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醛测试用容器及甲醛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2971发布日期:2018-07-27 21:5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甲醛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甲醛测试用容器及甲醛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汽车内饰件越来越考究。由于新车内饰件材料释放的甲醛污染车内空气,由甲醛污染引发的甲醛中毒、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等时有发生,因此有效的检测出车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空气中的甲醛浓度测试,某些内饰件、织物类物品中同样存在甲醛,而市面上集中的是对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测试,测试方法只要是通过甲醛检测纸配合甲醛测试剂,放置在密闭房间内,一段时间后比对试纸颜色,得到甲醛浓度等级,但是这一测试方法不适用于对物品的甲醛含量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对物品进行甲醛测试需要用到昂贵而体积庞大的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步骤繁琐,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测试结果误差较大,不便于被有效推广,亟需研发一种能够准确测定物品甲醛含量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甲醛测试用容器及甲醛测试系统,为甲醛测试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基础,提高甲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甲醛测试的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内密封件和外密封盖,所述内密封件与容器主体的开口处内表面配合以实现一级密闭,所述外密封盖与容器主体的开口处外表面配合以实现二级密闭;

所述内密封件上朝向容器主体内侧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待测样品;

所述容器主体、内密封件、外密封盖及连接件均不含甲醛。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棉线条和不锈钢钩件,所述棉线条的上端与所述内密封件连接,下端与不锈钢钩件的上端连接,所述不锈钢钩件的下端为弯钩状。

进一步地,所述内密封件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棉线条配合的凸起结构或通孔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棉线条利用穿针穿设在所述内密封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为圆形,所述开口的孔径大于所述待测样品的宽度;所述内密封件为向下内凹结构,所述内密封件的上边沿设有向外延伸的架圈。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主体、内密封件和外密封盖均由聚乙烯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内密封件的外侧面设有用于人手对内密封件作提起操作的手提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处外表面设有第一螺纹,所述外密封盖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外密封盖内设有密封圈。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甲醛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及如上所述的甲醛测试用容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a.采用不含甲醛的材料制作测试用容器,为甲醛测试提高甲醛的密闭空间,提高甲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b.通过对测试用容器进行充分加热,使内部待测样品中的甲醛充分发挥,提高甲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c.测试用容器小巧,测试操作简便,推广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甲醛测试用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甲醛测试方法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包括:1-容器主体,2-内密封件,21-手提结构,3-外密封盖,41-棉线条,42-不锈钢钩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甲醛测试用容器,参见图1,所述容器包括容器主体1、内密封件2和外密封盖3,所述内密封件2与容器主体1的开口处内表面配合以实现一级密闭,所述外密封盖3与容器主体1的开口处外表面配合以实现二级密闭;

所述内密封件2上朝向容器主体1内侧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待测样品(图中未示出);

所述容器主体1、内密封件2及外密封盖3均不含甲醛,优选地,可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密封件2为向下内凹结构,所述内密封件2的上边沿设有向外延伸的架圈,所述架圈架设在容器主体1的开口处上表面(所述架圈不伸出容器主体1的开口处外壁),优选地,所述内密封件2的内壁面紧贴容器主体1的开口处内壁。

连接件同样是不含甲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棉线条41和不锈钢钩件42,所述棉线条41的上端与所述内密封件2连接,下端与不锈钢钩件42的上端连接,所述不锈钢钩件42的下端为弯钩状。

所述棉线条41与内密封件2之间不能通过含有甲醛物质的胶水等进行粘接,可选地,所述内密封件2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棉线条41配合的凸起结构(未示出),所述凸起结构优选为设置在内密封件2下表面中心位置的上窄下宽结构,所述棉线条41绑定在所述凸起结构上,实现两者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密封件2的内侧面设有通孔结构(未示出),所述通孔结构优选为设置在内密封件2下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棉线条41穿过所述通孔结构,实现两者连接,所述凸起结构或通孔结构均可以通过模具开模制得,优选为与内密封件2一体成型。而棉线条41可以采用多线(至少双线)结构,所述不锈钢钩件42上端也可以设置为弯钩状,架设在两根棉线之间,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将棉线条41绑定在所述不锈钢钩件42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棉线条41利用穿针穿设在所述内密封件2上,可以穿过内密封件2的上表面,或者优选不穿过内密封件2的上表面。为了方便人手对内密封件2的操作,所述内密封件2的外侧面优选设置有手提结构21,比如拎环、比如带有螺纹的突出件等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棉线条41和不锈钢钩件42仅作为连接件的优选实施例,而采用其他不含甲醛的金属材料替换所述不锈钢钩件42,比如不刷涂料的铜丝、银丝、铝合金等,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除此,在表现形式上也可以作出改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密封件2的内侧面设有通孔结构(未示出),所述通孔结构优选为设置在内密封件2下表面中心位置,直接将不锈钢钩件42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结构,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棉线条41的上端按上述方式与内密封件2的内侧面连接以后,下端直接与待测样品连接,比如待测样品为一个柔性布条,直接利用棉线条41在柔性布条一角上打结,或者在布条上设置一个供棉线条41穿过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不限定连接件的具体形式,只要是不含甲醛的连接件以不产生甲醛的方式与所述内密封件2连接,都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容器主体1的开口为圆形,所述开口的孔径大于所述待测样品的宽度,使得放入待测样品时不会接触到容器内壁。对应地,所述容器主体1的开口外表面设有第一螺纹,所述外密封盖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为了提高所述测试用容器的密封性,在所述外密封盖3内还设有密封圈,以加强气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甲醛测试用容器的甲醛测试方法,参见图2,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S1、在甲醛测试用容器中放入蒸馏水;

S2、将内密封件与容器主体密封连接,使经过目标称重的待测样品通过不锈钢钩件悬挂在所述测试用溶液上方;

S3、将外密封盖与容器主体密封连接;

S4、对所述甲醛测试用容器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50-70℃,优选为60℃,加热时间为2.5-4小时,优选为3小时,然后室温下放置预设的时间,所述预设的时间为50-90min,优选为60min;

S5、对甲醛测试用容器中的溶液进行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操作。

完成S1-S4步骤后,甲醛测试用容器中得到溶解有为甲醛的水溶液,S5中,取出容器中的溶液,并加入乙酰丙酮溶液,经过40℃水浴加热和避光处理,然后将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乙酰丙酮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络合物,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在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性能稳定,误差小,不受乙醛的干扰,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

优选地,甲醛测试前将试样在分析天平上以0.01g精确称量,然后放在聚乙烯瓶(测试用容器)中。将聚乙烯瓶放置60℃的恒温箱中,保存3小时。然后在室温下放置60分钟,然后将溶液取出进行测试。

其中,用到聚乙烯瓶为1L的白色或透明的无任何气味的聚乙烯瓶。聚乙烯瓶上端与瓶盖连接部位有聚乙烯的密封盖,密封盖下端连有纯棉线条,线条下端接有不锈钢挂钩,用来连接样品。纯棉线条以及不锈钢挂钩不会影响测试结果,并且整个聚乙烯瓶的密闭性良好,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