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1244发布日期:2018-09-04 22:1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催化剂研制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催化剂性能评价是整个催化剂研制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反应装置设计,及装置内温度场的控制更是确保反应准确性的关键。目前反应装置多用管式炉加热,使催化剂达到相应的反应温度,但是管式炉内温度场受通入气体的流量、初温,以及炉膛保温效果等因素影响较大,这对催化剂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反应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造成了极大挑战;同时,管式炉加热时只能采用石英管等管式反应器,造成了催化剂评价装置应用范围方面的诸多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催化剂评价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能够使得反应器内温度场更加精确稳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反应器的形状、大小、材料和布置方式可实现灵活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包括加热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体内设有催化反应器,所述催化反应器内设有催化剂层,所述催化剂层通过设置在其上端和下端的高温石英棉层进行位置上的固定,所述催化剂反应器底部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有预热软管,所述进气口一侧设有第一热电偶,所述催化反应器顶部设有排气口,所述催化反应器顶部开口处设有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热电偶伸入至所述催化剂层,所述催化反应器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加热箱体内。

所述加热箱体外设有调温面板,加热箱体内设有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鼓风装置设置在加热箱体内部底侧。

所述预热软管为可更换式结构,预热软管套置连接在进气口上。

所述第一热电偶伸入催化反应器底部并与进气口相通以测量进入催化反应器的气体温度。

所述第二热电偶伸入催化反应器顶部并与催化剂层连通以测量催化剂的温度。

所述支架的前端为U型弹性夹,与催化反应器的外表面形成夹持固定;支架的后端与加热箱体内壁形成螺栓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结构新颖,工作原理清晰,结构上由加热箱体、催化反应器、热电偶、预热软管、进气口和排气口构成,通过第一热电偶以测得实时进气温度,确保进入反应器的气体达到预定温度,消除因气体流量、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对催化剂评价反应的影响,通过第二热电偶测量催化反应实时温度;与传统的评价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反应温度场更加均匀稳定,可靠性强;且预热段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以保证进入反应器的气体温度达到要求,同时为反应器的布置提供了较大空间,提高了反应器采用形式的灵活性,极大拓宽了整个装置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加热箱体1、预热软管2、排气口3、第二热电偶4、催化反应器5、高温石英棉层6、催化剂层7、第一热电偶8、进气口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包括加热箱体1;加热箱体1内设有催化反应器5,催化反应器5内设有催化剂层7,催化剂层7通过设置在其上端和下端的高温石英棉层6进行位置上的固定,催化剂反应器5底部设有进气口9,进气口9上设有预热软管2,进气口9一侧设有第一热电偶8,催化反应器5顶部设有排气口3,催化反应器5顶部开口处设有第二热电偶4,第二热电偶4伸入至催化剂层7,催化反应器5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加热箱体1内。

如图1所示,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加热箱体1外设有调温面板,加热箱体1内设有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鼓风装置设置在加热箱体1内部底侧;预热软管2为可更换式结构,预热软管2套置连接在进气口上;第一热电偶8伸入催化反应器5底部并与进气口9相通以测量进入催化反应器的气体温度;第二热电偶4伸入催化反应器5顶部并与催化剂层7连通以测量催化剂的温度;支架的前端为U型弹性夹,与催化反应器的外表面形成夹持固定;支架的后端与加热箱体内壁形成螺栓紧固连接。

如图1所示,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据加热箱体的尺寸,定制催化反应器,将催化剂层装入催化反应器中,用高温石英棉层固定其位置,用进气口连接预热软管,进气口一侧放置第一热电偶以测得实时进气温度,调节预热软管长度以达到预期的预热效果,气体由下而上经过催化剂,通过排气口排出,在上端开口处伸入第一热电偶到催化剂层所在区域,以测量催化反应实时温度。将催化反应器竖直固定在高温烘箱内,调节好其所在位置,启动加热箱体进行加热,并鼓风以保证加热箱体内温度均匀,待加热箱体稳定、进气温度、催化反应区域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开始进行催化剂评价实验。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工作原理清晰,与传统的评价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反应温度场更加均匀稳定,可靠性强;且预热段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以保证进入反应器的气体温度达到要求,同时为反应器的布置提供了较大空间,提高了反应器采用形式的灵活性,极大拓宽了整个装置的应用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