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0766发布日期:2018-09-28 19:3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旋转式检测卡。



背景技术:

细菌性阴道病主要是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其它致病细菌大量繁殖致使阴道内过氧化氢浓度减少,pH值升高;另一方面致病菌(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及人体支原体等)产生大量唾液酸苷酶(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标志性产物),较正常人高出100-1000倍。当患者阴道内发生炎症反应时,多核白细胞在炎性病灶聚集而大量释放白细胞酯酶。

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试剂盒就是通过检测阴道分泌物中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指标联合初筛细菌性阴道病,作为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由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的项目较多,采用现有检测卡需要多次滴样,导致流程复杂,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旋转式检测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旋转式检测卡,它包括基底层、设于基底层检测面上的转动片及若干以转动片的转轴为中心呈环形分布的单项检测片;所述转动片上开设有滴样通孔,所述单项检测片位于转动片转动时滴样通孔所形成的圆形轨迹下侧;两相邻单项检测片之间还设有弧形密封段,弧形密封段正对滴样通孔所形成的圆形轨迹下侧,其与滴样通孔形成滴样槽。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包括基底层、设于基底层检测面上的转动片及若干以转动片的转轴为中心呈环形分布的单项检测片,转动片上开设有滴样通孔,通过拨动转动片可将样品分别送入单项检测片上进行检测,一次滴样即可完成多项检测,操作方便快捷。

2.单项检测片包括位于外侧的检测区以及位于内侧的导引区,待检测样品可通过导引区流入检测区,导引区设置可防止检测区与滴样通孔内样品直接接触,导致样品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检测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转式检测卡的截面视图(滴样通孔处于单项检测片上侧时)。

图3是旋转式检测卡的截面视图(滴样通孔处于弧形密封段上侧时)。

标号说明:1基底层、2单项检测片、2-1检测区、2-2导引区、3转动片、3-1滴样通孔、3-2网状缓冲层、4弧形密封段、5吸水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要素:
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转式检测卡的实施例示意图。

一种旋转式检测卡,它包括基底层1、设于基底层1检测面上的转动片3及若干以转动片3的转轴为中心呈环形分布的单项检测片2;

所述转动片3上开设有滴样通孔3-1,所述单项检测片2位于转动片3转动时滴样通孔3-1所形成的圆形轨迹下侧;

两相邻单项检测片2之间还设有弧形密封段4,弧形密封段4正对滴样通孔3-1所形成的圆形轨迹下侧,其与滴样通孔3-1形成滴样槽。

弧形密封段4设置可防止滴样通孔3-1在基底层1上滑移时发生样品流失。

所述滴样通孔3-1下侧设有网状缓冲层3-2。

当滴样通孔3-1经过单项检测片2上侧时,

网状缓冲层3-2可防止其内的样品过多进入单项检测片2,导致其他单项检测片2的样品量不足。

所述单项检测片2包括位于外侧的检测区2-1以及位于内侧的导引区2-2,导引区2-2正对滴样通孔3-1所形成的圆形轨迹下侧。

待检测样品可通过导引区2-2流入检测区2-1。

导引区2-2设置可防止检测区2-1与滴样通孔3-1内样品直接接触,导致样品污染。

所述单项检测片2为层析滤纸,检测区2-1由检测溶液浸泡干燥后形成。

所述检测区外侧末端设有吸水垫5。

吸水垫5设置可增强滤纸的毛细作用,使得导引区2-2内的样品快速进入检测区2-1。

所述吸水垫5为U形,吸水垫5夹设在检测区的上下侧面。

所述吸水垫5由植物纤维加工而成。

所述单项检测片2共设置五条。

各单项检测片22上的检测区2-1分别为过氧化氢检测区2-1、唾液酸苷酶检测区2-1、白细胞酯酶检测区2-1、PH值检测区2-1以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检测区2-1。

旋转式检测卡使用方法如下:

现将滴样通孔3-1转动至弧形密封段4,往滴样通孔3-1内加入待检测样品,顺时针或逆时针拨动转动片3,使得滴样通孔3-1依次经过各单项检测片2,样品由导引区2-2流入检测区2-1,依次完成各项检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