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重复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21748发布日期:2018-11-14 00:18阅读:9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物分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重复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内的铝离子可能具有引发骨软化病,低血色素性贫血,老年进行性智能丧失和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潜在危险。在一些铝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会定期检测血铝含量,以减少铝对人体的危害。每个人体内的铝含量,会因为生活习惯、所从事的职业、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的辅助治疗、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是血液透析病人,铝会跨过透析膜,使得患者体内铝不能排除出现蓄积。人血白蛋白是来源是多个人的血液提取得来的。而且铝在体内与白蛋白、运铁蛋白结合,为了保证人血白蛋白中铝的残留量,一般会对其进行检测。常用的技术是药典规定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这种方法的重复性不佳。

重复性是指用本方法在正常和正确操作情况下,由同一操作人员,在同一实验室内,使用同一仪器,并在短期内,对相同试样所做多个单次测试结构,在95%概率水平两个单独测试结果的最大差值。也就是说,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在检验人血白蛋白铝残留时,考虑到4个方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即保证相同的检测环境、相同的检测仪器在相同的条件下实用、相同的位置、在短时间内的重复。另一个方面考虑试验条件不能保证检测的稳定性。

铝残留量的检测采用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系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供试品经原子化产生的原子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程度,求出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最常用的原子吸收法为石墨炉法。利用石墨材料制成管、杯等形状的原子化器,用电流加热原子化进行院子吸收分析的方法。由于样品全部参加原子化,并且避免了原子浓度在火焰气体中的稀释,分析灵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方法用于测量痕量金属元素,在性能上比其他许多方法好,并能用于少量样品的分析和固体样品直接分析。但是人血蛋白等蛋白物质,为非金属对仪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石墨管的影响,如果重复性一致不佳,试验结果不统一,不能为生产提供指导。另一个方面石墨管的损坏频率提高,增加企业的检验成本。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检验人血蛋白中铝残留的检验方法,显著提高铝残留的检测重复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重复性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显著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的重复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重复性的方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检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溶液制备:

稀释剂:1.5~2.5ml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加入到1000ml去离子水中溶解;

标准铝溶液:精密量取100μg/ml的标准铝溶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溶解;

s2检测溶液制备:

空白溶液的制备:取2.5ml稀释剂作为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

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再取标准铝溶液0.5ml,加入1.8ml稀释剂,作为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

s3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石墨炉参数,精密量取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

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onx-100)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产生电离,稳定性高,不受酸碱影响,相容性好,在各种溶剂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在固体表面不发生强烈吸附。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成分复杂,具有较大的粘度。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3208《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使用纯化水为稀释剂。本方法采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作为稀释剂,可降低混合溶液中液体表面张力,提高溶液均匀性,减少进样时供试品溶液在进样针表面和石墨管表面粘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明显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的重复性。

2、提高实验结果精密度,减少石墨管表面碳残渣积累,节约实验耗材,降低仪器维护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提高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重复性的方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检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溶液制备:

稀释剂:1.5~2.5ml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1000ml去离子水中溶解;

标准铝溶液:精密量取100μg/ml的标准铝溶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溶解;

s2检测溶液制备:

空白溶液的制备:取2.5ml稀释剂作为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

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再取标准铝溶液0.5ml,加入1.8ml稀释剂,作为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

s3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石墨炉参数,精密量取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

步骤s1中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聚氧乙烯醚类。

步骤s1加入表面活性剂的体积为2.0ml。

所述烷基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实施例一

s1溶液制备:

稀释剂:将1.5m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加入1000ml去离子水中,制成0.15%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v/v);

标准铝溶液:精密量取100μg/ml的标准铝溶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溶解;

s2检测溶液制备:

空白溶液的制备:取2.5ml稀释剂作为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

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再取标准铝溶液0.5ml,加入1.8ml稀释剂,作为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

s3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石墨炉参数,精密量取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空白溶液的结果为b,供试品的结果为s,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的结果为s加。

实施例一s1~s3步骤,连续重复6次,根据公式:

计算,并记录结果。

表一:实施例一结果

实施例二

s1准备溶液制备:

稀释剂:将2.0m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加入1000ml去离子水中,制成0.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v/v);

标准铝溶液:精密量取100μg/ml的标准铝溶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溶解;

s2检测溶液制备:

空白溶液的制备:取2.5ml稀释剂作为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

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再取标准铝溶液0.5ml,加入1.8ml稀释剂,作为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

s3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石墨炉参数,精密量取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

空白溶液的结果为b,供试品的结果为s,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的结果为s加。

实施例二s1~s3步骤,连续重复6次,根据公式:

计算,并记录结果。

表二:实施例二结果

实施例三

s1准备溶液制备:

稀释剂:将2.5m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加入1000ml去离子水中,制成0.25%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v/v);

标准铝溶液:精密量取100μg/ml的标准铝溶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溶解;

s2检测溶液制备:

空白溶液的制备:取2.5ml稀释剂作为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

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0.2ml,再取标准铝溶液0.5ml,加入1.8ml稀释剂,作为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

s3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石墨炉参数,精密量取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

空白溶液的结果为b,供试品的结果为s,标准铝加供试品溶液的结果为s加。

实施例三s1~s3步骤,连续重复6次,根据公式:

计算,并记录结果。

表三:实施例三结果

结论:比较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加入2.0m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加入1000ml去离子水中,制成0.20%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试验结果的rsd更佳。

验证过程

1、取20μl去离子水、20μl空白溶液即0.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的稀释剂,分别注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利用石墨炉法,记录水、空白溶液12次进样的数据。

表四:稀释剂对铝残留检验结果的干扰

t检验结果:f=0.78p=0.147

结论:p>0.05两种结果再0.0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作为稀释剂对铝残留检验结果没有干扰。

2、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去离子水,作为供试品溶液1,;另取供试品溶液0.2ml加入2.3ml0.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的稀释剂,作为供试品溶液2。分别取20μl供试品溶液1、20μl供试品溶液2注入院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利用石墨炉法,记录供试品溶液1、供试品溶液2的结果。

表五:精密度验证

f检验:f=4.25p=0.0024

结论:p<0.005两种结果再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作为稀释剂重复性明显优于用去离子。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