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194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抗压试验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



背景技术:

试验机广义说就是一种产品或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对其质量或性能按设计要求进行验证的仪器。从定义可以看出,凡是对于质量或性能进行验证的仪器都可以叫做试验机,试验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改进、完善,可以适应检测材料的各种性能。试验机主要是用于测量材料或产品的物理性能,比如: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冲击韧性等,现有的材料试验机手动加料工作繁琐,材料放置腔在试验机内部不好添加材料,每次添加的材料不等,对数据分析不准确,使用不方便,而且现有的试验机,挤压材料之后材料会散乱在工作台上,清理麻烦,而且材料放置腔内的材料不好清理出来,而且现有的试验机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

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内腔底端中部固定设有材料放置腔,且材料放置腔的两侧和顶端分别设有挤压口,所述材料放置腔的两侧对应挤压口分别设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的外侧固定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面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贯穿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本体的左右内壁上,所述固定板的外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油缸,且第一油缸固定在本体的内壁上,所述本体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油缸,且第二油缸的下端设有第五电动推杆,所述第五电动推杆的底端固定设有与材料放置腔上端挤压口相对应的密封装置,所述本体的内腔上部右侧固定设有第三电动推杆,且第三电动推杆的下端设有第四电动推杆,所述第四电动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材料投放腔,且材料投放腔的上部侧面设有开口,所述材料投放腔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且固定筒的内腔左侧穿插设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末端固定在本体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内腔底部位于材料放置腔的两端分别设有灰尘收集槽,且灰尘收集槽内通过转轴铰接有活动板,所述灰尘收集槽的底端连通有推拉抽屉。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滑轮,所述本体的内腔底端设有与滑轮相对应的滑槽。

优选的,所述材料投放腔的形状为圆筒型,且开口的角度为45°。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推杆与固定筒之间的连接为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材料投放腔内设有重量传感器,且重量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电脑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材料放置腔的顶端设有挤压口用于投放材料进入到材料放置腔中,材料放置在材料投放腔内经过第二电动推杆和第三电动推杆讲材料投放腔移动到材料放置腔的上部,之后收缩第四电动推杆,材料从开口处进入到材料放置腔内,自动投放材料,使用方便,不需要人工手动进行投放,工作效率高,重量传感器能够控制每次投放材料的重量,方便试验数据分析,在材料放置腔的两端分别设有挤压口,经过油缸和第一电动推杆带动挤压块和固定板向材料放置腔中挤压,挤压块采用钢材质,挤压后的材料收集到灰尘收集槽中,通过拉动推拉抽屉取出挤压后的材料,对工作台进行清理,挤压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值经过油缸添加的力变化而变化,在电脑上显示,供工作人员参考,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功能多,工作后的材料容易清理和收集,不会污染工作环境,而且自动加料,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材料投放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的活动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材料放置腔、3挤压块、4固定板、5第一电动推杆、6第一油缸、7滑杆、8第二电动推杆、9第三电动推杆、10第四电动推杆、11材料投放腔、111开口、112固定筒、12第二油缸、13第五电动推杆、14密封装置、15灰尘收集槽、16活动板、17推拉抽屉、18滑轮、1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一种材料抗压试验机,

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内腔底端中部固定设有材料放置腔2,且材料放置腔2的两侧和顶端分别设有挤压口,所述材料放置腔2的两侧对应挤压口分别设有挤压块3,所述挤压块3的外侧固定设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的侧面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贯穿设有滑杆7,所述滑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本体1的左右内壁上,所述固定板4的外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5,所述第一电动推杆5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油缸6,且第一油缸6固定在本体1的内壁上,所述本体1的顶端安装有第二油缸12,且第二油缸12的下端设有第五电动推杆13,所述第五电动推杆13的底端固定设有与材料放置腔2上端挤压口相对应的密封装置14,所述本体1的内腔上部右侧固定设有第三电动推杆9,且第三电动推杆9的下端设有第四电动推杆10,所述第四电动推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材料投放11腔,所述材料投放腔11与第四电动推杆10通过销轴铰接,且材料投放腔11的上部侧面设有开口111,所述材料投放腔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112,且固定筒112的内腔左侧穿插设有第二电动推杆8,所述第二电动推杆8的末端固定在本体1的内壁上。

所述本体1的内腔底部位于材料放置腔2的两端分别设有灰尘收集槽15,且灰尘收集槽15内通过转轴铰接有活动板16,所述灰尘收集槽15的底端连通有推拉抽屉17。

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滑轮18,所述本体1的内腔底端设有与滑轮18相对应的滑槽19。

所述材料投放腔11的形状为圆筒型,且开口111的角度为45°。

所述第二电动推杆8与固定筒112之间的连接为过盈配合。

所述材料投放腔11内设有重量传感器,且重量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电脑电连接。

实施方式或工作流程:第一油缸6和第二油缸12分别通过导线与电脑电连接,材料放置腔2的顶端设有挤压口用于投放材料进入到材料放置腔2中,材料放置腔2在材料投放腔11内经过第二电动推杆8和第三电动推杆9将材料投放腔11移动到材料放置腔2的上部,之后收缩第四电动推杆10,材料从开口处进入到材料放置腔2内,自动投放材料,使用方便,不需要人工手动进行投放,内部重量传感器会把材料的重量反馈到电脑上,存储,工作效率高,重量传感器能够控制每次投放材料的重量,方便试验数据分析,在材料放置腔2的两端分别设有挤压口,经过油缸和第一电动推杆5带动挤压块3和固定板4向材料放置腔2中挤压,挤压块3采用钢材质,挤压后的材料收集到灰尘收集槽15中,通过拉动推拉抽屉17取出挤压后的材料,对工作台进行清理,挤压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值经过油缸添加的力变化而变化,在电脑上显示,供工作人员参考。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