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183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信息时代,网线作为网络信息传输的重要媒介,至今仍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网线内芯是由四根双绞线缠绕形成的,双绞线绞距为网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双绞线绞距是否达标会严重影响生产出来的网线质量的好坏,双绞线绞距不达标将会导致网络信息传输出现错误,一旦重要信息传输出现错误,将导致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为了双绞线的绞距,双绞线在缠绕完成后,需要对双绞线进行检测。传统的双绞线的检测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接触式传感器与双绞线直接接触来获取检测值,然后和参考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判定,第二种是直接人工肉眼观测。第一种检测方式中,接触式传感器随着检测次数的增加,会产生磨损,且其精度会变低,同时磨损后的传感器会导致双绞线表面的磨损,而第二种检测方式检测效率较低,且人工肉眼识别主观误差较大,造成检测精度较低。另外,上述两种检测方式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同步检测,这也导致双绞线及网线生产的报废率居高不下。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处理检测设备已成功取代传统的双绞线绕距的检测方式在双绞线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用于检测双绞线的图像处理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图像处理器,图像采集装置安装在产线上,在双绞线缠绕完成后,实时采集双绞线图像并发送给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器对接收到的双绞线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得出其绕距是否合格的结论。

现有的图像采集装置主要包括壳体、光源和一台摄像机,壳体上用于双绞线进出的入线口和出线口。摄像机和光源安装在壳体内,光源开启,摄像机实时采集经过壳体内的双绞线的图像后发送给图像处理器。摄像机在壳体内的位置是固定的,双绞线经过入线口和出线口进出壳体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摄像机与双绞线之前的距离是恒定的。但是,当前双绞线的绞距规格很多,最常见的绞距范围为8mm~18mm,在测试绞距规格较大的双绞线时,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中包含的绞距数量偏少,采集速度跟不上工业生产流水线输送双绞线的速度,无法完整采集得到全部的绞距图像,而在测试绞距规格较小的双绞线时,采集得到的图像中绞距数量相对过多,而导致了图像的精度下降,也导致了后期的图像处理得到的数据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于不同绞距的双绞线均能完整的进行图像采集,且采集到的双绞线图像精度较高的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壳体、用于将双绞线传送到所述的壳体内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双绞线从所述的壳体内送出的第二传送机构、摄像机构和照明机构,所述的摄像机构位于所述的壳体内且安装在所述的壳体的顶部,所述的照明机构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壳体的所有内壁上包覆有黑色摄影布,所述的壳体的左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进入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入线口、用于进入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入线口、用于进入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入线口和用于进入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入线口,所述的第一入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6cm,所述的第二入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3cm,所述的第三入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0cm,所述的第四入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7cm;所述的壳体的右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送出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出线口、用于送出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出线口、用于送出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出线口和用于送出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出线口,所述的第一出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6cm,所述的第二出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3cm,所述的第三出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0cm,所述的第四出线口相对于所述的壳体底端的高度为7cm。

所述的照明机构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透明散光板和第二透明散光板,所述的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的壳体顶部且位于所述的摄像机构的左侧,所述的第一光源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的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的壳体顶部且位于所述的摄像机构的右侧,所述的第二光源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所述的第一透明散光板安装在所述的壳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的第一光源的下方,所述的第一透明散光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的第一透明散光板用于扩散所述的第一光源发射的光线,所述的第二透明散光板安装在所述的壳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的第二光源的下方,所述的第二透明散光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所述的第二透明散光板用于扩散所述的第二光源发射的光线。该结构可以在采集过程中,双绞线表面受光均匀,减少噪声,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影响后期数据分析,提高图像采集的精度。

所述的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第一传送架、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第四滑轮和第五滑轮,所述的第二滑轮、所述的第三滑轮、所述的第四滑轮和所述的第五滑轮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传送架上,所述的第二滑轮、所述的第三滑轮、所述的第四滑轮和所述的第五滑轮的中心在一条竖直直线上,所述的第一滑轮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传送架上,所述的第一滑轮位于所述的第五滑轮的左侧;所述的第一传送架的底端与所述的壳体的底端位于同于水平面上;所述的第一滑轮的直径为5cm,所述的第一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5cm,所述的第一滑轮用于将双绞线导入到所述的第二滑轮、所述的第三滑轮、所述的第四滑轮或所述的第五滑轮上;所述的第二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二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6cm,所述的第二滑轮用于将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导入所述的第一入线口;所述的第三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三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3cm,所述的第三滑轮用于将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导入所述的第二入线口;所述的第四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四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0cm,所述的第四滑轮用于将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导入所述的第三入线口;所述的第五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五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7cm,所述的第五滑轮用于将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导入所述的第四入线口。该结构中,第一滑轮作为导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第四滑轮或第五滑轮作为输送轮,使双绞线平稳传送到壳体内。

所述的第二传送机构包括第二传送架、第六滑轮、第七滑轮、第八滑轮、第九滑轮和第十滑轮,所述的第七滑轮、所述的第八滑轮、所述的第九滑轮和所述的第十滑轮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传送架上,所述的第七滑轮、所述的第八滑轮、所述的第九滑轮和所述的第十滑轮的中心在一条竖直直线上,所述的第六滑轮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传送架上,所述的第六滑轮位于所述的第十滑轮的右侧,所述的第二传送架的底端与所述的壳体的底端位于同于水平面上;所述的第六滑轮的直径为5cm,所述的第六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二传送架底端的高度5cm,所述的第六滑轮用于输出所述的第七滑轮、所述的第八滑轮、所述的第九滑轮或所述的第十滑轮导出的双绞线;所述的第七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七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二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6cm,所述的第七滑轮用于导出所述的第一出线口送出的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所述的第八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八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二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3cm,所述的第八滑轮用于导出所述的第二出线口送出的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所述的第九滑轮的直径为3cm,第九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二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10cm,所述的第九滑轮用于导出所述的第三出线口送出的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所述的第十滑轮的直径为3cm,所述的第十滑轮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的第二传送架底端的高度为7cm,所述的第十滑轮用于导出所述的第四出线口送出的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该结构中,第六滑轮作为导轮,第七滑轮、第八滑轮、第九滑轮或第十滑轮作为输送轮,使双绞线平稳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壳体的所有内壁上包覆有黑色摄影布,壳体的左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进入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入线口、用于进入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入线口、用于进入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入线口和用于进入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入线口,第一入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入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入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入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7cm;壳体的右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送出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出线口、用于送出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出线口、用于送出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出线口和用于送出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出线口,第一出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出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出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出线口相对于壳体底端的高度为7cm,由此对于不同绞距的双绞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入线口和出线口进出壳体,且不同绞距的双绞线在壳体中距离摄像机构的垂直距离不同,绞距较小的绞线入线口位置偏高,绞距较大的双绞线入线口位置偏低,由此可以避免入线口过高导致采集得到的绞距较大的双绞线图像中所含绞距数量较少,而使得采集装置无法跟上工业流水线的生产速度,也可以避免由于入线口过低,导致采集到的绞距绞线的双绞线图像中所含绞距数量较多,而精度较低的问题,并且在壳体的所有内壁上包覆有黑色摄影布,保证采集到的图像除了双绞线以外都为纯黑色,减少噪声,由此,本实用新型对于不同绞距的双绞线均能完整的进行图像采集,且采集到的双绞线图像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壳体1、用于将双绞线传送到壳体1内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双绞线从壳体1内送出的第二传送机构、摄像机构2和照明机构,摄像机构2位于壳体1内且安装在壳体1的顶部,照明机构设置在壳体1内,壳体1的所有内壁上包覆有黑色摄影布,壳体1的左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进入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入线口3、用于进入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入线口4、用于进入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入线口5和用于进入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入线口6,第一入线口3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入线口4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入线口5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入线口6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7cm;壳体1的右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送出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出线口7、用于送出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出线口8、用于送出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出线口9和用于送出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出线口10,第一出线口7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出线口8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出线口9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出线口10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7cm。

实施例二:如图所示,一种双绞线多绞距分类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壳体1、用于将双绞线传送到壳体1内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双绞线从壳体1内送出的第二传送机构、摄像机构2和照明机构,摄像机构2位于壳体1内且安装在壳体1的顶部,照明机构设置在壳体1内,壳体1的所有内壁上包覆有黑色摄影布,壳体1的左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进入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入线口3、用于进入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入线口4、用于进入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入线口5和用于进入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入线口6,第一入线口3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入线口4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入线口5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入线口6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7cm;壳体1的右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用于送出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的第一出线口7、用于送出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的第二出线口8、用于送出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的第三出线口9和用于送出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的第四出线口10,第一出线口7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出线口8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出线口9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出线口10相对于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7cm。

本实施例中,照明机构包括第一光源11、第二光源12、第一透明散光板13和第二透明散光板14,第一光源11设置在壳体1顶部且位于摄像机构2的左侧,第一光源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第二光源12设置在壳体1顶部且位于摄像机构2的右侧,第二光源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第一透明散光板13安装在壳体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光源11的下方,第一透明散光板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第一透明散光板13用于扩散第一光源11发射的光线,第二透明散光板14安装在壳体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光源12的下方,第二透明散光板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第二透明散光板14用于扩散第二光源12发射的光线。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第一传送架15、第一滑轮16、第二滑轮17、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9和第五滑轮20,第二滑轮17、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9和第五滑轮20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可转动设置在第一传送架15上,第二滑轮17、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9和第五滑轮20的中心在一条竖直直线上,第一滑轮16可转动设置在第一传送架15上,第一滑轮16位于第五滑轮20的左侧;第一传送架15的底端与壳体1的底端位于同于水平面上;第一滑轮16的直径为5cm,第一滑轮16的中心相对于第一传送架15底端的高度为5cm,第一滑轮16用于将双绞线导入到第二滑轮17、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9或第五滑轮20上;第二滑轮17的直径为3cm,第二滑轮17的中心相对于第一传送架15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二滑轮17用于将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导入第一入线口3;第三滑轮18的直径为3cm,第三滑轮18的中心相对于第一传送架15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三滑轮18用于将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导入第二入线口4;第四滑轮19的直径为3cm,第四滑轮19的中心相对于第一传送架15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四滑轮19用于将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导入第三入线口5;第五滑轮20的直径为3cm,第五滑轮20的中心相对于第一传送架15底端的高度为7cm,第五滑轮20用于将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导入第四入线口6。

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送机构包括第二传送架21、第六滑轮22、第七滑轮23、第八滑轮24、第九滑轮25和第十滑轮26,第七滑轮23、第八滑轮24、第九滑轮25和第十滑轮26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可转动设置在第二传送架21上,第七滑轮23、第八滑轮24、第九滑轮25和第十滑轮26的中心在一条竖直直线上,第六滑轮22可转动设置在第二传送架21上,第六滑轮22位于第十滑轮26的右侧,第二传送架21的底端与壳体1的底端位于同于水平面上;第六滑轮22的直径为5cm,第六滑轮22的中心相对于第二传送架21底端的高度5cm,第六滑轮22用于输出第七滑轮23、第八滑轮24、第九滑轮25或第十滑轮26导出的双绞线;第七滑轮23的直径为3cm,第七滑轮23的中心相对于第二传送架21底端的高度为16cm,第七滑轮23用于导出第一出线口7送出的绞距为8~10.5mm的双绞线;第八滑轮24的直径为3cm,第八滑轮24的中心相对于第二传送架21底端的高度为13cm,第八滑轮24用于导出第二出线口8送出的绞距为10.5~13mm的双绞线;第九滑轮25的直径为3cm,第九滑轮25的中心相对于第二传送架21底端的高度为10cm,第九滑轮25用于导出第三出线口9送出的绞距为13~15.5mm的双绞线;第十滑轮26的直径为3cm,第十滑轮26的中心相对于第二传送架21底端的高度为7cm,第十滑轮26用于导出第四出线口10送出的绞距为15.5~18mm的双绞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