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8758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



背景技术:

土壤等风蚀是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壤风蚀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风蚀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首要过程。中国截止2014年,中国风蚀荒漠化面积达182.63×104km2,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93%,土壤风蚀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贫瘠,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风蚀观测研究区域大都是比较偏远,比如荒凉的干旱荒漠等野外地区,这样就对用于风蚀观测的各种设施的便携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于风蚀观测的各种设施中,比较常见的使用于风蚀观测的支架,其用于悬挂各种风蚀观测的电子设备等。

传统的用于风蚀观测的支架,通常都是一个整体无法拆分;携带用于风蚀观测的支架前往野外地区时,由于用于风蚀观测的支架整体长度较长、便携性交差,通常需要专门配备一人搬运用于风蚀观测的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详细技术方案为: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 其包括底座、第一竖杆、第二竖杆、以及横杆;底座整体呈圆盘形,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贯穿的插孔,各插孔绕底座的轴心均匀地分布;第一竖杆的底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与底座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竖杆的上部设置有十字卡箍,第二竖杆与横杆通过十字卡箍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安装部为与第一竖杆焊接为一体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孔,底座上设置有与安装板的贯穿孔相匹配的螺纹孔;螺栓穿过安装板的贯穿孔旋入底座的螺纹孔,从而实现安装部与底座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安装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竖杆底端的安装端、以及套在安装端上的外套筒以及卡环;安装端内设置有容纳腔;安装端还设置有至少两个贯穿的钢珠孔,各钢珠孔内均设置有钢珠;安装端的底端设置有环形的卡环槽;外套筒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缺口,各钢珠分别从各钢珠孔向内(即向安装端的轴心)凸起卡入缺口内;卡环卡入卡环槽并抵持外套筒的底端;底座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插入头,插入头上设置有环形的卡紧口;插入头插入容纳腔内、且外套筒的内壁抵持各钢珠。

不需要使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底座与第一竖杆之间的拆分、组装,比较方便。

进一步地,安装部还包括回位弹簧,安装端以及外套筒均设置有弹簧腔;回位弹簧设置在弹簧腔内,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持安装端、外套筒。

外套筒在回位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可以实现自动锁紧,比较方便。

进一步地,还包括内管以及两个插销,内管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等距布置的调高孔,内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竖杆以及第二竖 杆均设置有与调高孔相匹配的贯穿孔;一个插销依次穿过第一竖杆的贯穿孔、调高孔,另一个插销依次穿过第二竖杆的贯穿孔、另一个调高孔,从而实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可拆卸地连接。

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调节第二竖杆的高度。

进一步地,第一竖杆的顶部还设置有拉环,拉环套在第一竖杆上并固定,拉环上固定设置有至少三条钢丝索。

可以提高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立放时的稳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将底座、第一竖杆、第二竖杆、以及横杆拆分开,使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整体长度减小,从而比较便携;2、不需要使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底座与第一竖杆之间的拆分、组装,比较方便;3、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调节第二竖杆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侧视示意图。图2中,粗实线表示钢签6,虚线表示钢丝索22。

图3是实施例一的A处的放大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安装部23处的剖视示意图。

底座1;插孔11;插入头12;卡紧口13;第一竖杆2;拉环21;钢丝索22;安装部23;安装板231;安装端232;容纳腔2321;钢珠孔2322;卡环槽2323;钢珠2324;外套筒233;缺口2331;卡环2332回位弹簧24;弹簧腔25;第二竖杆3;十字卡箍31;横杆4;内管5;调高孔51;插销52;钢 签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

请参看图1-图3,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其包括底座1、第一竖杆2、第二竖杆3、以及横杆4。

底座1整体呈圆盘形,底座1上设置有至少三个贯穿的插孔11,各插孔11绕底座1的轴心均匀地分布。

第一竖杆2的底端设置有安装部23,安装部23与底座1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比如,安装部23为与第一竖杆2焊接为一体的安装板231,安装板2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孔,底座1上设置有与安装板231的贯穿孔相匹配的螺纹孔;螺栓穿过安装板231的贯穿孔旋入底座1的螺纹孔,从而实现安装部23与底座1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

第一竖杆2与第二竖杆3可拆卸地连接。比如,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还包括内管5以及两个插销52,内管5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等距布置的调高孔51,内管5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竖杆2、第二竖杆3,第一竖杆2以及第二竖杆3均设置有与调高孔51相匹配的贯穿孔;一个插销52依次穿过第一竖杆2的贯穿孔、调高孔51,另一个插销52依次穿过第二竖杆3的贯穿孔、另一个调高孔51,从而实现第一竖杆2与第二竖杆3可拆卸地连接。另外,需要调节第二竖杆3的高度时,将插销52从第一竖杆2的贯穿孔或者第二竖杆3的贯穿孔抽出,然后将第二竖杆3向上移动,使第一竖杆2的贯穿孔或者第二竖杆3的贯穿孔与调高后的调高孔51对位,然后再将插销52抽插入第一竖杆2的贯穿孔或者第二竖杆3的贯穿孔,从而可以调高第二竖杆3 的高度;反之,可以调低第二竖杆3的高度;进而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比如支架周围存在障碍物时需要调高第二竖杆3等)调节第二竖杆3的高度。

第二竖杆3的上部设置有十字卡箍31,第二竖杆3与横杆4通过十字卡箍31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施例的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将底座1放置在地面上,将预先准备的钢签6穿过插孔11,使钢签6的环形耳座抵持底座1的上端面,从而使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稳定地放置在地面上。然后在将所需的观测装置(比如为奥作公司的H14-LIN风蚀传感器)安装在横杆4的两端,从而可以方便地在野外进行风蚀观测。

需要移动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时,将底座1、第一竖杆2、第二竖杆3、以及横杆4拆分开,使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的整体长度减小,从而比较便携。反之,可以方便地将底座1、第一竖杆2、第二竖杆3、以及横杆4组装起来。

进一步地,第一竖杆2的顶部还设置有拉环21,拉环21套在第一竖杆2上并固定,拉环21上固定设置有至少三条钢丝索22。比如,拉环21上设置有贯穿的螺纹孔,螺栓旋入拉环21的螺纹孔抵持第一竖杆2,从而使拉环21套在第一竖杆2上并固定。将各钢丝索22分别与预先准备的钢签6固定连接,然后将钢签6插入地面,可以提高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立放时的稳定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一种风蚀观测系统的便携式支架。

请参看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部23,本实施例的安装部23包括设置在第一竖杆2底端的安装端232、以及套在安装端232上的外套筒233以及卡环2332;安装端232内设置有容纳腔2321;安装端232 还设置有至少两个贯穿的钢珠孔2322,各钢珠孔2322内均设置有钢珠2324;安装端232的底端设置有环形的卡环槽2323;外套筒233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缺口2331,各钢珠2324分别从各钢珠孔2322向内(即向安装端232的轴心)凸起卡入缺口2331内;卡环2332卡入卡环槽2323并抵持外套筒233的底端;底座1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插入头12,插入头12上设置有环形的卡紧口13;插入头12插入容纳腔2321内、且外套筒233的内壁抵持各钢珠2324。需要将底座1与第一竖杆2拆分时,将用手握持外套筒233向上移动,使卡紧口13正对各钢珠2324,然后将第一竖杆2向上提起、使插入头12推动各钢珠2324进入卡紧口13,此时第一竖杆2可以继续向上移动,从而使底座1与第一竖杆2拆分开。反之可以将第一竖杆2组装到底座1上。由上述可以看出,不需要使用其他工具(比如扳手等),就可以实现底座1与第一竖杆2之间的拆分、组装,比较方便。

进一步地,安装部23还包括回位弹簧24,安装端232以及外套筒233均设置有弹簧腔25;回位弹簧24设置在弹簧腔25内,回位弹簧24的两端分别抵持安装端232、外套筒233。将第一竖杆2组装到底座1上时,用手将外套筒233向上移动,使卡紧口13正对各钢珠2324,然后将第一竖杆2向下移动使插入头12插入容纳腔2321内后放开外套筒233,外套筒233内壁抵持各钢珠2324使各钢珠2324各钢珠孔2322向内(即向安装端232的轴心)凸起卡入缺口2331内,然后放开外套筒233,外套筒233在回位弹簧24弹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实现自动锁紧,比较方便。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 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