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式直角扣件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255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扣件的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式直角扣件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扣件已成为现代建筑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施工用具,然而,一直以来,扣件的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由此引发的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对扣件进行检测来保障其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检测扣件力学性能的设备,这些设备可对扣件的各种力学性能进行精确检测,但是,购置这些设备的费用十分高昂,使得检测成本增加,不利于扣件力学性能检测在建筑业的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建筑式直角扣件的检测装置,包括轴向延伸的负载施加构件,其具有轴向间隔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轴向延伸冲击构件,所述冲击构件相对于所述负载施加构件可轴向移动,所述冲击构件具有轴向间隔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设置成接收和引导所述负载施加构件具有从其第一端向其第二端延伸的轴向延伸的耦合区域,所述耦合区域可接合在待测试的扣件的孔中,所述负载施加构件具有位于其第一和第二端之间的面向其所述第一端的止动表面,所述冲击构件具有面向其第一端的第一止动表面,并且布置成与所述负载施加构件上的所述止动表面相互作用,所述耦合区域具有圆柱形的外表面,所述耦合区域的所述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从其径向向外延伸的突起,并且所述突起可弹性偏转。

优选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突起具有锯齿状形状,其具有面向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并且与所述负载施加构件背离第一端的第二侧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耦合区域具有在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处开口的轴向延伸的狭槽,并且两个所述突出部位于径向相对彼此在所述槽的相对侧上。

优选地,其中所述槽具有横向于所述负载施加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尺寸,所述尺寸至少对应于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向外尺寸的总和向外延伸从所述耦合区域的外表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所述止动表面由从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外表面径向向外突出的止动件形成,并且所述冲击构件上的所述第一止动表面由所述冲击构件中的径向开口形成,并且所述径向开口从其中的中心通道延伸到所述冲击构件的外表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冲击构件中的所述径向开口包括平行于所述冲击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延伸的狭槽,并且具有第二止挡表面与所述第一止动表面轴向间隔开,更靠近所述冲击构件的第二端并面向所述第一止动表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二止动表面和所述冲击构件的第一端之间的尺寸基本上对应于止挡肩在与所述联接区域轴向间隔开的所述止动件和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上减小所述联接区域的轴向范围。

优选地,其中所述冲击构件具有在周向上偏离所述第二止动表面并面向所述第一止动表面的第三止动表面,所述第三止挡表面和所述冲击的第一端之间的尺寸最大对应于所述止动件的止挡台肩之间的尺寸耦合区域和所述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

优选地,其中所述止动件形成为从所述冲击构件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的侧手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止动表面形成从所述第一通道周向偏移并与所述冲击的所述第一端更远离的第二通道的端部和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互连接的横向通道,其中所述冲击构件的所述第二端从所述冲击的轴向弯曲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横向延伸。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直角扣件的力学性能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装置包括轴向延伸的载荷施加构件1,其具有第一端,如图所示的下端,以及第二端,如图所示的上端。该装置还包括轴向延伸的管状冲击构件2,其可相对于负载施加构件轴向移位,并具有第一端,下图在附图中看到,第二端,如图中所示的上端。冲击构件2具有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中心孔或通道。负载施加构件在中心通道内可轴向移动。轴向延伸的联接区域3从负载施加构件1的第一端延伸并且可以接合在紧固元件的孔内。轴向延伸的联接区域3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并且在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处具有突起14。突起14从联接区域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可以弹性偏转。突起14在轴向具有锯齿状构造,其中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相对于耦合区域3的轴线具有比另一侧面更小的角度,面向相反方向。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突起14从联接区域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可以弹性偏转。突起14在轴向具有锯齿状构造,其中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相对于耦合区域3的轴线具有比另一侧面更小的角度,面向相反方向。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突起14从联接区域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可以弹性偏转。突起14在轴向具有锯齿状构造,其中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相对于耦合区域3的轴线具有比另一侧面更小的角度,面向相反方向。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突起14在轴向具有锯齿状构造,其中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相对于耦合区域3的轴线具有比另一侧面更小的角度,面向相反方向。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突起14在轴向具有锯齿状构造,其中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相对于耦合区域3的轴线具有比另一侧面更小的角度,面向相反方向。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在连接区域3中形成有槽15,该连接区域3在第一端处开口并朝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二端延伸。突起14在槽15的相对侧上彼此沿径向相对布置。槽15为联接区域3提供弹性偏转能力。

负载施加构件1具有与联接区域3轴向间隔开并且面向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的止动表面4。当冲击构件2将拉力传递到载荷施加构件1时,止动表面4与冲击构件2上的第一止动表面6相互作用。如果被测试的紧固元件未被适当地固定在基底材料中拉力将紧固元件拉出基材。

负载施加构件1上的止动面4由形成为侧手柄的止动件9形成。侧手柄9从负载施加构件1径向向外延伸并且穿过平行于冲击构件的轴向布置的冲击构件2中的第一轴向延伸的狭槽10。冲击构件2具有与负载施加构件1的联接区域3相邻的第一端。更靠近冲击构件2的第一端部的轴向延伸槽10的端部形成冲击构件的第一止动表面6。

面向冲击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止动表面7由轴向延伸的槽10的端部区域形成,并且与冲击构件的第一端部比第一止动表面6更远地间隔开。

距离a4在轴向方向上在第二止动表面7和冲击元件的面向联接区域3的第一端之间延伸,并且基本上与止动件或手柄9上的止动肩部5之间的轴向尺寸a2相对应,耦合区域3和负载施加构件1的第一端减去耦合区域3的轴向尺寸。

平行于第一轴向延伸的槽10是沿圆周方向偏离第一槽10的第二轴向延伸槽11,并具有面对冲击构件的第一端的第三止挡面8。

第三挡块表面8与冲击构件2的第一端之间的尺寸a1至多对应于与连接区域3间隔开的止挡件9的止挡肩5与负载施加构件的第一端之间的尺寸a21。

第一轴向延伸的槽10通过在基本上成直角延伸到撞击元件2连接通道12的轴向方向上的连接通道12与第二轴向延伸的槽11相连接具有高度h延伸平行于轴向方向的冲击元件2的大小等于止动表面4和止挡台肩5之间的面积为负载施加件的第二端的止动件9上的尺寸a3。

如上所述,挡块9形成为侧手柄。冲击构件2的第二端在与连接区域3相反的一端具有弯曲手柄13的形状,其中手柄基本上垂直于负载施加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