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176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密仪器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光机用精密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变面型设计的仪器设备,还是在面型整个后方加上主触动器为主,由主触动器来调整面型,适合大面型结构中,因为触动器尺寸较大,但是面型很难控制,一般依靠设计人员经验及现场尝试调试为主,耗费时间,精度难以把握。

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且精度高的面型生成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基板、滚珠丝杠、数据线、控制器、驱动电机、电源模块、电源线、螺钉、螺母导柱、下基座、导套及轴承,所述基板置于下基座顶部,基板底面和下基座顶面之间布置有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所述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滚珠丝杠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穿过螺母导柱与基板的底面中部连接;所述螺母导柱固定在下基座上,并通过丝杠螺母与滚珠丝杠连接;所述控制器和电源模块均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基座上,其中电源模块通过电源线分别与控制器、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导套套设在滚珠丝杠外部,并通过轴承与滚珠丝杠连接。

所述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只有一个施加力元件,因为直线精度可以用轴与轴套保证,可以保证整个上表面的对称性,该结构可以为某些实验提供理论基础面型;该结构紧凑,即适合在大面型结构中使用,也适合在小精密结构中使用,若上表面附着光学反射膜,也可以作为光学反射镜在调焦系统中使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2-基板、3-滚珠丝杠、4-数据线、5-控制器、6-驱动电机、7-电源模块、8-电源线、9-螺钉、10-螺母导柱、11-下基座、12-导套、1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回转对称曲面生成器,参照图1至图3,其特征是:包括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基板2、滚珠丝杠3、数据线4、控制器5、驱动电机6、电源模块7、电源线8、螺钉9、螺母导柱10、下基座11、导套12及轴承13,所述基板2置于下基座11顶部,基板2底面和下基座11顶面之间布置有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所述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通过数据线4与控制器5连接;所述滚珠丝杠3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穿过螺母导柱10与基板2的底面中部连接;所述螺母导柱10固定在下基座11上,并通过丝杠螺母与滚珠丝杠3连接;所述控制器5和电源模块7均通过螺钉9固定在下基座11上,其中电源模块7通过电源线8分别与控制器5、驱动电机6连接;所述导套12套设在滚珠丝杠3外部,并通过轴承13与滚珠丝杠3连接。

所述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所述基板2材质为聚氨酯。

所述驱动电机6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可以产生具有数值方程性质的回转对称曲面,该基板2基础形状为平面,选用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初始位置可以由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采集得到并进行调整,基板2下面设计一螺母导柱10,可以与滚珠丝杠3连接,随着滚珠丝杠3的运动,产生线性位移,滚珠丝杠3的回转由驱动电机6控制,由滚珠丝杠3的回转运动产生螺母导柱10的直线运动,随之调整基板2形状,因为每一个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可以得到当前位置信息,即该点的变形量,所以可以得到最终的面型方程。

其中z表示面型中每个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测得变形量,r为每个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距离回转中心距离,c、k、c1…cn为需要求解的方程系数,可以针对不同面型需求,设定自复位式直线位移传感器1数量及位置,得到不同精度的面型。

实施例一:

当采用口径为Φ100mm的基板2时,采集四个测点的测点位置分别为12mm、23mm、36mm和49mm,采集到四个点测量数值为1.45mm、5.50mm、14.44mm和31.03mm。通过以上数据可计算获得c=0.02、k=-0.50、c1=1.1e-7、c2=-6.5e-8。

实施例二:

当采用口径为Φ1000mm的基板2时,采集六个测点的测点位置分别为50mm、100mm、150mm、250mm、350mm和460mm,采集到六个点测量数值为2.45mm、9.14mm、18.23mm、31.96mm、24.47mm和60.25mm。通过以上数据可计算获得c=0.002、k=-4.84、c1=3.2e-7、c2=-0.5e-8、c3=-1.0e-14、c4=1.2e-1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