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及检测仪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31045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装甲车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及检测仪。



背景技术:

装甲车作战时通常采用团队作战的方式,不同的装甲车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装甲侦察车作为作战团队中主要的侦察主体,可以通过可见光望远系统观察远距离的作战环境和敌对目标,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侦察夜间或伪装下的敌对目标,通过侦察得到的数据可以判定出目标种类、目标尺寸和目标方位,并将侦察得到的信息传送给团队中其他装甲车,可以有效的提升作战效率。

装甲侦察车自出厂后其侦察系统如红外热像仪和可见光望远系统没有再经过检测,经过较长时间之后,其性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侦察得到的数据是否可靠也无法保证。因此装甲侦察车的侦察系统在执行任务前必须经过检测,方可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另外根据每次检测后的结果,观察装甲侦察车内侦察系统的性能岁时间变化的变化,还可以推测出侦察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装甲侦察车体积较大,因此无法使用常规的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对其进行性能检测,因此装甲侦察车的侦察系统必须进行现场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适用于装甲车的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专用于实施该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的检测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同一口径下获得同时输出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

b,待测光电侦察系统接收所述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并在探测器上成像为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

c,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传输至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分析比对待测光电侦察系统所接收到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

在步骤a中,红外光源经红外靶标投射输出红外目标,可见光源经可见光靶标投射输出可见光目标,可见光目标和红外目标在同一口径下同时输出,并且可见光目标和红外目标相互重合。

本发明中检测仪的技术方案如下:

检测仪,包括用于在同一口径下获得同时输出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的模拟器及用于采集和分析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传输的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控制电连接在模拟器上。

模拟器包括用于投射输出红外目标的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用于投射输出可见光目标的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侧之间设有双波段合成系统;在光路上,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中一个从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一侧进入、从第二侧透射而出,另一个在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二侧反射,反射而出和透射而出的目标在同一口径下且相互重合。

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黑体辐射源、红外靶标和红外准直光学系统,红外靶标位于红外准直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

红外靶标为光刻靶标,红外靶标包括锗基底,锗基底的表面刻蚀有与所需靶标图案对应的透光的镂空部分,锗基底表面上的除镂空部分以外的部分为不透光部分。

可见光目标分系统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卤钨灯、可见光靶标和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可见光靶标位于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

可见光靶标为光刻靶标,可见光靶标包括石英玻璃材质的透明基底,透明基底的表面上镀有与所需靶标图案对应的不透光的铬层,透明基底表面上的除铬层以外的部分为透光部分。

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光线之间夹角为90°,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光线与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二侧面之间的入射夹角为45°。

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采样电连接在探测器上的图像采集卡、信号电连接在图像采集卡上的工控计算机、交互电连接在工控计算机上的温度控制系统及执行电连接在工控计算机上的d/a模块,d/a模块与模拟器控制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待测光电侦察系统对同一口径下可见光目标和红外目标接收后,对转化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得到该光电侦察系统的实际状态,以对光纤侦察系统的畸变、非均匀性、mrtd和特征目标识别能力等参数进行快速检测。

进一步的,在目标模拟时,以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同时、在同一口径下输出的特点,将红外靶标和可见光靶标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进行输出,这样在待测侦察系统对输出的红外靶标和可见光靶标进行观测时,可根据两者观测到的目标信号在畸变、非均匀性、mrtd和特征目标识别能力等参数的比对,修正两者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在现场模拟武器装备的侦察系统光学目标,实现侦察系统的快速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装甲车光电侦察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a,在同一口径下获得同时输出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

b,待测光电侦察系统接收所述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并在探测器上成像为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

c,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传输至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分析比对待测光电侦察系统所接收到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

其中,步骤a中同一口径下合成目标可通过如下方法获得:红外光源经红外靶标投射输出红外目标,可见光源经可见光靶标投射输出可见光目标,可见光目标和红外目标在同一口径下同时输出,并且可见光目标和红外目标相互重合。

当然,该同一口径下合成目标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

本发明的检测仪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检测仪主要由模拟器和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模拟器用于在同一口径下获得同时输出的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用于采集和分析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传输,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控制电连接在模拟器上。

该模拟器是一种双波段共口径光学目标模拟器,包括用于投射输出红外目标的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用于投射输出可见光目标的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侧之间设有双波段合成系统;在光路上,红外目标和可见光目标中一个从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一侧进入、从第二侧透射而出,另一个在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二侧反射,反射而出和透射而出的目标在同一口径下且相互重合。

可见光目标分系统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卤钨灯、可见光靶标和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可见光靶标位于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其中,卤钨灯直接放置于可见光靶标后方,对可见光靶标进行直接照明,具体地,卤钨灯电源对卤钨灯进行供电,灯丝温度升高后产生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辐射被灯杯反射后,形成近似平行光,对靶标进行照明。可见光靶标放置于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焦平面处,通过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形成无穷远的、清晰的、具有一定照度的可见光图像,具体地,可见光靶标为光刻靶标,可见光靶标包括石英玻璃材质的透明基底,透明基底的表面上镀有与所需靶标图案对应的不透光的铬层,透明基底表面上的除铬层以外的部分为透光部分,这样可见光靶标放置于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靶标通过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后形成无穷远处的像。

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黑体辐射源、红外靶标和红外准直光学系统,红外靶标位于红外准直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其中,黑体辐射源放置于红外靶标后方,对红外靶标进行直接照明,黑体辐射源的辐射温度范围为0℃~200℃,辐射面尺寸为

10mm*10mm~300mm*300mm,具体地,黑体辐射源覆盖整个红外靶标,黑体辐射源设定好温度后,会发出固定辐射亮度的红外辐射,照射到红外靶标上。红外靶标放置于红外准直光学系统焦平面处,通过红外准直光学系统形成无穷远的、清晰的、具有一定照度的红外图像,具体地,红外靶标为光刻靶标,红外靶标包括锗基底,锗基底的表面刻蚀有与所需靶标图案对应的透光的镂空部分,锗基底表面上的除镂空部分以外的部分为不透光部分。

红外准直光学系统和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垂直放置,以使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和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光线之间夹角为90°,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的输出光线与双波段合成系统的第二侧面之间的入射夹角为45°。具体地,红外准直光学系统和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垂直放置,中间通过双波段合成系统反射可见光透射红外光最终形成红外和可见光共口径的图像,双波段合成系统为锗基底,表面镀有反可见光透射红外的膜层。

双波段合成系统包括锗基底形式的平板,平板的第二侧面上镀有可反射可见光且投射红外线的膜层。双波段合成系统,使用一个锗基底的平板,表面镀有反射可见光透射红外的特殊膜层,可见光目标模拟分系统发出的可见光辐射被双波段合成系统反射后,形成水平方向的,以双波段合成系统直径的0.707倍的为输出口径的可见光图案。红外目标模拟分系统发出的红外辐射30通过双波段合成系统透射后,同样形成水平方向的,以双波段合成系统直径的0.707倍的为输出口径的红外图案,红外辐射和可见光辐射均出自同一口径。

数据采集和综合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用于采样电连接在探测器上的图像采集卡、信号电连接在图像采集卡上的工控计算机、交互电连接在工控计算机上的温度控制系统及执行电连接在工控计算机上的d/a模块,d/a模块与模拟器控制电连接。图像采集卡采集热像仪和可见光望远系统的模拟图像并转化为数字图像放入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内部算法对读出的图像进行处理,并对装甲侦察车的侦察系统的状态进行检测。

在使用时,可见光准直光学系统和红外准直光绪系统垂直放置,通过双波段合成系统产生红外和可见光共口径的图像,发出给待检测装甲侦察车,装甲侦察车接收光电侦察在线检测仪发出的红外和可见光辐射后在自身的探测器上成像,并将产生的图像传输至数据采集与综合控制系统,经过分析后可以对装甲侦察车的热像仪和可见光望远镜进行性能检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