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张力控制器及光纤陀螺绕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6638发布日期:2019-01-18 19:5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气动张力控制器及光纤陀螺绕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绕线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气动张力控制器及光纤陀螺绕环机。



背景技术:

光纤陀螺仪属于高精度的传感器,它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机械系统和军事技术上。光纤陀螺仪充分发挥了其成本低、维护简便等特点,正逐步替代其它类型陀螺仪,并且受到用户特别是军队的高度重视。光纤环是光纤陀螺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纤环所处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应力引起的非互易性相位噪声直接影响着光纤陀螺的精度和性能。

光纤环上的光纤在绕制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绕制方式的影响会造成多种不同因素的应力的产生,例如外界应力、缠绕的压应力。光纤环是由专用的光纤绕线机绕制而成,外界应力可以通过保持光纤绕线过程中外部环境来消除。因此,环上的光纤所受的张力最主要是来源于光纤环圈绕制过程中收线轮速度与放线轮速度之差。因此,对光纤绕制过程中的光纤进行张力控制,是保证光纤环的光纤应力稳定的关键所在,光纤的张力控制是光纤绕线机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光纤陀螺绕线机,因机械结构不当,造成绕环精度低,而离不开人工干预,工人靠眼睛观察,手工修正光纤的排布。由于人工的干预,绕出的环有很多不定因素,质量低,废品率高。

现有的光纤绕线机张力控制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用电位器,根据舞蹈轮的位移间接测得光纤张力,由上位机分析控制放线轮转速;另一种是用张力传感器测得光纤张力,由上位机分析控制放线轮转速。然而,通过放线轮速度的改变来调整光纤张力,不能精准的调整光纤张力,并且带有张力传感器的张力系统滑轮数目多,增加了与光纤的摩擦力,严重影响光纤的张力测定。

由此可见,光纤绕线机工作过程中,光纤所受张力是动态改变的过程,现有的方法只是单一改变放线轮速度,不能快速准确控制光纤张力,绕制的光纤环质量不好,生产的光纤陀螺仪的精度也不高。

现有技术可参见公开号为CN10115858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光纤陀螺绕线机的光纤轴向排线结构,如图1所示,它具有底板平台100,在底板平台100上设有滚珠丝杆结构、交流伺服电机支架101,滚珠丝杆结构两侧设有导轨,滚珠丝杆结构具有两个滚珠丝杆支架,在两个滚珠丝杆支架上设有滚珠丝杆1010,在滚珠丝杆1010上设有连接器,在滚珠丝杆101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步进电机109相连接,在导轨设有滑块,滑块、连接器与放线平台相连接,放线平台上设有放线电机105、光纤定向轮108、摄像结构107,放线电机105与放线环106相连接,在交流伺服电机支架101上设有交流伺服电机102,交流伺服电机102与工作环103相连接。摄像结构107把光纤排布的图像拍摄下来,转成图像信号,送至图像处理电路。 由图像处理电路把图像信号转成控制信号,调节步进电机109的转速,使光纤排布均匀。光纤定向轮108,用于保持光纤从放线结构放出时,不会发生相对于放线结构的横向移动,保证放线结构放出的光纤在工作环103轴向的位置恒定。

上述现有技术可实现光纤陀螺绕线机排线的自动化,光纤排布方面较传统的光纤陀螺绕线机在均匀性方面有大幅的提高。但是,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工作环103和放线环106分别由两个电机驱动转动,二者必须保持转动的线速度完全一致,光纤从放线环106向工作环103移动缠绕时张力才能一定,当工作环103线速度大于放线环106时,光纤上的张力增大,当工作环103线速度小于放线环106时,光纤松弛导致其张力减小,光纤张力依然不能准确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张力控制器,提高光纤绕线时张力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动张力控制器,包括同轴线套设并相对转动的轴和轴套,所述轴上设有用于向轴与轴套接触面间通入气体的气道,轴套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孔,轴套上固设有与气道连通的喷气组件,喷气组件喷出的气体沿着轴套的切线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气道连接外部高压气源,一部分气体沿着气道进入到轴套与轴空隙间并形成气膜,这样轴套与轴构成摩擦极小、回转精度很高的空气静压轴系,极大减小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甚至达到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一部分气体进入到喷气组件中,喷出的气体对轴套产生切向的反推力,使得轴套相对轴沿周向转动。由于轴套与轴之间为气膜接触,转动时基本无阻力,转动顺畅。将存线盘固定在轴套的端部,存线盘上的光纤可以和外部测力方法相连,通过调节气流流量或流速可以使得气流的反作用推力满足需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套中部对应喷气组件位置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平衡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平衡件和喷气组件的调节,容易达到沿轴水平状态时,整个回转结构的静平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套上设有与气道连通的固定孔,喷气组件包括与固定孔固定连接的T形阀座、固定在阀座上的喷咀、穿设于阀座并沿轴套切向设置的阀针,喷咀与气道连通,喷咀喷出的气体形成的反推力在轴套的固定孔处的径向分力为零,阀针沿轴向相对阀座靠近或远离喷咀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阀针,阀针相对阀座移动使得阀针末端与喷咀之间的横截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调节喷出的气体流量和流速,能够方便的控制张力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的一端设有圆盘,圆盘与轴套接触的一面固定有与气道连通节流塞,轴套远离圆盘的一端固定有铁磁性压板,轴上远离圆盘一端的轴线位置固定有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套在圆盘在压板之间转动,从节流塞喷出的气体在圆盘与轴套接触面形成气膜,减小摩擦,磁铁对压板产生吸力,压板对轴套产生压力,防止轴套沿轴的轴向向上抬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上对应固定孔位置沿周向设有第一导气槽,第一导气槽与气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套围绕轴转动时,气体从气道中出来后能够沿着第一导气槽进入到喷气组件中,使得气体传输顺畅。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陀螺绕环机,提高排纤精度和生产效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纤陀螺绕环机,包括支架,支架上支撑有与其相对滑移的轴箱,轴箱上穿设有轴杆,轴杆一端通过支板固定在支架上和另一端固定有线轮,轴箱一端连接有带动其沿着轴杆做直线往复运动的直线推动机构,所述轴箱另一端设有绕线机构,轴箱内设有驱动绕线机构绕轴杆转动的转动机构,绕线机构包括上述的气动张力控制器,所述轴杆内部沿轴向设有轴气道,气动张力控制器通过气管与轴气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时两台绕环机镜像设置,直线推动机构工作带动轴箱在支架上沿着轴杆移动,使得绕线机构移动到线轮的合适位置,然后转动机构工作带动绕线机构绕轴杆转动,固定在气动张力控制器上的光纤缠绕在线轮上一周,直线推动机构工作并带动轴箱移动,轴箱上的绕线机构相对线轮移动一个预定光纤间隔的距离,转动机构工作带动绕线机构绕轴杆转动,重复上述步骤直到铺设一层光纤,直线推动机构带动轴箱远离线轮。另一台绕环机重复上述步骤铺设一层光纤,两台绕环机交替工作,直到光纤排布完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管与轴杆通过旋转节头连接,旋转节头上设有与气管连接的连通孔,轴杆对应连通孔位置沿周向设有第二导气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旋转节头转动时,轴气道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导气槽进入连通孔并经气管对气动张力控制器稳定供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位于轴箱内并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套壳、外轴套和内轴套,以及固定在外轴套与内轴套两侧的轴端盖,套壳、外轴套、内轴套形成空气轴承,轴端盖连接有带动其转动的伺服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带动固定板绕轴杆转动,与固定板连接的轴端盖转动,则与轴端盖固定连接的内轴套转动,由于套壳、外轴套、内轴套形成空气轴承,减小内轴套与轴杆之间、外轴套与内轴套之间、外轴套与端盖之间的摩擦,防止了部件磨损,提高设备运行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机构通过安装板固定在轴端盖上,绕线机构还包括磁力吸附固定在安装板上的终端导向器,终端导向器的尖端设有线槽并抵至线轮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纤穿过终端导向器的线槽绕在线轮上,减少了光纤偏移的可能,提高绕线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直线推动机构包括固定在轴箱上的连接板和固定在支板上的直线步进电机,直线步进电机与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轴箱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板中部连接有加载组件,加载组件对连接板施加指向支板的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线步进电机工作带动使得连接板对轴箱产生推力,连接板使得推力相对均衡的分布在轴箱上,使得轴箱移动平稳。由于加载组件对连接板始终有一个指向支板的拉力,确保连接板与直线步进电机的转轴螺纹传动时始终单边接触,以及用于将连接板固定在轴箱上的螺钉的齿牙与螺纹孔的齿槽一侧紧密贴合,不因间歇而降低了控制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提前测定并调节气动张力控制器的张力大小,使得光纤陀螺绕环机绕线时张力保持一定,提高排线质量,提高光纤陀螺仪的精度;

2.所有转动部件之间形成气膜,防止了部件磨损,提高设备运行精度;

3.平衡件使得轴套各部分在水平状态下达到静平衡状态,使得线轴在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张力稳定,直线推动机构对称设置使得推动轴箱移动的力平衡,提高了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增加绕线精度;

4.终端导向器使得光线绕环时位置精确,绕线时没有人工参与,减小了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提高绕线速率和精度,增加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发明专利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显示轴内部结构沿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显示喷气组件内部结构在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显示光纤转力控制器安装位置的轴测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显示直线推动机构位置结构的轴测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气足支架与支座位置关系的左视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显示直线推动机构与轴箱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显示转动机构的结构在图7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显示旋转节头与轴杆连接结构在图9中D部的放大图;

图11为实施例二中显示两台对称设置的光纤陀螺绕环机工作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00、底板平台;101、交流伺服电机支架;102、交流伺服电机;103、工作环;104、放线平台;105、放线电机;106、放线环;107、摄像结构;108、光纤定向轮;109、步进电机;1010、滚珠丝杆;1、轴;11、圆盘;111、管接头;112、节流塞;12、气道;121、穿孔;122、第一导气槽;13、凹槽;14、磁轭;141、容纳槽;15、磁铁;16、压板;2、轴套;21、轴孔;22、排气孔;23、螺纹孔;24、平衡件;25、环形槽;26、固定孔;27、存线盘;3、喷气组件;31、阀座;311、通孔;32、喷咀;33、阀针;331、端盖;34、螺母;4、支架;41、导轨;42、滑槽;43、支板;431、开槽;432、固定螺母;44、加载组件;441、滑轮架;442、滑轮;443、拉绳;444、重块;5、轴箱;51、气足支架;52、气足;53、加载磁足;54、内腔;6、直线推动机构;61、直线步进电机;62、连接板;7、轴杆;71、线轮;72、旋转节头;721、连通孔;73、气管;74、轴气道;741、第二导气槽;8、转动机构;81、套壳;82、外轴套;821、导气孔;83、内轴套;84、轴端盖;85、固定板;86、伺服电机;9、绕线机构;91、导轮;92、终端导向器;93、配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一种气动张力控制器,如图2所示,包括轴1和套设在其上的轴套2,轴套2上连接有沿轴1的切线方向水平设置的喷气组件3,喷气组件3喷出的气体对轴套2产生沿切线方向的反推力,使得轴套2绕轴1相对转动。

参考图2和图3,轴1的一端沿周向外延伸一体形成有圆盘11,在圆盘11侧壁设有沿其径向分布的气道12,气道12的端部固定有管接头111。圆盘11与轴套2接触的一面上设有过孔,过孔与气道12连通,过孔中固定有节流塞112,节流塞112与过孔连接处密封。节流塞112呈一端敞口、内部中空的圆柱状,另一端沿轴向设有节流孔,节流孔的直径为0.2mm。

自轴1远离圆盘11的一端沿其轴向设有与径向气道12连通的轴向气道12,轴向气道12上沿轴1径向穿设有多个穿孔121,穿孔121末端固定有节流塞112。

在轴1远离圆盘11的一端设有与轴向气道12同轴的凹槽13,凹槽13中螺纹连接有磁轭14,磁轭14的顶部设有容纳槽141,容纳槽141中固定有磁铁15,固定方式可以是通过厌氧胶粘接。

在轴1的端部设置有压板16,压板16与轴1之间存在间隙,压板16的边缘通过螺钉与轴套2固定连接,压板16采用铁磁性材料制作,如铁板或不锈钢板等,使得磁铁15对压板16产生吸力,压板16对轴套2产生向下的压力,防止轴套2沿轴1的轴向向上抬起。

参考图2和图3,轴套2沿轴向设有与轴1配合的轴孔21,轴套2外表中部沿周向设有环形槽25,用于减轻轴套2的重量。环形槽25的两侧位置沿轴套2径向分别对称设有多个排气孔22。

轴套2位于环形槽25处设有径向设置的固定孔26,固定孔26与轴孔21连通,固定孔26与喷气组件3固定连接。轴1上位于穿孔121位置沿周向设有第一导气槽122,第一导气槽122的截面可以是V形、U形、矩形或半圆形,使得轴1与轴孔21之间的空隙增大,这样轴套2围绕轴1转动时,气体从穿孔121中出来后沿着第一导气槽122顺利地进入到喷气组件3中,避免气体流量变化导致喷气组件3产生的反推力出现波动。

参考图3和图4,轴套2位于环形槽25处还设有多个螺纹孔23,螺纹孔23可以为6个、7个或8个,多个螺纹孔23与固定孔26沿轴套2周向均匀分布,螺纹孔23上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平衡件24,平衡件24可以是螺栓。平衡件24与喷气组件3的重量相同,这样轴套2各部分在水平状态下达到静平衡状态,使得控制器在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张力稳定。

由于平衡件24和喷气组件3安装在环形槽25处,使得此部分的轮廓直径基本保持不变,从而避免了整个控制器的尺寸增大。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环形槽25改为集中在喷气组件3位置的孔槽,使得喷气组件3的重量与孔槽去掉的重量相等,同样使得轴套2各部分在水平状态下达到静平衡状态。

参考图3和图4,喷气组件3包括与轴套2上的固定孔26连接的T形阀座31、固定在阀座31上的喷咀32、穿设于阀座31并沿轴套2切向设置的阀针33。阀座31上位于固定孔26外部的部分套设有螺母34,螺母34与阀座31螺纹连接。这样安装喷气组件3时,当把阀座31调节到喷咀32与轴套2呈水平切向设置后,固定阀座31不动,旋转螺母34将阀座31与轴套2紧固。

阀座31上设有T形的通孔311使得阀座31呈三通结构,阀座31的一端与螺纹孔23连接,另外两端在一直线上。喷咀32固定在一端,阀针33从余下的一端穿入且末端抵至喷咀32位置。阀针33与阀座31之间设有端盖331,端盖331与阀座31固定连接。阀针33靠近端盖331部位的直径与阀座31的通孔311相配合,降低气体从接缝处泄漏的可能。阀针33靠近喷咀32的一端直径小于通孔311的内径,使得阀针33与阀座31之间留有供气流通过的通道。阀针33与端盖331螺纹连接。

喷咀32远离端盖331一端设有喇叭状的开口,开口与喷咀32轴线的夹角优选为30°,使得推力达到最佳状态。开口与喷咀32内部的通道之间通过直径减小的缩口连通。喷咀32位于缩口内侧呈喇叭状,阀针33靠近缩口的一端呈圆锥形。

通过旋转阀针33,阀针33相对阀座31移动使得阀针33末端与喷咀32之间的缝隙大小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调节喷出的气体流量和流速。

该气动张力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管接头111连接外部的高压气源,气体通过圆盘11上的径向气道12流动,一部分气体从圆盘11上的节流塞112喷出,使得轴套2与圆盘11接触面之间形成气膜,减小轴套2与圆盘11之间的摩擦力,轴1端部的磁铁15对压板16产生的吸力防止轴套2在气压下相对轴1沿轴向脱开;一部分气体沿着轴1上的轴向气道12通过穿孔121并经节流塞112喷出,气体进入到轴孔21的内侧壁与轴1之间的空隙并形成气膜。这样轴套2与轴1形成空气轴承,极大减小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甚至达到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一部分气体通过穿孔121沿着第一导气槽122进入到喷气组件3中。气体沿着阀座31上的通孔311流动并从喷咀32喷出。喷出的气体对轴套2产生切向的反推力,使得轴套2相对轴1沿周向转动。由于轴套2与轴1之间为气膜接触,转动时基本无阻力,转动顺畅。

将光纤的存线盘套设固定在轴套2的外侧壁上,存线盘上的光纤可以和外部测力装置相连,外部测力装置对光纤产生的拉力与喷气组件3产生的反推力方向相反,通过调节阀针33控制气流流量或流速可以使得气流的反作用推力与拉力相同以满足需要。

实施例二:一种光纤陀螺绕环机,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支架4和设置在支架4上的轴箱5,轴箱5的一端连接有直线推动机构6,轴箱5内穿设有轴杆7,轴杆7的一端通过支撑在支架4上的支板43固定,轴杆7与轴箱5之间设有转动机构8,转动机构8远离直线推动机构6的一端固定有绕线机构9,轴杆7靠近绕线机构9的一端固定有线轮71。直线推动机构6推动轴箱5沿着轴杆7的轴向在支架4上移动,使得绕线机构9移动到轴杆7端部线轮71的合适位置,然后转动机构8带动绕线机构9绕着轴杆7转动一周,将光纤缠绕在线轮71上。

参考图5和图6,支架4上设有两个平行的直线型导轨41,两个导轨41之间形成滑槽42。支板43的顶端设有供轴杆7穿过的U形开槽431,轴杆7通过设置在开槽431两侧的固定螺母432紧固在支板43上。

参考图5和图7,轴箱5的底部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有T形的气足支架51,气足支架51的下方两端与上方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有气足52,气足52与支架4之间形成气模以减小摩擦,螺栓末端与气足52球铰接。下方两端的气足52分别抵触在滑槽42的侧壁上,上方两端的气足52支撑在导轨41顶面。下方的四个气足52防止轴箱5移动时左右偏移,上方的四个气足52对轴箱5起到支撑作用。

在气足支架51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有加载磁足53,加载磁足53增加了轴箱5两端的底部压力,增加轴箱5在上方受力时的运动精度。

参考图6和图8,直线推动机构6包括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板43上的直线步进电机61和固定在轴箱5端部的连接板62,连接板62可以通过螺钉与轴箱5固定连接,直线步进电机61的转轴与连接板62螺纹连接,当转轴转动时,连接板62沿着转轴的轴向移动,从而连接板62带动轴箱5移动。直线步进电机61可以有两个并对称分布在轴杆7两侧,使得推动轴箱5直线移动的力平衡。

为了防止轴箱5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板62相对直线步进电机61的转轴晃动以及导致固定连接板62的螺钉松动,连接板62的中部连接有加载组件44。加载组件44包括通过滑轮架441固定在支板43上的滑轮442、绕设在滑轮442上的拉绳443和系固在拉绳443一端的重块444,拉绳443的另一端与连接板62固定,支板43上设有供拉绳443穿过的绳孔。这样在重块444的重力作用下,拉绳443对连接板62始终有一个指向支板43的拉力,确保连接板62与直线步进电机61的转轴螺纹传动时始终单边接触,以及将连接板62固定在轴箱5上的螺钉的齿牙与螺纹孔的齿槽一侧紧密贴合,不因间歇而降低了控制精度。

参考图7和图9,轴箱5内部中空形成内腔54,转动机构8设置在内腔54远离支板43的一端,转动机构8包括位于轴箱5内并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套壳81、外轴套82和内轴套83,以及固定在外轴套82与内轴套83两侧的轴端盖84,套壳81、外轴套82、内轴套83和轴端盖84之间接触面光滑。套壳81与轴箱5通过螺钉固定,外轴套82的外侧与套壳81固定连接,外轴套82内侧与内轴套83转动连接,内轴套83套设在轴杆7上并相对转动,轴端盖84与内轴套8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在套壳81的端部侧壁沿径向设有气孔,气孔处固设有管接头,管接头与外部高压气源通过气管连接。在套壳81内壁位于气孔处设有环形的通槽。在外轴套82上沿径向设有多个径向导气孔821,在外轴套82内部沿母线方向设有将径向导气孔821贯穿的横向导气孔821,横向导气孔821的两端以及径向导气孔821靠近内轴套83的一端分别固设有节流塞112。

当外部高压气源从气孔进入到通槽内,然后经过横向导气孔821和径向导气孔821后从节流塞112喷出,使得外轴套82与内轴套83之间形成气膜,外轴套82与轴端盖84之间形成气膜,保证了轴心位置的稳定,减小外轴套82与内轴套83之间、外轴套82与轴端盖84之间的摩擦,防止了部件磨损。位于轴箱5内部的轴端盖84通过固定板85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86,伺服电机86带动固定板85绕轴杆7转动,与固定板85连接的轴端盖84转动,则与轴端盖84固定连接的内轴套83转动。

轴杆7内部沿轴向设有轴气道74,轴杆7的端部设有与轴气道74连通的管接头,管接头连接外部高压气源。在轴杆7上对应内轴套83的位置沿径向开设有与轴气道74连通的气孔,气孔靠近内轴套83的一端设有节流塞。高压气体沿着轴气道74运动,通过气孔后经节流塞喷出,保证了轴心位置的稳定,减小内轴套83与轴杆7之间的摩擦,防止了部件磨损。

参考图7和图9,绕线机构9与远离支板43一端的轴端盖84通过安装板固定连接,绕线机构9固定在安装板上。绕线机构9包括固定在安装板底端的气动张力控制器、围绕轴杆7设置的导轮91和终端导向器92,气动张力控制器的轴套2上套设固定有存线盘27,导轮91和终端导向器92通过支座固定在安装板上,支座与安装板之间通过磁力吸附固定,方便移动调节导轮91和终端导向器92的位置。终端导向器92的尖端抵近线轮71的表面,终端导向器92的尖端设有线槽,光纤穿过终端导向器92的线槽绕在线轮71上,提高绕线精度。在安装板的顶端通过螺钉固定有配重物93。

参考图9和图10,气动张力控制器通过气管73与轴杆7的轴气道74连通,气管73与轴杆7连接处设有旋转节头72,旋转节头72上沿径向设有与气管73连接的连通孔721,轴杆7对应连通孔721位置沿周向设有第二导气槽741,第二导气槽741横截面可以是V形、U形、矩形或半圆形,使得旋转节头72转动时,轴气道74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导气槽741进入连通孔721并经气管73对气动张力控制器稳定供气。

该光纤陀螺绕环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参考图9和图11,光纤的端部从气动张力控制器上拉出,经过导轮91和终端导向器92后缠绕在线轮71上。实际使用中有两台镜像对称设置的光纤陀螺绕环机共同工作,其中一台没有线轮71。

S1:直线推动机构6工作带动轴箱5在支架4上沿着轴杆7的轴向做直线运动,使得终端导向器92移动到线轮71的合适位置,直线推动机构6停止工作。

S2:伺服电机86工作带动绕线机构9绕轴杆7转动,绕线机构9将光纤缠绕在线轮71上一周,伺服电机86停止工作。在绕线过程中,随着光纤的缩短,光纤拉动气动张力控制器转动,由于气动张力控制器的作用使得光纤始终处于张紧状态,张力基本保持一致。

S3:直线推动机构6工作带动轴箱5移动,轴箱5上的绕线机构9相对线轮71移动一个预定光纤间隔的距离,直线推动机构6停止工作;伺服电机86工作带动绕线机构9进行绕线,绕制一圈后停止。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光纤在线轮71上铺设一层,直线推动机构6工作带动绕线机构9远离线轮71。

S4:另一台光纤陀螺绕环机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缠绕完一层光纤。

两台光纤陀螺绕环机交替工作在线轮71上缠绕光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