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双向固定多点位移计锚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5883发布日期:2018-09-14 22:11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双向固定多点位移计锚头。



背景技术:

多点位移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采矿及岩土工程领域,监测围岩深部位移的装置,是煤矿巷道稳定分析的重要内容,用以判断围岩深部稳定情况及塑性区发展演化状态,并据此判断锚索、注浆等二次支护工序的施作时机。准确、快速、直观的掌握围岩深部稳定状态,对于巷道支护极为重要。多点位移计主要由锚爪和孔外测量装置组成。其中,锚爪通过锚索或推杆推送入钻孔内指定测量位置,锚固在岩层上孔外测量装置通过钢丝与锚爪连接,锚爪随着岩层的移动带动钢丝移动,从而在孔外测量装置上反映出岩层的位移信息。

目前,多点位移计主要通过锚索或推杆将锚爪推送入钻孔内指定测量位置进行测量,但是当前锚爪一般是单向固定,只能测量围岩向深部的位移,向浅部的位移有可能因为滑动而不精确,有些其他形式的锚头结构复杂,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锚爪不是标准件,锚索或推杆的直径与锚爪并不匹配,锚索或推杆的端部也不能有效地固定锚爪,因此,在使用锚索或推杆推送锚爪时,经常出现推送至一定距离时锚爪推偏的问题,此时需要用锚索或推杆在钻孔中寻找锚爪,重新推送锚爪,该方法不能一次性推送锚爪,费时费力,严重耽误了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锚固性能好、抗滑能力强、安装方便的简易双向固定多点位移计锚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简易双向固定多点位移计锚头,包括上中轴筒、下中轴筒、外筒、推杆以及测线,外筒包括一体制成的上筒体和下筒体,上筒体和下筒体的外径相等,上筒体的内径小于下筒体的内径,上中轴筒的外径、下中轴筒的外径以及下筒体的内径相等,上中轴筒和下中轴筒自上而下设置在下筒体内,推杆的上端部为阶梯结构,推杆的上端部包括第一顶推部和第二顶推部,推杆的外径等于下筒体的内径,第一顶推部的外径等于上中轴筒的内径,第二顶推部的外径等于下中轴筒的内径,推杆的上端部插设在下筒体内,上中轴筒套设在第一顶推部上,下中轴筒套设在第二顶推部上;

以靠近外筒的中心线方向为内,以远离外筒中心线的方向为外,上中轴筒的顶面设有四根上锚爪,四根上锚爪绕上中轴筒的顶面圆心呈环形阵列布置,每根上锚爪自内向外延伸倾斜设置且每根上锚爪的外端高于上锚爪的内端;

下中轴筒的外圆表面设有四根下锚爪,四根下锚爪绕下中轴筒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每根下锚爪自内向外延伸倾斜设置且每根下锚爪的内端高于下锚爪的外端;

上筒体的下侧内面开设有四条卡槽,每条卡槽的长度方向沿上筒体的轴向方向设置,四条卡槽沿上筒体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下筒体的上侧开设有四个上槽孔,上筒体的下侧开设有四个下槽孔,所有的上槽孔和下槽孔的长度方向均沿下筒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所有的上槽孔的顶面与下筒体的顶面齐平,所有的下槽孔的底面与下筒体的底面齐平,四个上槽孔沿下筒体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四个上槽孔与四条卡槽上下一一对应设置,四个下槽孔沿下筒体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

上中轴筒位于下筒体的上侧且四根上锚爪分别对应穿设在四个上槽孔内,下中轴筒位于下筒体的中部且四根下锚爪分别对应穿设在四个下槽孔内,推杆的上端部位于下筒体的下侧;

推杆为空心结构,测线的端部沿推杆下端向上穿过推杆伸入到下筒体内与上中轴筒连接。

上中轴筒的底部设有限位块,下中轴筒的顶部设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限位块插设在限位槽内。

卡槽的下端口与上槽孔的上端口相衔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对钻孔内指定测量位置进行测量时,四根上锚爪收缩在上筒体的卡槽内,然后推动推杆,推杆将外筒推入钻孔内指定位置,此时下锚爪支撑在岩壁上,然后向下拉动推杆,之后拉动测线,测线拉动上中轴筒向下移动,上锚爪从卡槽内脱出并从上槽孔内弹出,弹出后上锚爪即支撑在岩壁上,与此同时,上中轴筒向下移动,从而上中轴筒的限位块插设在限位槽内,上中轴筒与下中轴筒连接在一起,完成固定作业;

(2)、本实用新型由拉动测线带动上中轴筒移动,利用上锚爪的刚性使上锚爪钻入岩壁而完成锚固,不涉及传力杆、弹簧、螺钮等复杂构件,结构简单、成本低、方法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

(3)、本实用新型锚头为外筒,采用中空结构,质量较轻, 有助于减少生产耗材,且采用双向锚爪,大大增加了锚头的稳定性,可减小岩层上下震动对测量产生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岩层位移信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4)、本实用新型锚头圆柱形外筒有效地固定了锚爪,防止了锚爪被推偏,实现了一次性推送锚爪,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锚固性好、抗滑能力强、安装方便、效率高、量测精度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中轴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下中轴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双向固定多点位移计锚头,包括上中轴筒1、下中轴筒2、外筒3、推杆4以及测线12,外筒3包括一体制成的上筒体5和下筒体6,上筒体5和下筒体6的外径相等,上筒体5的内径小于下筒体6的内径,推杆4的外径、上中轴筒1的外径、下中轴筒2的外径以及下筒体6的内径相等,上中轴筒1和下中轴筒2自上而下设置在下筒体6内,推杆4的上端部为阶梯结构,推杆4的上端部包括第一顶推部13和第二顶推部14,第一顶推部13的外径等于上中轴筒1的内径,第二顶推部14的外径等于下中轴筒2的内径,推杆4的上端部插设在下筒体6内,上中轴筒1套设在第一顶推部13上,下中轴筒2套设在第二顶推部14上;

以靠近外筒3的中心线方向为内,以远离外筒3中心线的方向为外,上中轴筒1的顶面设有四根上锚爪7,四根上锚爪7绕上中轴筒1的顶面圆心呈环形阵列布置,每根上锚爪7自内向外延伸倾斜设置且每根上锚爪7的外端高于上锚爪7的内端;

下中轴筒2的外圆表面设有四根下锚爪8,四根下锚爪8绕下中轴筒2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每根下锚爪8自内向外延伸倾斜设置且每根下锚爪8的内端高于下锚爪8的外端;

上筒体5的下侧内面开设有四条卡槽9,每条卡槽9的长度方向沿上筒体5的轴向方向设置,四条卡槽9沿上筒体5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下筒体6的上侧开设有四个上槽孔10,上筒体5的下侧开设有四个下槽孔11,所有的上槽孔10和下槽孔11的长度方向均沿下筒体6的轴向方向设置,所有的上槽孔10的顶面与下筒体6的顶面齐平,所有的下槽孔11的底面与下筒体6的底面齐平,四个上槽孔10沿下筒体6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四个上槽孔10与四条卡槽9上下一一对应设置,四个下槽孔11沿下筒体6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布置;

上中轴筒1位于下筒体6的上侧且四根上锚爪7分别对应穿设在四个上槽孔10内,下中轴筒2位于下筒体6的中部且四根下锚爪8分别对应穿设在四个下槽孔11内,推杆4的上端部位于下筒体6的下侧;

推杆4为空心结构,测线12的端部沿推杆4下端向上穿过推杆4伸入到下筒体6内与上中轴筒1连接。

卡槽9的下端口与上槽孔10的上端口相衔接。

上中轴筒1的底部设有限位块,下中轴筒2的顶部设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限位块插设在限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在对钻孔内指定测量位置进行测量时,四根上锚爪7收缩在上筒体5的卡槽9内,然后推动推杆4,推杆4将外筒3推入钻孔内指定位置,由于推杆4的上端部为阶梯结构,所以推杆4一方面推动外筒3、上中轴筒1与下中轴筒2向上移动,另一方面保证了上中轴筒1与下中轴筒2之间具有距离,此时下锚爪8支撑在岩壁上,然后向下拔出推杆4,拉动测线12,测线12拉动上中轴筒1向下移动,上锚爪7从卡槽9内脱出并从上槽孔10内弹出,弹出后上锚爪7即支撑在岩壁上,与此同时,上中轴筒1向下移动,从而上中轴筒1的限位块插设在限位槽内,上中轴筒1与下中轴筒2连接在一起,完成固定作业;本实用新型由拉动测线12带动上中轴筒1移动,利用上锚爪7的刚性使上锚爪7钻入岩壁而完成锚固,不涉及传力杆、弹簧、螺钮等复杂构件,结构简单、成本低、方法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本实用新型锚头为外筒3,采用中空结构,质量较轻, 有助于减少生产耗材,且采用双向锚爪,大大增加了锚头的稳定性,可减小岩层上下震动对测量产生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岩层位移信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本实用新型锚头圆柱形外筒3有效地固定了锚爪,防止了锚爪被推偏,实现了一次性推送锚爪,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