下限优选为表面积的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另外,表面吸附粒子50优选为其表面积的超过0%且小于5%经构成树脂粒子10的树脂所覆盖。另外,相对于树脂-铂复合体100的重量,树脂-铂复合体100上的铂粒子20(内包粒子30、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的合计)的担载量优选为5wt%~70wt%。若为所述范围,则树脂-铂复合体100的作为标记物质的视认性、目测判定性及检测感度优异。若铂粒子20的担载量小于5wt%,则有抗体或抗原的固定量变少,检测感度降低的倾向。铂粒子20的担载量更优选为15wt%~70wt%,进而优选为15wt%~60wt%。再者,含有铂粒子20的树脂-铂复合体100与其他金属粒子(例如含有金粒子的树脂-金复合体)相比,即便为更少的担载量,也可作为标记物质而获得优异的视认性、目测判定性及检测感度。另外,优选为铂粒子20的10wt%~90wt%为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若为所述范围,则可充分确保铂粒子20上的抗体或抗原的固定量,故作为标记物质的感度高。更优选为铂粒子20的20wt%~80wt%为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就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及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耐久性的观点而言,进而优选为表面吸附粒子50为20wt%以下。另外,在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于免疫学测定的情形时,为了获得优异的检测感度,以铂粒子20的60wt%~100wt%、优选为75wt%~100wt%、更优选为85wt%~100wt%存在于表层部60中为宜,更优选为以自树脂粒子10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存在于粒子半径的40%的范围内为宜。另外,存在于表层部60中的铂粒子20的5wt%~90wt%为局部露出粒子40或表面吸附粒子50的情况下,可充分确保铂粒子20上的抗体或抗原的固定量,故作为标记物质的感度变高而优选。换言之,以存在于表层部60中的铂粒子20的10wt%~95wt%为内包粒子30为宜。此处所谓所述“表层部”,是指以树脂-铂复合体100的最外侧的位置(即,局部露出粒子40或表面吸附粒子50的突出端部)为基准,自树脂粒子10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的粒子半径的50%的范围。另外,所谓所述“三维地分布”,是指铂粒子20不仅在树脂粒子10的面方向上而且在深度方向上也分散。如上文所述,内包粒子30也除了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以外,表现出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因此不仅是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内包粒子30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及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视认性。就此种视认性提高的观点而言,树脂-铂复合体100例如优选为如图2a所示,内包粒子30自树脂粒子10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集中分布于一定的范围内,在树脂粒子10的中心附近不存在内包粒子30。更具体而言,为了有效地表现出由内包粒子30所得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以外,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例如在树脂粒子10的粒径d2为800nm时,以自树脂粒子10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在例如0nm~200nm的范围内存在70wt%以上、优选为80wt%以上、更优选为90wt%~100wt%的内包粒子30为宜。尤其在所有内包粒子30(100wt%)分布的区域(内包粒子分布区域)为距树脂粒子10的表面例如0nm~100nm的范围内的情形时,除了由内包粒子30所得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以外,可使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表现最大化,故优选。另外,树脂-铂复合体100也可不具有内包粒子30。例如也可如图2b所示那样,在树脂-铂复合体100中,所有铂粒子20不在树脂粒子10的径向上重合而固定于树脂粒子10的表面。在所述情形时,铂粒子20包含局部露出粒子40及表面吸附粒子50。树脂粒子10优选为在结构中具有可吸附铂离子的取代基的聚合物粒子。尤其优选为含氮聚合物粒子。含氮聚合物中的氮原子容易化学吸附作为视认性优异、容易将抗原或抗体固定的铂粒子20的前体的[ptcl6]2-等阴离子性离子,故优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含氮聚合物中所吸附的铂离子还原而形成铂粒子20,故所生成的铂粒子20的一部分成为内包粒子30或局部露出粒子40。另外,丙烯酸聚合物那样的含羧酸基的聚合物及聚苯乙烯磺酸那样的含磺酸基的聚合物(以下一并称为“可吸附阳离子性离子的聚合物”)可通过所含有的羧酸基及磺酸基而化学吸附pt2+那样的阳离子性离子,故优选。例如通过将化学吸附的pt2+还原而形成铂粒子20,可制作与所述含氮聚合物粒子相同的结构。另外,例如容易吸附作为银、镍、铜等金属的前体的阳离子性离子,通过使用这些聚合物,也可制作与铂的合金,故优选。另一方面,在结构中具有可吸附铂离子的取代基的含氮聚合物以外的树脂粒子、例如聚苯乙烯等的情形时,难以将所述铂离子吸附至树脂内部。结果,所生成的铂粒子20的大部分成为表面吸附粒子50。如上文所述,表面吸附粒子50与树脂粒子10的接触面积小,故树脂与金属的接着力小,有铂粒子20自树脂粒子10脱离的影响大的倾向。所述含氮聚合物为在主链或侧链中具有氮原子的树脂,例如有多胺、聚酰胺、多肽、聚氨基甲酸酯、聚脲、聚酰亚胺、聚咪唑、聚噁唑、聚吡咯、聚苯胺等。优选为聚-2-乙烯基吡啶、聚-3-乙烯基吡啶、聚-4-乙烯基吡啶等多胺。另外,在侧链中具有氮原子的情形时,例如可广泛地利用丙烯酸树脂、酚树脂、环氧树脂等。另外,所述可吸附阳离子性离子的聚合物为在主链或侧链中具有羧酸基、磺酸基等的树脂,例如可广泛地利用聚丙烯酸、羧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基磺酸、聚苯乙烯磺酸等。所述含氮聚合物及可吸附阳离子性离子的聚合物也可为与公知的聚合性单体的共聚物。此处,共聚物可例示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聚合物彼此交联而成的共聚物。另外,也可使两种以上的单体共聚合而形成树脂粒子10,也可使单体与存在于树脂粒子10的表面的官能基反应,将其作为聚合活性末端而进一步聚合。其共聚合组成并无限定,优选为所述含有可吸附铂离子的取代基的单体为10mol%以上。具有铂粒子20的树脂-铂复合体100与具有其他金属种的粒子的树脂复合体相比较,在与抗体等配体结合的状态下不易产生凝聚,分散性极为优异。另外,铂粒子20对氧化等变质的耐受性强,保存稳定性也优异。进而,铂粒子20例如在250nm~900nm的范围的广泛波长下表现出来源于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吸收,进而,通过表现出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而呈现出接近黑色的强显色,故通过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作标记物质,在免疫学测定中可获得高的视认性,也可提高分析物的检测感度。在所述情形时,通过使用铂粒子20,与其他金属(例如金)的粒子相比,能以少的担载量而获得优异的检测感度。因此,若平均粒径同等,则树脂-铂复合体100与具有其他金属种的粒子的树脂复合体相比,显示出明显高的检测感度。铂粒子20可仅包含铂,或也可为铂与其他金属的合金。铂合金包含铂与铂以外的金属种,是指含有1重量%以上的铂的合金。此处,与铂形成合金的其他金属种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银、镍、铜、金、钯等,更优选为保存稳定性、视认性优异的金、钯等。另外,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而测长的铂粒子20的平均粒径(即,图1中的粒径d3的平均值)例如优选为1nm~80nm。在铂粒子20的平均粒径小于1nm的情形或超过80nm的情形时,不易表现出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故有感度降低的倾向。就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于免疫学测定的情形时获得高的检测感度的观点而言,铂粒子20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且50nm以下,更优选为1nm以上且30nm以下,进而优选为1nm以上且20nm以下,最优选为1nm以上且15nm以下。尤其在铂粒子20的平均粒径为15nm以下的情形时,在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作免疫层析的标记物质的情形时可获得特别优异的检测感度。另外,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平均粒径(即,图1中的粒径d1的平均值)例如优选为50nm~1000nm。若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平均粒径小于50nm,则例如有铂粒子的担载量变少的倾向,故有相较于相同尺寸的铂粒子而着色变弱的倾向,若超过1000nm,则在制成标记物质或试剂时,有在薄膜过滤器等层析介质的孔隙内容易堵塞的倾向、或分散性降低的倾向。就提高制成标记物质或试剂时的分散性、并且在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于免疫学测定的情形时获得高的检测感度的观点而言,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上且600nm以下,更优选为250nm以上且600nm以下,最优选为300nm以上且600nm以下。尤其若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平均粒径为300nm以上,则在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用作免疫层析的标记物质的情形时可稳定地获得优异的检测感度。此处,树脂-铂复合体100的粒径是指将树脂粒子10的粒径加上局部露出粒子40或表面吸附粒子50的突出部位的长度所得的值,可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或离心沉降法来测定。[树脂-铂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利用乳化聚合法所制造的树脂粒子10的分散液中,添加含有铂离子的溶液,使铂离子吸附于树脂粒子10(以下称为“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进而,将所述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添加至还原剂溶液中,由此将铂离子还原而生成铂粒子20,获得树脂-铂复合体100。另外,例如含有铂离子的溶液可列举氯化铂酸(h2ptcl6)水溶液、氯化铂(ptcl2)溶液等。另外,也可使用铂络合物代替铂离子。另外,也可使用以下溶剂代替水来作为含有铂离子的溶液的溶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等含水醇或醇,盐酸、硫酸、硝酸等酸等。另外,所述溶液中,视需要也可添加例如聚乙烯醇等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醇类;四氢呋喃、二乙醚、二异丙醚等醚类;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这些二醇的单烷基醚或二烷基醚、甘油等多元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类等各种水混合性有机溶剂等添加剂。此种添加剂在促进铂离子的还原反应速度、另外控制所生成的铂粒子20的大小的方面有效。另外,还原剂可使用公知者。例如可列举:硼氢化钠、二甲基胺硼烷、柠檬酸、次磷酸钠、水合肼、盐酸肼、硫酸肼、甲醛、蔗糖、葡萄糖、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次膦酸钠、对苯二酚、罗谢尔盐等。其中,优选为硼氢化钠或二甲基胺硼烷、柠檬酸。关于还原剂溶液,视需要可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调整溶液的ph值。关于ph值调整,可使用硼酸或磷酸等缓冲剂、盐酸、硫酸等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进行调整。进而,通过利用还原剂溶液的温度来调整铂离子的还原速度,可控制所形成的铂粒子20的粒径。另外,在将所述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中的铂离子还原而生成铂粒子20时,可将所述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添加至还原剂溶液中,也可将还原剂添加至所述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中,但就容易生成内包粒子30及局部露出粒子40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前者。另外,为了保持树脂-铂复合体100在水中的分散性,例如也可添加柠檬酸、聚-l-赖氨酸、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吡啶、聚乙烯醇、disperbyk194、disperbyk180、disperbyk184(日本毕克化学公司制造)等分散剂。进而,可利用硼酸或磷酸等缓冲剂、盐酸、硫酸等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来调整ph值,保持分散性。具有以上构成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尤其通过使抗原或抗体吸附于铂粒子20的表面,可作为标记物质而优选地应用于例如eia、ria、clia、fia、lia、pa、ica、ha、hi等免疫学测定法。另外,尤其可优选地用作低浓度区域(高感度区域)内的目测判定性优异的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或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材料。另外,免疫学测定用标记物质或免疫学测定用试剂的形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以使树脂-铂复合体100分散于水、或ph值经调整的缓冲液中而成的分散液的形式使用。使抗原或抗体吸附于所述铂粒子20的表面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使树脂-铂复合体100浸渍于含有抗原或抗体的缓冲液中并进行培养等物理吸附;或在抗原或抗体中导入sh基,使其与树脂-铂复合体100反应而形成pt-sh键等化学吸附。其中,就铂粒子20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变牢固的方面而言,优选为化学吸附。继而,对使用树脂-铂复合体100作为标记物质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及分析物检测/定量套组加以说明。[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首先,一面参照图3,一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向流型层析用测试条(以下有时简单地记作“测试条”)加以说明。如后述,所述测试条200可优选地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中。测试条200包括薄膜110。薄膜110在试样的展开方向上依序设有试样添加部120、判定部130及吸液部140。<薄膜>测试条200中所使用的薄膜110可应用通常的测试条中用作薄膜材料者。薄膜110例如显示出毛细管现象,是由包含在添加试样的同时试样展开那样的微细多孔性物质的非活性物质(不与分析物160、各种配体等反应的物质)所形成。薄膜110的具体例可列举:包含聚氨基甲酸酯、聚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尼龙、纤维素衍生物等的纤维状或无纺纤维状基质、膜、滤纸、玻璃纤维滤纸、布、棉等。这些物质中,优选可使用包含纤维素衍生物或尼龙的膜、滤纸、玻璃纤维滤纸等,更优选可使用硝基纤维素膜、混合硝基纤维素酯(硝基纤维素与乙酸纤维素的混合物)膜、尼龙膜、滤纸。为了使操作更简便,测试条200优选为包括支撑薄膜110的支撑体。支撑体例如可使用塑料等。<试样添加部>测试条200也可具有用以添加含有分析物160的试样的试样添加部120。试样添加部120为用以在测试条200中接受含有分析物160的试样的部位。试样添加部120是形成于试样展开的方向上较判定部130更靠上游侧的薄膜110上,或者,也可将包含例如纤维素滤纸、玻璃纤维、聚氨基甲酸酯、聚乙酸酯、乙酸纤维素、尼龙、棉布等材料的试样添加垫设置于薄膜110上而构成试样添加部120。<判定部>在判定部130中,固定有与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131。捕捉配体131只要与分析物160形成特异性结合,则可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优选地使用对分析物160的抗体等。捕捉配体131是以在对测试条200提供试样的情形时也不自判定部130移动的方式而固定。捕捉配体131只要通过物理结合或吸附或者化学结合或吸附等而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薄膜110上即可。另外,判定部130只要为含有标记抗体150及分析物160的复合体170与和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131接触那样的构成,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在薄膜110上直接固定捕捉配体131,或者也可在经固定于薄膜110上的包含纤维素滤纸、玻璃纤维、无纺布等的垫上固定捕捉配体131。<吸液部>吸液部140例如是由纤维素滤纸、无纺布、布、乙酸纤维素等吸水性材料的垫所形成。所添加的试样的展开前线到达吸液部140后的试样的移动速度视吸液部140的材质、大小等而不同。因此,可通过选定吸液部140的材质、大小等而设定最适于分析物160的检测/定量的速度。再者,吸液部140为任意的构成,也可省略。测试条200视需要也可还含有反应部、控制部等任意的部位。<反应部>虽省略图示,但测试条200中,也可在薄膜110上形成有含有标记抗体150的反应部。反应部可设于试样流动的方向上较判定部130更靠上游侧。再者,也可将图3中的试样添加部120用作反应部。在测试条200具有反应部的情形时,若将含有分析物160的试样供给于反应部或试样添加部120,则可在反应部中使试样所含的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接触。在所述情形时,通过将试样简单地供给于反应部或试样添加部120,可形成含有分析物160及标记抗体150的复合体170,故可进行所谓一步式的免疫层析。反应部只要含有与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标记抗体150,则并无特别限定,也可在薄膜110上直接涂布标记抗体150而成。或者,反应部例如也可将使包含纤维素滤纸、玻璃纤维、无纺布等的垫(复合垫)中含浸有标记抗体150的物品固定于薄膜110上而成。<控制部>虽省略图示,但测试条200中也可形成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是于试样展开的方向上,将与标记抗体150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固定于薄膜110上而成。通过与判定部130一起而在控制部中也测定显色强度,可确认供给于测试条200的试样展开而到达反应部及判定部130,正常进行了检查。再者,控制部可除了使用与标记抗体150特异地结合的其他种类的捕捉配体代替捕捉配体131以外,与所述判定部130同样地制作,采用相同的构成。[分析物的测定方法]继而,对使用测试条200进行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析物160的测定方法加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160的测定方法为对试样中所含的分析物160进行检测或定量的分析物160的测定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160的测定方法使用测试条200,所述测试条200含有薄膜110、及将与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131固定于所述薄膜110上而成的判定部130。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160的测定方法可包括下述步骤(i)~步骤(iii);步骤(i):使试样所含的所述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接触的步骤,其中所述标记抗体150是以具有将多个铂粒子20固定于树脂粒子10上的结构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将与所述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而成;步骤(ii):在判定部130中,使步骤(i)中形成的含有分析物160及标记抗体150的复合体170与捕捉配体131接触的步骤;步骤(iii):对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强度进行测定的步骤。步骤(i):步骤(i)为使试样所含的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接触的步骤。只要形成含有分析物160及标记抗体150的复合体170,则接触的形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对测试条200的试样添加部120或反应部(省略图示)供给试样,在所述反应部中使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接触,也可在对测试条200供给试样之前,使试样中的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接触。步骤(i)中形成的复合体170在测试条200上展开而移动,到达判定部130。步骤(ii):步骤(ii)中,在测试条200的判定部130中,使步骤(i)中形成的含有分析物160及标记抗体150的复合体170与捕捉配体131接触。若使复合体170与捕捉配体131接触,则捕捉配体131与复合体170的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结果,复合体170在判定部130中被捕捉。再者,捕捉配体131不与标记抗体150特异地结合,故在未与分析物160结合的标记抗体150到达判定部130的情形时,所述未与分析物160结合的标记抗体150通过判定部130。此处,在测试条200中形成有固定有与标记抗体150特异地结合的其他捕捉配体的控制部(省略图示)的情形时,通过判定部130的标记抗体150继续展开,在控制部中与所述其他捕捉配体结合。结果,未与分析物160形成复合体170的标记抗体150在控制部中被捕捉。在步骤(ii)之后,视需要也可在步骤(iii)之前,实施例如利用水、生理盐水、磷酸缓冲液等生化学检查中通用的缓冲液来清洗测试条200的清洗步骤。可根据清洗步骤将未在判定部130、或判定部130及控制部中被捕捉的标记抗体150(未与分析物160结合、未形成复合体170的标记抗体150)去除。根据实施清洗步骤,可在步骤(iii)中,在对判定部130、或判定部130及控制部中的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进行测定时,使背景的显色强度减低,可提高信号/背景比,进一步提高检测感度或定量性。步骤(iii):步骤(iii)为对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强度进行测定的步骤。在所述步骤(ii)或视需要实施清洗步骤后,在测试条200中,对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强度进行测定。再者,在测试条200中形成有控制部的情形时,利用步骤(ii),在控制部中利用其它捕捉配体来捕捉标记抗体150而形成复合体。因此,在步骤(iii)中,在测试条200中,不仅在判定部130中而且在控制部中也可产生定域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及来源于由电子迁移所致的光能吸收的显色。如此,通过与判定部130一起而在控制部中也测定显色强度,可确认供给于测试条200的试样是否正常展开而到达反应部及判定部130。<试样及分析物>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中的试样只要含有蛋白质等可成为抗原的物质作为分析物160,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含有目标分析物160的生物体试样(即,全血、血清、血浆、尿、唾液、痰、鼻腔或咽喉擦拭液、脑脊髓液、羊水、乳头分泌液、眼泪、汗、自皮肤的渗出液、组织或细胞及自粪便的提取液等)或食品的提取液等。视需要,为了容易地产生标记抗体150及捕捉配体131与分析物160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也可在所述步骤(i)之前对试样所含的分析物160进行前处理。此处,前处理可列举:使用酸、碱、表面活性剂等各种化学药品等的化学处理,或使用加热、搅拌、超声波等的物理处理。尤其在分析物160为流感病毒核蛋白np抗原等通常不在表面露出的物质的情形时,优选为进行利用表面活性剂等的处理。可考虑特异性结合反应、例如抗原抗体反应等捕捉配体131与分析物160的结合反应性,使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来作为用于所述目的的表面活性剂。另外,所述试样也可利用通常的免疫学分析法中所用的溶剂(水、生理盐水、或缓冲液等)或水混合有机溶剂适当进行稀释。所述分析物160例如可列举:肿瘤标记物、信号传导物质、激素等蛋白质(包括多肽、寡肽等)、核酸(包括单链或双链的dna、rna、多核苷酸、寡核苷酸、pna等)或具有核酸的物质、糖(包括寡糖、多糖类、糖链等)或具有糖链的物质、脂质等其他分子,只要与标记抗体150及捕捉配体131特异地结合,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癌胚抗原(cea)、her2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psa)、ca19-9、α-胎蛋白(afp)、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cal5-3、ca125、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便隐血、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cr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黄体成长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梅毒抗体、流感病毒人血红蛋白、衣原体抗原、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抗原、hbs抗体、hbs抗原、轮状病毒、腺病毒、白蛋白、糖化白蛋白等。这些物质中,优选为利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而可溶化的抗原,更优选为病毒的核蛋白质那样形成自集合体的抗原。<标记抗体>标记抗体150是用于在步骤(i)中与试样所含的分析物160接触,形成含有分析物160与标记抗体150的复合体170。标记抗体150是以具有将多个铂粒子20固定于树脂粒子10上的结构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将与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化而成。此处所谓“标记化”,是指在步骤(i)~步骤(iii)中,以树脂-铂复合体100不自标记抗体150脱离的程度,通过化学结合或吸附或者物理结合或吸附等将树脂-铂复合体10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抗体上。例如,标记抗体150可在抗体上直接结合树脂-铂复合体100而成,或也可经由任意的连结子(linker)分子将抗体与树脂-铂复合体100结合而成,或也可分别固定于不溶性粒子上而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抗体”并无特别限制,例如除了多株抗体、单株抗体、利用基因重组所得的抗体以外,可使用与抗原具有结合能力的抗体断片[例如h链、l链、fab、f(ab′)2等]等。另外,作为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igd的任一种。关于抗体的产生动物种,以人为代表,也可为人以外的动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子、山羊、马等)。抗体的具体例可列举:抗psa抗体、抗afp抗体、抗cea抗体、抗腺病毒抗体、抗流感病毒抗体、抗hcv抗体、抗igg抗体、抗人ige抗体等。<标记抗体的优选制作方法>继而,列举标记抗体150的优选制作方法来进行说明。标记抗体150的制造可至少包括以下的步骤a;步骤a)在第一ph值条件下使树脂-铂复合体100与抗体混合并结合,由此获得标记抗体150的步骤,优选为还包括步骤b;步骤b)在第二ph值条件下对标记抗体150进行处理的步骤。[步骤a]在步骤a中,在第一ph值条件下将树脂-铂复合体100与抗体混合而获得标记抗体150。步骤a优选为使固体状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在分散于液相中的状态下与抗体接触。关于第一ph值条件,就在维持树脂-铂复合体100的分散及抗体的活性的状态下使树脂-铂复合体100与抗体均匀地接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ph值2~10的范围内的条件,进而更优选为例如ph值5~9的范围内。关于使树脂-铂复合体100与抗体结合时的条件,若ph值小于2,则有时因强酸性导致抗体变质而失活,若ph值超过10,则将树脂-铂复合体100与抗体混合时凝聚而分散变困难。然而,在抗体不因强酸性而失活的情形时,在ph值小于2的条件下也可进行处理。步骤a优选为在经调整为第一ph值条件的结合用缓冲液(bindingbuffer)中进行。例如在经调整为所述ph值的结合用缓冲液中混合既定量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充分混合。结合用缓冲液例如可使用经调整为既定浓度的硼酸溶液等。结合用缓冲液的ph值的调整例如可使用盐酸、氢氧化钠等来进行。继而,在所得的混合液中添加既定量的抗体,充分搅拌、混合,由此可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如此所得的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例如可利用离心分离等固液分离方法而以固体部分的形式仅分取标记抗体150。[步骤b]在步骤b中,在第二ph值条件下对步骤a中所得的标记抗体150进行处理,由此进行抑制对标记抗体150的非特异性吸附的封闭。在所述情形时,使利用固液分离方法所分取的标记抗体150在第二ph值条件下在液相中分散。关于第二ph值条件,就保持抗体的活性并且抑制标记抗体150的凝聚的观点而言,例如优选为ph值2~10的范围内,就抑制标记抗体150的非特异性吸附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ph值5~9的范围内。关于封闭的条件,若ph值小于2则有时因强酸性导致抗体变质而失活,若ph值超过10,则标记抗体150凝聚而分散变困难。步骤b优选为使用经调整为第二ph值条件的封闭用缓冲液(blockingbuffer)来进行。例如在既定量的标记抗体150中添加经调整为所述ph值的封闭用缓冲液,在封闭用缓冲液中使标记抗体150均匀地分散。封闭用缓冲液例如优选为使用不与被检测物结合的蛋白质的溶液。封闭用缓冲液中可使用的蛋白质例如可列举牛血清白蛋白、蛋白白蛋白、酪蛋白、明胶等。更具体而言,优选为使用经调整为既定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等。封闭用缓冲液的ph值的调整例如可使用盐酸、氢氧化钠等来进行。标记抗体150的分散时,例如优选为使用超声波处理等分散方法。如此可获得标记抗体150均匀地分散的分散液。所述步骤a及步骤b中,具有铂粒子20的树脂-铂复合体100不易发生由ph值所致的凝聚,能以酸性~碱性的广范围的ph值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例如在具有金粒子的树脂-金复合体的情形时,在步骤a中,在ph值超过7的条件下有树脂-金复合体彼此凝聚的倾向,另外,在步骤b中,在ph值超过9的条件下有树脂-金复合体彼此凝聚的倾向。因此,本发明中所用的树脂-铂复合体100也有不易受到标记抗体的制作条件的限制等优点。如以上所述那样可获得标记抗体150的分散液。例如可通过离心分离等固液分离方法,自所述分散液中以固体部分的形式而仅分取标记抗体150。另外,视需要可实施清洗处理、保存处理等。以下,对清洗处理、保存处理加以说明。(清洗处理)清洗处理为在利用固液分离方法所分取的标记抗体150中添加清洗用缓冲液,在清洗用缓冲液中使标记抗体150均匀地分散。分散时,例如优选为使用超声波处理等分散方法。清洗用缓冲液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经调整至ph值8~9的范围内的既定浓度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液、甘氨酰胺缓冲液、精氨酸缓冲液等。清洗用缓冲液的ph值的调整例如可使用盐酸、氢氧化钠等来进行。标记抗体150的清洗处理视需要也可重复进行多次。(保存处理)保存处理为在利用固液分离方法所分取的标记抗体150中添加保存用缓冲液,在保存用缓冲液中使标记抗体150均匀地分散。分散时,例如优选为使用超声波处理等分散方法。保存用缓冲液例如可使用在清洗用缓冲液中添加有既定浓度的抗凝聚剂和/或稳定剂的溶液等。抗凝聚剂例如可使用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所代表的糖类或甘油、聚乙烯醇所代表的多元醇等。稳定剂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牛血清白蛋白、蛋白白蛋白、酪蛋白、明胶等蛋白质。如此那样可进行标记抗体150的保存处理。在以上的各步骤中,可进而视需要而使用表面活性剂或叠氮化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分析物测定用套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例如为使用测试条200,而用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的测定方法对试样中所含的分析物160进行检测或定量的套组。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包含:测试条200,含有薄膜110、及将与所述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捕捉配体131固定于薄膜110上而成的判定部130;以及检测试剂,含有标记抗体150,所述标记抗体150是以具有将多个铂粒子20固定于树脂粒子10上的结构的树脂-铂复合体100将与分析物160特异地结合的抗体标记而成。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视需要可还包含其他构成要素。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物测定用套组时,可使试样中的分析物160与检测试剂中的标记抗体150接触而实施步骤(i)后,对测试条200的反应部或试样添加部120供给试样,依序实施步骤(ii)、步骤(iii)。或者,也可在较测试条200的判定部130更靠上游侧涂布检测试剂,使其适当干燥而形成反应部后,在所形成的反应部或较所述反应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例如试样添加部120)添加试样,依序实施步骤(i)~步骤(iii)。实施例继而,利用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在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各种测定、评价如下。<树脂-金属复合体的吸光度测定>关于树脂-金属复合体的吸光度,将经制备成0.01wt%的树脂-金属复合体分散液(分散介质:水)放入至光学用白板玻璃制池(光路长10mm)中,使用瞬间多通道测光系统(大冢电子公司制造,mcpd-3700),在金的情形时测定570nm的吸光度,在铂的情形时测定700nm的吸光度。在金的情形时,将570nm下的吸光度为0.9以上视为○(良好),0.5~小于0.9视为δ(可),小于0.5视为×(不可)。在铂的情形时,将700nm下的吸光度为0.6以上视为○(良好),0.1~小于0.6视为δ(可),小于0.1视为×(不可)。再者,关于着色胶乳,以与所述金及铂相同的基准进行评价。<固体成分浓度测定及金属担载量的测定>在磁制坩埚中加入1g的浓度调整前的分散液,在70℃下进行3小时热处理。测定热处理前后的重量,根据下述式算出固体成分浓度。固体成分浓度(wt%)=[干燥后的重量(g)/干燥前的重量(g)]×100另外,对所述热处理后的样本进一步在500℃下进行5小时加热处理,测定加热处理前后的重量,根据下述式来算出金属担载量。金属担载量(wt%)=[500℃加热处理后的重量(g)/500℃加热处理前的重量(g)]×100<树脂-金属复合体的平均粒径的测定>使用碟片式离心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cpsdisccentrifugedc24000uhr,cpsinstruments,inc.公司制造)进行测定。测定是以使树脂-金属复合体分散于水中的状态而进行。<利用免疫层析的评价>使用各实施例等中制作的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树脂-金属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时,使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艾德特克公司制造),比较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在性能评价中,抗原是使用流感a型阳性对照(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apc稀释前的病毒的浓度为5000ffu/ml)。(评价顺序)在96孔板的各孔中分别加入3μl的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分别混合100μl的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及阴性对照。继而,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中添加50μl,评价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显色水平是使用金胶体判定用颜色样本(艾德特克公司制造)来判定。<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测定>关于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测定,将树脂-金属复合体分散液滴加至带有碳支撑膜的金属性丝网上而制作基板,利用场发射式扫描电子显微镜(stem;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制造,su-9000)观测所述基板,根据观测所得的图像来测定金属粒子的面积平均径。<分散性的评价>在0.1ml的1wt%的树脂-金属复合体中添加0.9ml的结合用缓冲液,充分混合。进而,添加100μg的抗流感a型单株抗体,在室温下用3小时进行颠倒搅拌,通过目测来判定所得的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的分散性。关于结合用缓冲液,以如下三种来进行评价。结合用缓冲液a:以hcl将100mm的硼酸溶液调整为结合用缓冲液b:100mm的硼酸溶液结合用缓冲液c:以naoh将100mm的硼酸溶液调整为关于分散性的判定,在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未凝聚而未沉降的情形时视为○(良好),在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凝聚而沉降的情形时视为×(不良)。将分散性评价的例子示于图4中。在图4中,朝向左侧表示树脂-金属复合体标记抗体未凝聚而未沉降的情形,右侧表示凝聚而沉降的状态。再者,图4是考虑到与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有关的结果而记载者。[实施例1]<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3.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9.50g)及二乙烯基苯(dvb,0.5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2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7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82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0。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38.5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在1ml(0.1wt%)的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中混合100μg的流感抗体,在室温下搅拌约3小时而使抗体与树脂-铂复合体结合。以最终浓度成为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而将树脂-铂复合体表面封闭。以12000rpm在4℃下进行5分钟离心分离而进行回收,悬浮于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缓冲液中而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根据所述表1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512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2]<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5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9.50g)及二乙烯基苯(dvb,0.5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54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0。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37.7wt%。将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的表面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示于图5中,将其剖面的扫描式穿透电子显微镜(stem)照片示于图6中。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铂粒子的98wt%自树脂粒子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存在于粒子半径的40%的范围内。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2]根据所述表2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102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3]<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2.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8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93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4。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nm,铂的担载量为38.0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铂粒子的93wt%自树脂粒子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存在于粒子半径的40%的范围内。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3]根据所述表3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512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4]<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2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2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7。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38.2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铂粒子的97wt%自树脂粒子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存在于粒子半径的40%的范围内。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4]根据所述表4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102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5]<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5.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89.5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50.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0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15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57。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nm,铂的担载量为37.1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铂粒子的83wt%自树脂粒子的表面起在深度方向上存在于粒子半径的40%的范围内。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5]根据所述表5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128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6]<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2.5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5.00g)溶解于4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24.75g)及二乙烯基苯(dvb,0.25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22.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25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14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154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48。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nm,铂的担载量为34.5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6]根据所述表6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6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7]<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0.25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5.00g)溶解于325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24.75g)及二乙烯基苯(dvb,0.25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25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6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65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83。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nm,铂的担载量为35.8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7]根据所述表7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128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8]<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0.5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9.50g)及二乙烯基苯(dvb,0.5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1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512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537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5。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nm,铂的担载量为39.0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8]根据所述表8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102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实施例9]<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2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1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2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2。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8nm,铂的担载量为38.2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结合用缓冲液c全部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8.5(结合用缓冲液c)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9]根据所述表9确认到,树脂-铂复合体标记抗体对512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1]<免疫层析的评价>在1ml(0.1wt%)的着色胶乳(默克密理博公司制造,着色estapor功能性粒子,k1030,平均粒径;392nm,570nm下的吸光度为0.83,700nm下的吸光度为0.36)混合100μg的流感抗体,在室温下搅拌约3小时而使抗体与着色胶乳结合。以最终浓度成为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而将着色胶乳封闭。以12000rpm在4℃下进行5分钟离心分离而回收,悬浮于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缓冲液中而制作着色胶乳标记抗体。使用所制作的着色胶乳标记抗体,进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着色胶乳的性能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时,使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艾德特克公司制造),比较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在性能评价中,抗原是使用流感a型阳性对照(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apc稀释前的病毒的浓度为5000ffu/ml)。(评价顺序)在96孔板的各孔中分别加入3μl的着色胶乳标记抗体,分别混合100μl的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及阴性对照。继而,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中添加50μl,评价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显色水平是使用金胶体判定用颜色样本(艾德特克(adtec)公司制造)来判定。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0]根据所述表10确认到,着色胶乳标记抗体对16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将以上的实施例1~实施例9、比较例1中的700nm下的吸光度的测定结果汇总示于表11及表12中。[表11][表12]实施例8实施例9比较例1700nm下的吸光度0.750.720.36评价○○×[比较例2]<金胶体的合成>在500ml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250ml的1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使用加热回流装置,一面剧烈搅拌一面使其沸腾,沸腾后添加25ml的38.8mm的柠檬酸钠水溶液,确认到溶液由淡黄色变化为深红色。一面搅拌一面继续加热10分钟后,在室温下进行搅拌30分钟左右,放置冷却。使用孔径2μm的薄膜过滤器对溶液进行过滤,移至三角烧瓶中并保存于冷暗处。所制作的金胶体的平均粒径为12.3nm。另外,关于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32。<免疫层析的评价>在1ml的所得的金胶体(od=10)中混合100μg的流感抗体,在室温下搅拌约3小时,使抗体与金胶体结合。以最终浓度成为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而将金胶体表面封闭。以12000rpm在4℃下进行5分钟离心分离而回收,悬浮于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缓冲液中而制作金胶体标记抗体。使用所制作的金胶体标记抗体,进行下述所示的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金胶体的性能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是与比较例1同样地进行。(评价顺序)在96孔板的各孔中分别加入3μl的金胶体标记抗体,分别混合100μl的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及阴性对照。继而,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中添加50μl,评价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显色水平是使用金胶体判定用颜色样本(艾德特克公司制造)来判定。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3]根据所述表13确认到,金胶体标记抗体对32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3]<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2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50ml)中添加1233ml的纯水后,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0ml),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1580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42.4ml),一面以160rpm在20℃下搅拌,一面用2分钟滴加528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ml)后,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8n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98。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5.0nm,金的担载量为54.7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为○,但结合用缓冲液c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3.0(结合用缓冲液a)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在1ml(0.1wt%)的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中混合100μg的流感抗体,在室温下搅拌约3小时而使抗体与树脂-金复合体结合。以最终浓度成为1%的方式添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而将树脂-金复合体表面封闭。以12000rpm在4℃下进行5分钟离心分离而回收,悬浮于含有0.2%牛血清白蛋白的缓冲液中而制作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4]根据所述表14确认到,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对256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4]<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2.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8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50ml)中添加1233ml的纯水后,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0ml),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1580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42.4ml),一面以160rpm在20℃下搅拌,一面用2分钟滴加528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ml)后,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99n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96。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5.0nm,金的担载量为53.2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金粒子的100%存在于表层部中。使用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为○,但结合用缓冲液c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3.0(结合用缓冲液a)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比较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5]根据所述表15确认到,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对256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5]<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3.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9.50g)及二乙烯基苯(dvb,0.5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25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7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50ml)中添加1233ml的纯水后,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0ml),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1580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42.4ml),一面以160rpm在20℃下搅拌,一面用2分钟滴加528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ml)后,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93n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92。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4.9nm,金的担载量为55.8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再者,金粒子的71%存在于表层部中。使用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为○,但结合用缓冲液c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3.0(结合用缓冲液a)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比较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6]根据所述表16确认到,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对6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6]<树脂粒子的合成>在450g的纯水中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9.945g)及二乙烯基苯(dvb,0.097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0.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1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9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50ml)中添加1233ml的纯水后,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0ml),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1580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42.4ml),一面以160rpm在20℃下搅拌,一面用4分钟滴加528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ml)与528mm的硼酸水溶液(10ml)的混合溶液后,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95n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35。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9.0nm,金的担载量为50.4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为○,但结合用缓冲液c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3.0(结合用缓冲液a)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比较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7]根据所述表17确认到,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对64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比较例7]<树脂粒子的合成>在450g的纯水中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9.90g)及二乙烯基苯(dvb,0.1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0.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1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11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12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50ml)中添加1233ml的纯水后,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0ml),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1580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2.5wt%的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42.4ml),一面以160rpm在20℃下搅拌,一面用4分钟滴加528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0ml)与528mm的硼酸水溶液(10ml)的混合溶液后,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120n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14。另外,所形成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3.0nm,金的担载量为52.0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使用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依照所述“分散性的评价”,对使抗体结合时的分散性进行评价,结果结合用缓冲液a、结合用缓冲液b为○,但结合用缓冲液c为×。因此,在以下的免疫层析的评价中,以ph值3.0(结合用缓冲液a)来进行流感抗体的结合及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的封闭。<免疫层析的评价>进行与比较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使用所制作的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分散液,进行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测定,对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的性能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以下。[表18]根据所述表18确认到,树脂-金复合体标记抗体对32倍稀释的抗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将以上的比较例1~比较例7中的570nm下的吸光度的测定结果汇总示于表19中。[表19]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比较例4比较例5比较例6比较例7570nm下的吸光度0.831.320.980.960.921.351.14评价δ○○○○○○[实施例10]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4-乙烯基吡啶(4-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8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47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80。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37.5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1]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3-乙烯基吡啶(3-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29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36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81。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38.1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2]将甲基丙烯酸-2-(二异丙基氨基)乙酯(dpa,10.3g)、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0.2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2.0g)溶解于85g的纯水中后,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7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2.00g的纯水中的过氧二硫酸铵(asp,0.10g),以150rpm在7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38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5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351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5。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nm,铂的担载量为37.9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3]在实施例9中制作的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45ml)中,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36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25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10wt%的吸附有铂离子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继而,在383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10wt%的吸附有铂离子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1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454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25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02。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8nm,铂的担载量为51.0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4]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0.5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在30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0.5分钟滴加已溶解于18.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613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4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90ml)中添加245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90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675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85。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7nm,铂的担载量为38.2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5]<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5.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89.5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50.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0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80ml)中添加308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12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5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05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5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17。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7.1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6]<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5.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10.00g)溶解于389.5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48.00g)及二乙烯基苯(dvb,2.00g),在氮气气流下以150rpm在30℃下搅拌50分钟,继而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2分钟滴加已溶解于50.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500g),以150rpm在60℃下搅拌3.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00n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60分钟)使其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操作进行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将杂质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而获得10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在所述树脂粒子分散液(80ml)中添加296ml的纯水后,添加40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12ml),以60rpm在30℃下搅拌3小时后,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5100rpm、3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其后,进行浓度调整,制备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继而,在3825ml的纯水中添加所述5wt%的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55ml),一面以160rpm在3℃下搅拌,一面用20分钟滴加132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110ml)后,以160rpm在3℃下搅拌1小时。其后,以160rpm在25℃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210n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5100rpm、6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将所述作业重复3次后,通过透析处理进行纯化,由此去除杂质。其后,进行浓度调整,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33。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铂的担载量为15.4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实施例17]对于实施例3中所得的树脂-铂复合体,进一步进行1次使所述铂离子吸附的步骤、及利用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的还原步骤(总计2次),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依照所述方法对如此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结果为1.07。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9nm,铂的担载量为51.0wt%,树脂-铂复合体的平均粒径为399nm。另外,进一步进行2次使所述铂离子吸附的步骤、及利用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的还原步骤(总计4次),由此获得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依照所述方法对如此所制作的树脂-铂复合体的1wt%分散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结果为1.24。另外,所形成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1nm,铂的担载量为59.1wt%,树脂-铂复合体的平均粒径为403nm。将以上的实施例10~实施例17中的700nm下的吸光度的测定结果汇总示于表20及表21中。[表20]实施例10实施例11实施例12实施例13实施例14700nm下的吸光度0.800.810.751.020.85评价○○○○○[表21]*1:还原次数2次*2:还原次数4次[与标记抗体的制作有关的试验例][制作例1]<树脂粒子的合成>aliquat336[奥德里奇公司制造](1.00g)及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2.00g)溶解于80g的纯水中后,添加2-乙烯基吡啶(2-vp,9.90g)及二乙烯基苯(dvb,0.100g),在氮气气流下以250rpm在60℃下搅拌30分钟。搅拌后,用5分钟滴加已溶解于9.00g的纯水中的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aiba,0.100g),以250rpm在60℃下搅拌6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0.36μm的树脂粒子。通过离心分离(9000rpm、1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纯水中,获得2.1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树脂-铂复合体的合成>在2.1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7.62g)中添加30mm的氯化铂酸水溶液(42.7g),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000rpm、1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铂酸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16g的纯水中,制备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用2分钟将铂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16g)滴加至3.3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640ml)中后,在3℃下搅拌1小时,进而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0.37μm的树脂-铂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000rpm、120分钟)使所述树脂-铂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添加适量的纯水而再次使其分散,利用超滤膜进行纯化,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中的树脂-铂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0.70。另外,所述树脂-铂复合体分散液中的树脂-铂复合体中的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nm,铂的担载量为33.3wt%。在所述树脂-铂复合体中,铂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铂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铂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铂粒子,至少一部分铂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制作例2]<树脂-金复合体的合成>在制作例1中所合成的2.1wt%的树脂粒子分散液(19.09g)中添加30mm的氯化金酸水溶液(106.6g),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其后,通过离心分离(3000rpm、10分钟)使树脂粒子沉淀,将上清液去除,由此将多余的氯化金酸去除后,使其再次分散于40g的纯水中,制备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用4分钟将金离子吸附树脂粒子分散液(20g)滴加至3.3mm的二甲基胺硼烷水溶液(600ml)中后,在8℃下搅拌1小时,进而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由此获得平均粒径0.38μm的树脂-金复合体。通过离心分离(3000rpm、120分钟)使树脂-金复合体沉淀,将上清液去除后,添加适量的纯水而再次使其分散,利用超滤膜进行纯化,由此获得1wt%的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关于所述树脂-金复合体分散液中的树脂-金复合体的吸光度,依照所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0。另外,树脂-金复合体中的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2.0nm,金的担载量为49.1wt%。在所述树脂-金复合体中,金粒子包含完全内包于树脂粒子内的内包金粒子、具有包埋于树脂粒子内的部位及在树脂粒子外露出的部位的局部露出金粒子、及吸附于树脂粒子的表面的表面吸附金粒子,至少一部分金粒子在树脂粒子的表层部中三维地分布。[试剂等]在试验例、参考试验例中使用以下试剂等。抗流感a型单株抗体(7.15mg/ml/pbs):艾德特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结合用缓冲液a:以naoh将100mm的硼酸溶液调整为结合用缓冲液b:以naoh将100mm的硼酸溶液调整为封闭用缓冲液a:以hcl将1重量%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调整为封闭用缓冲液b:以hcl将1重量%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调整为清洗用缓冲液:以hcl将5mm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调整为保存用缓冲液:在清洗用缓冲液中以成为10重量%浓度的方式添加有蔗糖。流感a型阳性对照(apc):使用样本处理液(艾德特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将流感a型病毒失活抗原(艾德特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稀释100倍而制备。apc的抗原浓度相当于5000ffu/ml。阴性对照:样本处理液(艾德特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ptncp珠:制作例1中所得的树脂-铂属复合体(1重量%;平均粒径370nm)auncp珠:制作例2中所得的树脂-金复合体(1重量%;平均粒径380nm)[试验例1](结合步骤)在微管[艾比斯(注册商标;亚速旺公司制造)2ml]中,投入0.1ml的ptncp珠作为树脂-金属复合体,添加0.9ml的结合用缓冲液a。通过颠倒混合而充分混合后,添加100μg的抗流感a型单株抗体,在室温下用3小时进行颠倒搅拌,获得含有经树脂-铂复合体标记的抗流感a型单株抗体的含标记抗体的溶液a-1。(封闭步骤)继而,将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a-1加以冰浴冷却后,以12000rpm用5分钟进行离心分离,将上清液去除后,在固体成分残渣中添加1ml的封闭用缓冲液a,用10秒钟~20秒钟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进而在室温下用2小时进行颠倒搅拌,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b-1。(清洗处理)继而,将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b-1加以冰浴冷却后,以12000rpm用5分钟进行离心分离,将上清液去除后,在固体成分残渣中添加1ml的清洗用缓冲液,用10秒钟~20秒钟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将所述操作重复3次而作为清洗处理。(保存处理)继而,冰浴冷却后,以12000rpm用5分钟进行离心分离,将上清液去除后,在固体成分残渣中添加1ml的保存用缓冲液,用10秒钟~20秒钟进行超声波分散处理,由此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c-1。<性能评价>在96孔板的12孔中分别加入3μl的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c-1,分别混合100μl的apc的2倍稀释列(1倍~1024倍稀释,分别表示为apc×1~apc×1024)及阴性对照。继而,在流感a型评价用单株筛选中添加50μl,评价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显色水平。将其结果示于表22中。再者,表22中的数值越大,意味着显色水平越高(显色越强)。[表22]根据表22确认到,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c-1对256倍稀释的抗原也显示出良好的显色,具有优异的标记性能。[参考试验例1]在试验例1的结合步骤中使用auncp珠代替ptncp珠,且使用结合用缓冲液b代替结合用缓冲液a的情形时,树脂-金复合体会凝聚,故难以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参考试验例2]在试验例1的结合步骤中使用auncp珠代替ptncp珠的情形时,树脂-金复合体会凝聚,故难以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参考试验例3]在试验例1的结合步骤中使用auncp珠代替ptncp珠,且在封闭步骤中使用封闭用缓冲液b代替封闭用缓冲液a,结果树脂-金复合体会凝聚,故难以获得含有标记抗体的溶液。以上,以例示的目的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所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应用于免疫学测定的情形进行了详细叙述。然而,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不限于免疫学测定,也可应用于其他用途中。尤其本发明的树脂-铂复合体在与抗原或抗体等配体结合的状态下发挥优异的分散性,故适于用于医药等用途中。符号的说明10:树脂粒子20:铂粒子30:内包粒子40:局部露出粒子50:表面吸附粒子60:表层部100:树脂-铂复合体110:薄膜120:试样添加部130:判定部131:捕捉配体140:吸液部150:标记抗体160:分析物170:复合体200:测试条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