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故障检测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102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故障检测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高压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高压继电器作为重要配电原件,它的使用状态和寿命,关系到车辆使用过程中的人生安全。目前市面上,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没有专门的检测模块,不能实时检测高压继电器的使用状态和寿命。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智能高边和智能低边检测继电器线圈端的故障,但不具有触点状态检测功能,且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故障检测模块,能够实时检测高压继电器的使用状态,并且可以同时检测高压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的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故障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高压继电器的使用状态,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检测模块、主控芯片、电源模块、总线收发器;

所述高压检测模块设有继电器线圈检测接口A1、A2,及继电器触点检测接口B1、B2,用于检测继电器线圈和触点的阻值,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所述主控芯片;

所述主控芯片用于接收所述高压检测模块传输的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总线收发器;

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将车载的12V电源转换为5V电源,其上设有12V常电、ON档、地线3个外部引脚,用于连接车载电源;

所述总线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芯片传递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汽车总线。

进一步地,所述ON档用于接收汽车ON档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ON档还用于唤醒或休眠所述主控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检测模块的继电器线圈检测接口A1、A2为线圈检测单元,只有当A1、A2接入继电器线圈两端时,所述高压检测模块才能进行线圈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检测模块的继电器触点检测接口B1、B2为触点检测单元,只有当B1、B2接入继电器触点两端时,所述高压检测模块才能进行触点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检测模块的每个检测单元独立工作或两个检测单元同时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实时检测继电器使用情况,可以对故障高压继电器元件进行预警,同时检测继电器线圈和触点,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所示的汽车用高压继电器故障检测模块,包括高压检测模块1、主控芯片2、总线收发器3、电源模块4。

高压检测模块1用于检测高压继电器实时使用状态检测,高压检测模块1设有高压继电器线圈检测接口A1、A2,还设有高压继电器触点检测接口B1、B2,其中高压继电器线圈检测接口A1、A2为一个检测单元,只有当A1接入高压继电器线圈一端接线柱,A2接入高压继电器线圈另一端时接线柱,高压检测模块1才能对待检测继电器的线圈进行检测。同理,只有B1、B2接入高压继电器触点两端接线柱时,高压检测模块才能对待测继电器触点进行检测。高压检测模块1的线圈检测单元和触点检测单元是相互独立的,可只接入使用单一检测单元,也可以两个检测单元同时接入使用,为了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本实施例中选用同时检测高压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高压检测模块1主要检测高压继电器线圈和触点两端的阻值变化,进而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主控芯片2。

主控芯片2采用高级处理芯片,内置高级算法:基于数学模型统计法,即根据统计继电器冲击电流、冲击频率、非正常切断次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高压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主控芯片2用于判断高压继电器故障情况,根据高压检测模块1传递的高压继电器阻值数据变化,判断高压继电器有触点有无粘连,失效;判断线圈是否有断开或短路。其中高压继电器状态检测结果由主控芯片2发送至总线收发器3,进而发送至汽车总线,通过整车控制系统发出报警提示,提醒车辆使用人员,及时更换故障高压继电器部件,排除安全隐患。

总线收发器3用于连接汽车总线,并将高压继电器的检测结果实时发送至汽车总线。总线收发器3包括有两个外部引脚CAN-H和CAN-L,分别对应连接CAN线的高位数据线和低位数据线。

电源模块4包括三个外部引脚12V常电、ON档唤醒、地线。电源模块4通过外部引脚直接接入车载电源,其主要功能是将车载的12V电源转换为5V直流电源为整个汽车用高压熔断器故障检测模块供电。汽车未启动地情况下整个汽车用高压熔断器故障检测模块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ON档唤醒接收到信号时整个汽车用高压熔断器故障检测模块才处于工作状态,开始检测主熔断器的健康状况,电源模块4还接受整车总线唤醒,执行汽车启动前整车自检功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