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压装置及屏幕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6107发布日期:2018-08-10 20:2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施压装置及屏幕压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显示屏如今已是多数电子设备的必要组成部件,通过电子显示屏显示出交互界面,方便了用户的操作。电子显示屏在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多重测试,其中,压力测试是电子显示屏测试工序中必需的步骤,尤其是触摸显示屏。现有技术中,屏幕测试依赖于屏幕测试机,通常,现有的屏幕测试机仅能提供一种重量的测试,在一种压力的作用下,屏幕测试的测试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压装置及屏幕压力测试装置,可以改变砝码重量,进行多种压力测试。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压装置,包括顶板以及位于顶板下方与顶板平行设置的定位板,所述顶板和定位板之间连接支撑杆;所述顶板和定位板之间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砝码杆,所述顶板的下端设有与砝码杆相匹配用于吸附砝码杆的电磁铁;所述砝码杆的底端设有支撑部,所述定位板上设有多个供支撑部穿过的定位孔;所述砝码杆上套接有可相对砝码杆滑动的砝码筒,在砝码筒和支撑部之间还设有与定位板平行设置的挡板;所述顶板或定位板上还设有驱动器以及沿预设方向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上设有与驱动器相连的滑动件,所述驱动器用于驱使滑动件沿导轨滑动,所述滑动件与挡板固定相连;所述挡板上开设有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砝码筒的半径,所述滑动槽内还设有多个半径大于砝码筒半径的通孔;当所述砝码筒位于滑动槽上方时,所述挡板承接所述砝码筒,砝码筒与所述支撑部彼此分离;当所述砝码筒位于通孔上方时,所述支撑部承接所述砝码筒,砝码筒随所述支撑部运动。

优选的,所述砝码筒的下端设有半径小于滑动槽宽度的卡接筒,当驱动器驱使挡板移动时,所述卡接筒在所述滑动槽和通孔内移动,以使砝码筒位于滑动槽上方或者位于通孔上方。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的顶端设有供卡接筒插入的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所述顶板的下方还连接有与顶板平行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多个供砝码杆穿过的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砝码杆的顶端设有半径大于限位孔半径的限位帽。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为长方体形,所述定位孔为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屏幕压力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待检测屏幕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设有用于和屏幕相连的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与底座内的测试电路相连;所述放置板上方设有上述的施压装置。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有与所述施压装置相连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施压装置向放置板靠近或者远离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下方还设有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放置板在横向平面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砝码筒和挡板的配合来改变施加于屏幕上砝码的重量,当砝码筒位于滑动槽上方时,挡板承接所述砝码筒,砝码筒与所述支撑部彼此分离,此时施加于屏幕上的压力为砝码杆的重量;当所述砝码筒位于通孔上方时,所述支撑部承接所述砝码筒,砝码筒随所述支撑部运动,此时施加于屏幕上的压力为砝码杆和砝码筒的重量之和。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改变砝码的重量,以进行多种压力测试,并可基于多种压力测试结果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施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砝码杆和砝码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砝码杆和砝码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砝码筒位于通孔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砝码筒位于滑动槽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屏幕压力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施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顶板1以及位于顶板1下方与顶板1平行设置的定位板2,所述顶板1和定位板2之间连接支撑杆11,以将顶板1和定位板2连接固定起来。且支撑杆11的长度起到限高作用,与下文提到的砝码杆3的长度相匹配。在所述顶板1和定位板2之间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砝码杆3,砝码杆3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可以施加于屏幕上以进行压力测试。砝码杆3的数量以及位置自然需要同屏幕上待测试位置相匹配,如图中所示,砝码杆3可规则排列为点阵状,并覆盖整个屏幕。在所述顶板1的下端设有与砝码杆3相匹配的电磁铁,电磁铁的数量和位置与砝码杆3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电磁铁通电时,可以吸附砝码杆3,不对屏幕施加压力,当电磁铁未通电时,砝码杆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对屏幕施加压力。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砝码杆3的底端设有支撑部31,所述定位板2上设有多个供支撑部31穿过的定位孔,定位孔的作用在于使砝码杆3保持相对竖直的延伸方向,便于重力完全施加在待检测的屏幕上。所述砝码杆3上套接有可相对砝码杆3滑动的砝码筒4,砝码筒4中心设有中轴孔,砝码杆3将穿过该中轴孔,使得砝码筒4可以相对砝码杆3滑动。

如图1所示,在砝码筒4和支撑部41之间还设有与定位板2平行设置的挡板5。在所述顶板1或定位板2上还设有驱动器61以及沿预设方向延伸的导轨62,所述导轨62上设有与驱动器61相连的滑动件63。所述驱动器61用于驱使滑动件63沿导轨62滑动,且滑动件63还与挡板5固定相连,则驱动器61将对应驱动挡板5沿导轨62的延伸方向滑动。其中,驱动器61可以是电机或者气缸等,图中,驱动器61和导轨62均设置在定位板2上,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驱动器61和导轨62设置在顶板1的下表面。导轨62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横向或者纵向或者其他实际需要的方向。

如图4所示,在所述挡板5上开设有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滑动槽51,所述滑动槽51的宽度小于所述砝码筒4的半径,在所述滑动槽51内还设有多个半径大于砝码筒半径的通孔52,通孔52与滑动槽51连通,通孔52的位置和数量自然与设置在滑动槽51内的砝码杆3相匹配。挡板5会在驱动器61的驱使下移动,使得砝码杆3对应在滑动槽51内滑动。

如图3上方的砝码筒4和图5所示,当所述砝码筒4位于滑动槽51上方时,由于滑动槽51的宽度小于所述砝码筒4的半径,所述挡板5将承接所述砝码筒4,砝码筒4与所述支撑部31彼此分离,电磁铁可放松对砝码杆3的吸附,砝码杆3将自由落下,此时施加在屏幕上的压力为砝码杆3的重量。如图3下方的砝码筒4和图4所示,当所述砝码筒4位于通孔52上方时,所述支撑部31将承接所述砝码筒4,砝码筒4将随所述支撑部31运动,此时施加在屏幕上的压力为砝码杆3和砝码筒4的重量之和。通过这种方式即可改变砝码的重量,以对屏幕进行多种压力测试。由于屏幕可在多种压力下分别进行测试,多次测量可以提升测量的精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砝码筒4的下端设有半径小于滑动槽51宽度的卡接筒41,卡接筒41与砝码筒4对接,套接在砝码杆3上。当驱动器61驱使挡板5移动时,所述卡接筒41在所述滑动槽51和通孔52内移动,更方便砝码筒4在滑动槽51上方或者通孔52上方转换位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部31的顶端设有供卡接筒41插入的定位槽30。当支撑部31承接砝码筒4时,砝码筒4的卡接筒41刚好卡入到定位槽30内,使支撑部31和砝码筒4保持相对静止,以防止砝码筒4的横向移动来影响测量精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在同一砝码杆3上可设置多个砝码筒4,多个砝码筒4顺序叠放设置,对应挡板5也设有多个,且挡板5连接有不同的驱动器,通过不同的驱动器来驱动挡板5。使得砝码的重量更加多变,以进一步进行不同压力的测试。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所述顶板1的下方还连接有与顶板1平行设置的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上设有多个供砝码杆3穿过的限位孔。固定板7和定位板2分别从上下两端对砝码杆3进行定位,使其保持竖直角度,以使重力完全施加在屏幕上,保证测量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砝码杆3的顶端设有半径大于限位孔半径的限位帽33,限位帽33的存在,使得砝码杆3不会从固定板7上完全脱离。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31为长方体形,在支撑部31的下端还固定有压力头32,压力头32的底面保持平整,以对屏幕施加面压力,以防止压坏屏幕。同时,所述定位孔为与支撑部31相匹配的矩形,使支撑部31不会相对定位孔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屏幕压力测试装置,如图6所示,其包括底座8,所述底座8上形成一个工作平台,工作平台上设有用于放置待检测屏幕的放置板81,屏幕即可放置到放置板81上。在所述放置板81上设有用于和待检测的屏幕相连的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与底座8内的测试电路相连;所述放置板81上方设有上述的施压装置。当施压装置在屏幕上施加压力时,屏幕会产生相应的感应信号,通过接线柱传导至测试电路内,测试电路即可依据所获取的感应信号确定屏幕在此压力作用下是否合格。底座8上设有与测试电路相连的显示屏,以显示所测量的结果。在放置板81和施压装置外可套设有防护罩82,以保护放置板81和施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8上固定有与所述施压装置相连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施压装置向放置板81靠近或者远离放置板81,当向放置板81靠近时,可以进行压力测试,当其远离放置板81时,则可以将放置板81取出,或者向放置板81上放置屏幕。所述放置板81下方还设有第二驱动组件84,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4用于驱使放置板81在横向平面内移动。以改变放置板81的横向或者纵向位置,使放置板81与施压装置相匹配,使施压装置可以更准确地压覆在放置板81上的屏幕上。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