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单元以及具有传感器单元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408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单元以及具有传感器单元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对物体的温度等进行检测的非接触型传感器的传感器单元以及具有传感器单元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备传感器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该传感器单元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物体的温度等的非接触型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运转时,非接触型传感器沿水平方向旋转驱动,广范围地扫描并检测空调对象区域的人体的温度、墙壁的温度、地板的温度、家具的位置、人体的活动量、天花板的温度、日照量、房间布局等。这样,能够进行省去了不需要的空气调和的运转、即减少了消耗电力的运转。此外,作为非接触型传感器,存在热释电型、热电动势型等热红外线检测传感器以及可见光摄像机等。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停止时将非接触型传感器收纳于室内机的收纳部,以免损害美观性。另一方面,在室内机的运转时,非接触型传感器沿着螺旋状的引导部边旋转边开始缓缓地从室内机突出,并在旋转至引导部的终点时暂时停止。此时,非接触型传感器成为从收纳部最大程度地突出的状态。接下来,非接触型传感器向相反方向旋转至一定角度,并在旋转至指定的角度之后,再次向相反方向旋转。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广范围地扫描并检测对象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537333号公报

非接触型传感器通过通信线与室内机的控制基板连接,非接触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经由通信线被传送至控制基板。非接触型传感器若像上述那样上下移动并左右旋转,则通信线也追随于非接触型传感器的移动。通过通信线与非接触型传感器的旋转对应地旋转,在通信线产生扭曲以及弯曲,结果,存在通信线与周围部件发生干涉的情况。而且,在通信线与周围部件发生干涉时,会在通信线产生过度的应力,存在通信线断线而无法在非接触型传感器与室内机的控制基板之间进行数据的通信的顾虑。

另外,若通信线的移动范围没有限制,而是与非接触传感器一起移动,则存在通信线被周边部件夹住的顾虑。若被周边部件夹住,则存在通信线发生断线的顾虑或者通信线产生折痕而给非接触传感器的移动造成影响的顾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存在通信线断线的顾虑或在通信线产生折痕的顾虑的传感器单元以及具有该传感器单元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具备:非接触传感器,该非接触传感器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检测对象的信息进行检测;通信线,该通信线与所述非接触传感器连接;传感器外壳,该传感器外壳是收纳所述非接触传感器的圆筒状的部件,在一方的端部侧形成有供所述非接触传感器露出的传感器窗,并且从另一方的端部侧将所述通信线向外部引导;传感器外壳保持部件,该传感器外壳保持部件将所述传感器外壳保持为以所述传感器外壳的轴向为中心旋转自如并且沿着所述传感器外壳的轴向移动自如;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外壳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侧,并对所述传感器外壳的沿着轴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以及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限制伴随着所述传感器外壳的移动的、所述通信线的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单元具备上部罩,该上部罩具有:内壁面,该内壁面局部地覆盖搭载于所述传感器单元的部件;以及壁部,该壁部从所述内壁面朝下方延伸,所述限制部件具有:对置的一对侧壁部;将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一方的侧端部彼此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将另一方的侧端部彼此连接的第2连接部,所述通信线穿过在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下端部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在所述第1连接部的下方开口的开口部,所述限制部件设置成:使得所述通信线始终位于由所述上部罩的所述壁部与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一对侧壁部规定的空间内,当所述传感器外壳被收纳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时,利用所述一对侧壁部限制所述通信线的移动,当所述传感器外壳从所述传感器单元突出时,利用所述一对侧壁部以及所述壁部限制所述通信线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上述的传感器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设置有对与非接触传感器连接的通信线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因而,在非接触传感器追随保持有非接触传感器的传感器外壳的移动时,能够防止通信线的姿势成为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的形态。结果,通信线不会被搭载于传感器单元的其他部件夹住,能够防止通信线的断线。另外,由于通信线不会被其他部件夹住,因此通信线的形状不会不必要地变形,能够防止对非接触传感器的移动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室内机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传感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传感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的一部分部件省略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线X-X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切断而示出的图。

图10是示出导轨罩的比较例的图。

图11是沿图3的线Z-Z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

图12是图11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13是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

图14是沿图4的线Y-Y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

图15是图14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16是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

图17是在图3的线Z-Z的位置处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

图18是图17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19是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

图20是在图4的线Y-Y的位置处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

图21是图20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22是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单元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由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有时与实际的装置不同。

实施方式.

图1是搭载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室内机整体的立体图。室内机100具有安装于墙面的背面壳体1以及安装于背面壳体1的前表面的前表面面板3。在室内机100的底面上,在背面壳体1侧配设有排出口2,在前表面面板3侧配设有上下风向调整板4。并且,在室内机100的底面的右端部附近,配设有具有非接触型传感器的传感器单元200。另外,在室内机100的上表面配设有吸入口(未图示)。在室内机100的内部配设有热交换器、送风风扇、电气部件箱以及排水盘(均未图示)。利用送风风扇从吸入口向室内机100的内部吸入的室内空气借助热交换器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冷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或热气(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然后,该冷气或热气经由排出口2被从室内机100向室内送出。此时,通过控制上下风向调整板 4的朝向,能够调整冷气或热气的风向。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左视图。传感器单元200具有上部罩42 (罩部件)与载置板41(传感器外壳保持部件)。载置板41是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在载置板41搭载有传感器单元200的各部件,并且大致圆筒状的传感器外壳31被保持为能够以圆筒状的轴心为中心旋转、且能够沿着轴心上下运动。上部罩42局部地覆盖搭载于载置板41的各部件。图2~图4中示出传感器外壳31的一部分从载置板41向下方突出的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传感器组件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传感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非接触传感器组件30具有:构成下部的传感器外壳31;构成上部的导轨罩32;以及将导轨罩32安装于传感器外壳31的安装部件33。传感器外壳31具有圆筒状,在未安装导轨罩32的一侧的端部即前端形成有传感器窗部31a。

非接触传感器50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空调对象区域的物体如人体、墙壁、地板的温度等的传感器。作为非接触传感器50,例如使用热释电型、热电动势型等热红外线检测传感器,或者可见光摄像机、测距传感器、多普勒传感器、光度传感器、麦克风等。非接触传感器50被保持于大致四棱柱状且中空的传感器基座51的内部。传感器基座51在将非接触传感器50保持于内部的状态下被收纳于传感器外壳31。在传感器基座的前端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51a。非接触传感器50经由传感器基座51的开口部51a以及传感器外壳31的传感器窗部31a而露出。驱动齿轮34被保持于齿轮保持部件35,并将马达(未图示)的旋转力传递至传感器外壳31。由此,如图2~图4所示,在传感器外壳31从载置板41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下,传感器外壳31被控制而围绕轴心旋转。随着传感器外壳31的围绕轴心的旋转,非接触传感器50在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上被旋转驱动,能够广范围地扫描、检测空调对象区域的物体的温度等。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的立体图。图7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的一部分部件省略而示出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线X-X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罩切断而示出的图。导轨罩32具有薄板状的基部32a、驱动引导部件 32b以及侧面罩32c。驱动引导部件32b与侧面罩32c立设在基部32a 的一方的面上。基部32a是大致矩形的薄板状的部件。驱动引导部件32b 在基部32a的一对短边部中的一方的短边的附近立设于基部32a。传感器外壳31由驱动引导部件32b支承并引导,以使得当传感器外壳31在上下方向被驱动时,驱动方向不晃动。在基部32a中,在与立设有驱动引导部件32b的短边相反侧的短边侧,形成有用于供连接于非接触传感器50的通信线43穿过的孔320。

侧面罩32c具有从基部32a并行地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21、322。侧壁部321以及322具有将矩形的薄板在基部32a侧的角部中的一方的角部呈矩形地切口而得的形状。即,侧壁部321以及322具有上半部分的横向的长度比下半部分的横向的长度长的形状。对于一对侧壁部321、 322的角部被切口的一侧的侧端部,上半部分即横向的长度较长的部分由连接部323连接。在连接部323的下端部,形成有朝上方被切口成半圆状的通信线引导部323a。一对侧壁部321、322的角部未被切口的一侧的侧端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弯曲,并由连接部324连接。

根据以上的结构,侧面罩32c具有:在一对侧壁部321、322的上端侧开口的开口部331a;在下端侧开口的开口部331b;以及在连接部323 的下侧开口的开口部331c。即,侧面罩32c具有如下形状:利用垂直于基部32a的面和平行于基部32a的面将上部以及底部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部件的位于基部32a侧的一方的角部切口,并且,角部未被切口的侧部被实施倒角加工。侧面罩32c形成为:在基部32a中,一对侧壁部321、322的下端侧的开口部331b位于孔320的上部。而且,导轨罩 32被安装为使得基部32a与传感器外壳31的未设置传感器窗部31a的一侧的端部对置。

通信线43的一方的端部与非接触传感器50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控制基板连接。由非接触传感器50检测到的信息经由通信线43被向室内机100的控制基板传送。通信线43从非接触传感器50穿过导轨罩32的基部32a的孔320、侧面罩32c的开口部331b 以及开口部331c而向控制基板侧延伸。

图11是沿图3的线Z-Z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图12是图11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图13是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图14是沿图4的线Y-Y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图15是图14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图16是传感器外壳突出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通信固定部43c是设置于载置板 41的内壁面的肋。通信线43与通信固定部43c卡合。即,通信线43 的从非接触传感器50到室内机100的控制基板的中途的一部分经由通信固定部43c而被固定于载置板41。此外,为了明示从图11以及图14 的方向透视观察传感器单元200的各部件的情况下的通信固定部43c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在图11~图16中,通信固定部43c 与周边部件重叠地显示。另外,为了有助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理解,在这些图中,以比实际的大小大的方式强调示出非接触传感器50、通信固定部43c以及通信线43。

图13以及图16所示的比较例是使用如图7所示那样未设置侧面罩32c的导轨罩32的例子。在该比较例中,当传感器外壳31从传感器单元200突出时,尽管通信线43由通信固定部43c固定,但通信线43会较大地弯折,并到达传感器单元的内侧的深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上述的侧面罩32c,因此,在传感器外壳31被向下方驱动并从传感器单元200突出时,通信线43位于导轨罩32的侧面罩32c 的内部。因而,通信线43的移动由侧面罩32c的侧壁部321、322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具有柔软性的通信线43的姿势成为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的形态。结果,能够防止通信线43不经意地与传感器单元内的其他搭载部件接触或者接近。

图17是在图3的线Z-Z的位置处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图18是图17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图19是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图20是在图4的线Y-Y的位置处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切断而示出的图。图21是图20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简图。图22是传感器外壳收纳时的传感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比较例的简图。此外,为了明示从图17以及图20的方向透视观察各部件的情况下的通信固定部 43c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在图17~图22中,通信固定部43c与周边部件重叠地显示。另外,为了有助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理解,在这些图中,以比实际的大小大的方式强调示出非接触传感器50、通信固定部43c以及通信线43。

图19以及图22所示的比较例是使用例如图7所示那样未设置侧面罩32c的导轨罩32的例子。在该比较例中,当传感器外壳31被收纳于传感器单元200时,尽管利用通信固定部43c对通信线43进行了固定,但通信线43会较大程度地弯折,并到达传感器单元的内侧的深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上述的侧面罩32c,因此在传感器外壳31被向上方驱动并被收纳于传感器单元200时,通信线43位于导轨罩32的侧面罩32c的内部。因而,通信线43的移动由侧面罩32c 的侧壁部321、322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具有柔软性的通信线43的姿势成为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的形态。结果,能够防止通信线43不经意地与传感器单元内的其他搭载部件接触或者接近。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传感器外壳31从传感器单元200向下方突出的情况下以及被收纳于传感器单元200内的情况下中的任一情况下,通信线43均位于侧面罩32c的内部,通信线43的姿势不会成为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的形态。即,通信线43的移动由侧面罩32c限制,以使得即便传感器外壳31在上下方向被驱动,通信线43的姿势也不会随着传感器外壳31的移动而成为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的形态,不会不经意地与传感器单元内的其他搭载部件接触或者接近。因而,通信线43不会被搭载于传感器单元200的其他部件夹住,能够防止通信线43的断线。另外,由于通信线43不会被其他部件夹住,因此通信线 43的形状不会不必要地变形,能够防止给非接触传感器50的移动造成影响。

图10是示出导轨罩的比较例的图。这里,使用图9以及图10对连接部323的通信线引导部323a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连接部323的下端部形成有通信线引导部323a,但在图10的比较例中,并未形成通信线引导部。因而,在该比较例中,在将传感器单元200 组装于室内机100,并将从控制基板延伸的通信线43与传感器单元200 的非接触传感器50连接时,必须使通信线43几乎呈直角地弯曲而进行插入,组装比较困难。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连接部 323形成有通信线引导部323a。因而,在将通信线43与传感器单元200 的非接触传感器50连接时,如图9所示,能够将通信线43穿过通信线引导部323a,能够缓慢地插入。在图9中,虚线示出图10所示的比较例的通信线43的插入形态。通过在连接部323的下端部形成通信线引导部323a,传感器单元200的组装性提高。

如图11以及图14所示,在上部罩42的内壁面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壁部42a、壁部42b。另外,在单元上外壳的侧面42s1与侧面42s2之间形成有阶梯部42x。

当传感器外壳31被向下方驱动并从载置板41突出时,导轨罩32 的侧面罩32c的上端部位于比壁部42a的下端部、壁部42b的下端部以及阶梯部42x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当传感器外壳31从载置板41突出时,侧面罩32c的侧壁部321的上缘部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a的下缘部、侧面罩32c的侧壁部322的上缘部与上部罩42的侧面42s1的下缘部、以及侧面罩32c的连接部324的上缘部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b 的下缘部在侧面观察时重合。

即,如图12所示,侧面罩32c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a的下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之差A比0大。另外,侧面罩32c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与上部罩42的侧面的阶梯部42x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之差B比0大。另外,如图15所示,侧面罩32c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b的下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之差C比0大。

这样,侧面罩32c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成:使得即便在传感器外壳31被朝下方驱动并被定位于从上部罩42最大程度地离开的位置的状态下,导轨罩32的侧面罩32c的上端部也位于比壁部42a的下端部、壁部42b的下端部以及阶梯部42x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侧面罩32c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成:使得无论传感器外壳31被驱动至上下方向上的任一位置,在侧面罩32c与壁部42a之间、侧面罩32c 与壁部42b之间、以及侧面罩32c与阶梯部42x之间均不会产生上下方向上的缝隙。根据该结构,无论传感器外壳31被驱动至上下方向上的任一位置,通信线43均始终由侧面罩32c的侧壁部321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a、侧面罩32c的侧壁部322、上部罩42的侧面42s1的下缘部、以及侧面罩32c的连接部324与上部罩42的壁部42b包围。因而,即便假设通信线43向传感器单元的内侧倾倒,也不会从侧面罩32c的开口部331a向侧面罩32c的外侧位移,能够防止通信线43被搭载于传感器单元200的其他部件夹住。

附图标记说明

1:背面壳体;2:排出口;3:前表面面板;4:上下风向调整板; 30:非接触传感器组件;31:传感器外壳;31a:传感器窗;32:导轨罩;32a:基部;32b:驱动引导部件;32c:侧面罩;33:安装部件; 34:驱动齿轮;35:保持部件;41:载置板(传感器外壳保持部件);42:上部罩;42a:壁部;42b:壁部;42s1:侧面;42s2:侧面;42x:阶梯部;43:通信线;43c:通信固定部;50:非接触传感器;51:传感器基座;51a:开口部;100:室内机;200:传感器单元;320:孔; 321:侧壁部;322:侧壁部;323:连接部;323a:通信线引导部;324:连接部;331a:开口部;331b:开口部;331c: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