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86059发布日期:2020-05-08 18:5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物探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非常规油气藏普遍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其油气开采难度大、产量递减规律复杂,导致中长期产能预测困难,进而无法准确预测不可开发时期的采出程度、可采储量、最终采收率及开发年限等。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针对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的控制因素提出适合非常规油气藏储层的综合评价因素,并使之量化,达到对非常规油气藏的准确评价,预测非常规油气藏的分布状况,提高钻探成功率,提高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效率。

相关技术提供的油气藏评价指数确定方法主要包括:获取油气藏的地质情况、测井资料,确定油气藏的储层空间类型和储层的解释门槛值;通过地震反演获得储层的波阻抗数据体,根据储层的解释门槛值和储层空间类型获得波阻抗数据体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函数关系式计算储层的孔隙度、储层厚度,进而绘制储层孔隙度与厚度的平面分布图;通过地震裂缝预测,绘制储层裂缝平面分布图。通过上述的储层孔隙度与厚度的平面分布图以及储层裂缝平面分布图完成对储层的分析评价与预测。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油气藏评价仅单纯针对储层的孔隙度大小、储层厚度、裂缝发育情况及构造位置等进行评价,针对非常规油气藏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储层物性,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后获得的评价指数结果不够精确和完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及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根据所述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所述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所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及所述裂缝密度评价指数获得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

其中,所述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为:

其中,a、b、c、d、e为常数,i为样点数,suptoc(i)为所述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supvel(i)为所述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为所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supf(i)为所述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包括:

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

根据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获得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并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获取所述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所述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为:

suptoc(i)=(tocseismic(i)-tocmin)/(tocmax-tocmin);

其中,tocseismic为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tocmin为所述tocseismic的下限值,tocmax为所述tocseismic的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包括:

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获取地震数据;

根据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和所述地震数据获取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

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为:

tocseismic(i)=f[s(i)&tocwell(i)];

其中,tocwell(i)为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s(i)为所述地震数据,f[]为获取的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包括:

根据储层地震反演速度、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与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获取所述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

supvel(i)=(vmax-v(i))/(vmax-vmin);

其中,v(i)为所述储层地震反演速度,vmax为所述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vmin为所述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包括:

根据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与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获取所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其中,ht为所述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vgood为所述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裂缝密度评价指数包括:

根据裂缝密度、裂缝密度门槛值与裂缝密度最大值获取所述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supf(i)=(fm(i)-fmmin)/(fmmax-fmmin);

其中,i为样点数,fm(i)为所述裂缝密度,fmmin为所述裂缝密度门槛值,fmmax为所述裂缝密度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包括:

根据声波时差获取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

tocwell(i)=a*ac(i)2+b*ac(i)+c;

其中,ac为所述声波时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地震数据包括:

根据地震子波与地震反射系数获取所述地震数据:

s(i)=r(i)*w(i);

其中,w(i)为地震子波,r(i)为地震反射系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常数a的取值范围为0.001—0.01,所述常数b的取值范围为0.01-0.06,所述常数c的绝对值小于3.5。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针对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提出适合非常规油气藏储层综合评价因素,并使之量化,达到对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准确评价,预测富集油气分布的目的,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tocwell(i)数据与地震数据s(i)之间的关系函数预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装置中的第一获取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的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s101中,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

在步骤s102中,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

在步骤s103中,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在步骤s104中,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在步骤s105中,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及裂缝密度评价指数获得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

其中,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为:

其中,a、b、c、d、e为常数,i为样点数,suptoc(i)为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supvel(i)为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为相对优质储层厚度,supf(i)为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接下来,对上述图1所示的步骤s101~步骤s105进行解释说明。

可选的,步骤s101中,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包括步骤s1011和步骤s1012:

步骤s1011,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求取地震残余有机碳含量;

步骤s1012,根据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获得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并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获得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

其中,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获得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为:

suptoc(i)=(tocseismic(i)-tocmin)/(tocmax-tocmin);

其中,tocseismic为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tocmin为tocseismic的下限值,tocmax为tocseismic的最大值。

结合地质认识及油气井进行分析,确定对油气产量有贡献的tocseismic值的下限值,然后根据上式计算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suptoc(i)。

根据suptoc(i)的大小,结合实际井产出情况,即可对储层进行评价。suptoc(i)值越大非常规油气藏的储油能力越好。

进一步地,通过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求取地震残余有机碳含量tocseismic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对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地震数据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一般而言,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的分布规律满足正太分布,如果地震数据也满足正太分布,则寻找出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与地震数据s(i)之间的关系,建立对应的关系式如下:

tocseismic(i)=f[s(i)&tocwell(i)];其中,i=1,2,3,……n,n为样点数,tocwell(i)为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f[]为建立的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i)与地震数据s(i)之间的关系函数。例如,附图3就是两者之间对应关系函数的一种表示,其中,速度为地震数据s(i)的主要参数。

进一步,根据上式利用随机地震反演技术反演出tocseismic。

地震反演技术是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或求解的过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即根据采样数据拟合出地震数据s(i)与tocwell(i)大致的函数关系,利用上述关系式反演出tocseismic(i)的数值。

可选的,对于步骤s1011,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包括步骤s10111~步骤s10113:

步骤s10111,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i);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包括:

根据声波时差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

在实验室测试岩心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toc,然后用测井的声波时差与实验室测试的残余有机碳含量toc进行拟合,获得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

拟合关系式为:tocwell(i)=a*ac(i)2+b*ac(i)+c;其中,i=1,2,3,……n,n为样点数,a、b、c为常数,ac为声波时差。

可选的,常数a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001—0.01,例如,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数值。常数b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01-0.06,例如,0.01、0.02、0.03、0.04、0.05、0.06等。常数c的绝对值小于3.5,例如,3.4、3.3、3.2、3.1、3.0、2.0、2.4、1.4等。

步骤s10112,获取地震数据s(i);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地震数据s(i)包括:

根据地震子波与地震反射系数获取地震数据:s(i)=r(i)*w(i);其中,i=1,2,3,……n,n为样点数,w(i)为地震子波,r(i)为地震反射系数。

地震子波w(i)是指一段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能量有限且有一定延续长度的信号,它是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单元。一般认为,地震震源激发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仅是一个延续时间极短的尖脉冲,随着尖脉冲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尖脉冲的高频成分很快衰减,波形随之增长,便形成了地震子波,一个地震子波一般有2至3个相位的延续长度,大约有90毫秒左右,然后以地震子波的形式在地下传播。

地震子波一般通过在野外由震源激发产生地震子波,通过采集地震子波数据,将采集到的地震子波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即获得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震子波s(i)。

地震反射系数r(i)是指地震反射波经过地层反射波与入射波之比。

步骤s10113,根据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

其中,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为:

tocseismic(i)=f[s(i)&tocwell(i)];

其中,tocwell(i)为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s(i)为地震数据,f[]为获取的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

对于步骤s102,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supvel(i),包括:根据储层地震反演速度、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与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supvel。

supvel(i)=(vmax-v(i))/(vmax-vmin)。

其中,i为样点数,v(i)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vmax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vmin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

利用叠前或者叠后地震反演技术,反演地震速度数据体,速度越大,岩层越致密,当速度小于某个门槛值后,就可以反映储层的性质。一般来说,不同岩性的储层,门槛值不同,可以根据已有井是否能形成工业气流来确定储层门槛值数据,通过速度变化可以反映储层的好坏。速度越大,储层越致密,孔隙越小,油气要在致密储层中成藏,需要克服油气水多相流体在毛细管中的毛细管阻力,并且储层越致密,毛细管阻力也越大。结合测井解释储层数据,通过分析确定出非常规油气藏相对优质储层所对应的速度下限值,根据该分析结果,利用下式计算非常规油气藏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测井解释储层数据是通过测井人员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解释后的最终数据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需要的测井解释储层数据。

对于步骤s103,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包括:根据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与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其中,ht为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vgood为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

根据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结合完钻井进行分析,确定评价指数优质储层门槛值supvel(i)min,也可以根据井的产量确定一个较高的门槛值,作为优质储层的门槛值,需要统计的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值需要大于或等于上述提到的门槛值,统计大于或等于门槛值的个数,个数之和即为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ht,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ht乘以上述各点所对应的速度的平均值,即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vgood,得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对于步骤s104,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supf(i)包括:根据裂缝密度、裂缝密度门槛值与裂缝密度最大值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supf(i)=(fm(i)-fmmin)/(fmmax-fmmin)。

其中,i为样点数,fm(i)为裂缝密度,fmmin为裂缝密度门槛值,fmmax为裂缝密度最大值。

利用叠前裂缝反演技术,计算裂缝密度,结合成像测井资料或者其他测井解释裂缝成果,确定裂缝密度解释门槛值,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裂缝密度评价指数。其中,fm(i)通过叠前裂缝预测软件计算获得,通过对获得的fm(i)数值进行筛选,选取裂缝密度最大值fmmax与裂缝密度门槛值fmmin。

对于步骤s105,获取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p(i)包括:

根据非常规油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上述步骤获得的地震数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suptoc(i)、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supvel(i)、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及裂缝密度评价指数supf(i),得到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为:

其中,a、b、c、d、e为常数,i=1,2,3,……n,n为样点数;一般而言,a、b和d小于1,c小于0.1,e绝对值小于3。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常规油气藏油气评价指数的确定装置,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

第二获取模块402,用于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

第三获取模块403,用于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第四获取模块404,用于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第五获取模块405,用于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及裂缝密度评价指数获取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

其中,非常规油气藏评价指数为:

其中,a、b、c、d、e为常数,i为样点数,suptoc(i)为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supvel(i)为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为相对优质储层厚度,supf(i)为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获取模块401,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4011,用于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

第二获取单元4012,用于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

第三获取单元4013,用于根据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获取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该地震的残余有机碳含量评价指数为:

suptoc(i)=(tocseismic(i)-tocmin)/(tocmax-tocmin);

其中,tocseismic为所述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tocmin为tocseismic的下限值,tocmax为tocseismic的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获取单元4011包括:

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

第二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地震数据;

第三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地震数据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函数。该关系函数为:

tocseismic(i)=f[s(i)&tocwell(i)];

其中,tocwell(i)为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s(i)为地震数据,f[]为获取的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与地震数据的关系函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获取模块402,用于根据储层地震反演速度、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与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获取相对优质储层评价指数:

supvel(i)=(vmax-v(i))/(vmax-vmin);

其中,i为样点数,v(i)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vmax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下限值,vmin为储层地震反演速度最小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获取模块403,用于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包括:

根据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与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获取相对优质储层厚度:

其中,ht为相对优质储层时间厚度,vgood为相对优质储层地震反演速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获取模块404,用于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包括:

根据裂缝密度、裂缝密度门槛值与裂缝密度最大值获取裂缝密度评价指数:

supf(i)=(fm(i)-fmmin)/(fmmax-fmmin);

其中,i为样点数,fm(i)为裂缝密度,fmmin为裂缝密度门槛值,fmmax为裂缝密度最大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声波时差获取测井残余有机碳含量数据:tocwell(i)=a*ac(i)2+b*ac(i)+c;

其中,i为样点数,a、b、c为常数,ac为声波时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地震子波与地震反射系数获取地震数据:s(i)=r(i)*w(i);

其中,i为样点数,w(i)为地震子波,r(i)为地震反射系数。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