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7913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属于用电服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虽然一次侧母线电流采集装置的研制论文频频出现,目前市面也已经出现几种技术成熟的电流采集装置,但市面常见一次侧母线电流采集装置在安装时必须停电进行安装操作,不仅耗时耗力,同时停送电会给供电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攻克变压器一次侧母线电流采集装置安装时必须停电安装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开口式互感器与卡钳式外壳一体的结构,在实现母线电流采集装置带电安装的同时提高电流采集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包括外壳体和内部电子线路,所述内部电子线路包括电流互感器、电流采样单元、微处理器单元、无线通讯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所述电流互感器、电流采样单元、微处理器单元、无线通讯单元依次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与电源管理单元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流采样单元内设有A/D转换单元。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为开口式卡钳结构外壳,采用ABS树脂材料。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内还装有磁钢和磁钢壳体。

优选的,所述微处理器单元由单片机、复位电路和仿真接口组成。

优选的,所述无线通讯单元由通讯芯片和外围电路组成。

优选的,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由整流桥电路、能量采集电路和DC/DC电路两部分组成。

优选的,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输出直流电。

优选的,所述无线通讯单元连接有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接收终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采集终端采用感应线圈取能技术从一次母线侧获取正常运行所需的电能,无需安装其他电源;设备维护周期大幅延迟,从而为用户的设备投资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保障;采集终端采用了高性能处理芯片、内部高速总线,硬件和软件均采用模块化设计,采用微功率无线通信芯片,具有易于查询、维护的特点;采用创新的电压保护及能量泄放电路,确保在遇到雷电冲击电流和瞬时故障大电流工况时装置能正常运行;采用超级电容作为装置的储能单元,具有容量大、能量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和使用寿命极长等优点;采用创新的安装方式,确保了装置带电安装时的安全、可靠;采用宽量程设计思路,拓宽了装置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电子线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和开口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微处理器单元电路图;

图4为电流采样单元电路图;

图5为电源管理单元电路图;

图6为无线通讯单元电路图。

图中:1-电流互感器;2-电流采样单元;3-A/D转换单元;4-微处理器单元;5-无线通讯单元;6-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接收终端;7-电源管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包括外壳体和内部电子线路,所述内部电子线路包括电流互感器1、电流采样单元2、微处理器单元4、无线通讯单元5和电源管理单元7,所述电流互感器1、电流采样单元2、微处理器单元4、无线通讯单元5依次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1与电源管理单元7连接。

具体地,外壳体为开口式卡钳结构外壳,采用多个弹性系数的弹簧控制其开口的张合度及松紧度,其采用ABS树脂材料,外壳体内还装有磁钢和磁钢壳体;微处理器单元4由单片机、复位电路和仿真接口组成;无线通讯单元5由通讯芯片和外围电路组成;电源管理单元7由整流桥电路、能量采集电路和DC/DC电路两部分组成;电源管理单元7输出直流电;无线通讯单元5连接有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接收终端6;电流采样单元2电路主要有参考电压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电流采样单元2内设有A/D转换单元3;电流采集装置另外具备单线圈取电特性,使用单一线圈实现装置的取电功能和采样功能。

其工作原理:可带电安装的无线负荷采集终端安装在配电变压器的一次侧,通过互感线圈感应方式从线路上无源取电并经电源管理单元获取直流供电,精密电流互感器经由电流采样单元采集一次侧电流,再经过微处理器(MCU)计算处理,定时通过微功率无线通讯将电流值发送至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接收终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