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6928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



背景技术:

国内家庭生活中所用的电压力煲和电饭煲中,由于煲内测温器件灵敏度不够高,在蒸煮米饭的时候,容易出现米饭粘锅、米饭烤焦和米饭发黄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煲内米饭在规定时间内半生不熟、无法食用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电压力煲和电饭煲中用于测量温度的器件的结构。传统测温器件结构对温度的灵敏度不够高,测温精度不够准,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测温器件如果内置也必须严格密封,与煲内环境隔离。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器,尤其能提高封闭容器内气体温度测量的精度和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器,包括外壳、铝壳、传感器部件、大管径玻纤套管、玻纤导线、连接器,所述外壳与铝壳紧密铆接,形成一体,所述铝壳的一端设有铁氟龙套管,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的一端与所述铁氟龙套管连接,所述玻纤导线外套有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所述玻纤导线一端与所述传感器部件相连接,所述玻纤导线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间隔设有两个以上的凹槽,各凹槽上均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部件包括一单端玻封型热敏电阻或IC温度传感器或热电偶。

优选地,所述外壳内灌注密封有环氧树脂。

优选地,还包括束口,所述束口将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与所述玻纤导线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端子、胶壳,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设有端子,所述端子上套有所述胶壳。

优选地,所述外壳材质为不锈钢外壳。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温度传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温度传感器紧贴于煲盖上部安装,通过煲内蒸气来检测温度,能准确反映和精确控制电压力煲和电饭煲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正常温度。精确度高,灵敏度好,结构新颖,安全可靠。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快速探测煲内温度,并将探测到的准确温度以信号的形式迅速传递给电压力煲和电饭煲中的控制器,从而正确控制电压力煲和电饭煲的正常运行,解决了因时间滞后,造成实际温度与控制温度不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外壳,2.铝壳,3.传感器部件,4.铁氟龙套管,5.大管径玻纤套管,6.连接器,7. 玻纤导线,8.束口,61. 连接器主体,62.端子,63.胶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器,包括外壳1、铝壳2、传感器部件3、大管径玻纤套管5、玻纤导线7、连接器6,所述外壳1与铝壳2紧密铆接,形成一体,所述铝壳2的一端设有铁氟龙套管4,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5的一端与所述铁氟龙套管4连接,所述玻纤导线7外套有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5,所述玻纤导线7一端与所述传感器部件3相连接,所述玻纤导线7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器6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上间隔设有两个以上的凹槽,各凹槽上均设有加强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部件3包括一单端玻封型热敏电阻或IC温度传感器或热电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内灌注密封有环氧树脂。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束口8,所述束口8将所述大管径玻纤套管5与所述玻纤导线7固定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6包括连接器主体61、端子62、胶壳63,所述连接器主体61上设有端子62,所述端子62上套有所述胶壳6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材质为不锈钢外壳。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紧贴于煲盖上部安装,通过煲内蒸气来检测温度,能准确反映和精确控制电压力煲和电饭煲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正常温度。精确度高,灵敏度好,结构新颖,安全可靠。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快速探测煲内温度,并将探测到的准确温度以信号的形式迅速传递给电压力煲和电饭煲中的控制器,从而正确控制电压力煲和电饭煲的正常运行,解决了因时间滞后,造成实际温度与控制温度不一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