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带的摩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7110发布日期:2018-11-20 20:12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带的摩擦机构。



背景技术:

织带为经编织的纺织品,为了保证织带的性能及成品的外观,在织带在出厂前,需对其耐磨性进行检测。通常,织带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绕设圆柱形摩擦棒后,通过人为或者专业设备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实现织带与摩擦棒之间的摩擦。由于摩擦棒只能沿织带长度方向上摩擦,不能宽度方向上进行摩擦,不能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另外,摩擦棒一般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便于摩擦棒的拆卸和安装,但是在织带的往返摩擦过程中,摩擦棒容易发生松动,进而影响摩擦测试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的摩擦机构,有效地防止测试过程中摩擦棒发生松动,且满足织带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测试精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织带的摩擦机构,包括:测试平台;用于测试织带长度方向摩擦的第一摩擦组件,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一侧的支架、多个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固定块及穿设于所述固定块的摩擦棒,所述固定块均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架和所述摩擦棒;驱动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上,织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组件上;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固定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的一侧,织带的另一端绕设所述摩擦棒,且织带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用于测试织带宽度方向摩擦的第二摩擦组件,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上的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输出端的工作台及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的砂轮部件,所述升降气缸驱动所述工作台能够竖直上下移动,所述砂轮部件能够沿织带的宽度方向滚动。

作为优选,所述摩擦棒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固定块同轴开设有用于所述摩擦棒贯通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摩擦棒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所述支架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并抵压于所述测试平台的侧面,以调节其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固定块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孔并低压于所述摩擦棒的侧面。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设置于所述电机输出端的摇臂,织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摇臂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摇臂带动织带往返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上盖板和与所述上盖板可拆卸连接的下盖板,织带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摩擦组件还包括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台的压杆,所述压杆用于抵压所述织带。

作为优选,所述砂轮部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测试平台,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悬臂,所述悬臂上设置有用于测试织带宽度方向摩擦的砂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织带的一端固定于驱动组件上,织带的另一端绕设所述摩擦棒之后固设于固定组件上,驱动组件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实现了织带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通过测试平台上设置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输出端设置有工作台,升降气缸驱动所述工作台能够竖直上下移动,使得工作台能够与织带的下表面相接触;通过在测试平台上设置砂轮部件,砂轮部件能够沿织带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织带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2)通过设置多个固定块及穿设于固定块的摩擦棒,采用摩擦棒穿设固定块的方式,相比较现有技术采用摩擦棒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的方式,有效地防止测试过程中摩擦棒发生松动,进而提高了测试效果;同时,设置固定块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和摩擦棒,便于摩擦棒的拆卸和安装,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织带的摩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摩擦机构中第二摩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测试平台;2、第一摩擦组件;3、驱动组件;4、固定组件;5、第二摩擦组件;6、螺栓;800、织带;

21、支架;22、固定块;23、摩擦棒;

211、安装孔;

31、电机;32、摇臂;

41、上盖板;42、下盖板;

51、升降气缸;52、工作台;53、砂轮部件;54、压杆;

531、支撑杆;532、悬臂;533、砂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织带的摩擦机构,如图1-2所示,该摩擦机构包括:测试平台1、用于测试织带800长度方向摩擦的第一摩擦组件2、驱动组件3、固定组件4及用于测试织带800宽度方向摩擦的第二摩擦组件5。其中第一摩擦组件2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一侧的支架21、多个设置于支架21上的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同时,驱动组件3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织带800的一端固定于驱动组件3上,驱动组件3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另外,固定组件4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一侧,织带800的另一端绕设摩擦棒23,且织带800的另一端固设于固定组件4。除此之外,第二摩擦组件5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的升降气缸51、设置于升降气缸51输出端的工作台52及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砂轮部件53,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砂轮部件53能够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

通过设置织带800的一端固定于驱动组件3上,织带800的另一端绕设摩擦棒23之后固设于固定组件4上,驱动组件3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实现了织带800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其中通过测试平台1上设置有升降气缸51、升降气缸51输出端设置有工作台52,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使得工作台52能够与织带800的下表面相接触。同时,通过在测试平台1上设置砂轮部件53,砂轮部件53能够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800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设置多个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采用摩擦棒23穿设固定块22的方式,相比较现有技术采用摩擦棒23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的方式,有效地防止测试过程中摩擦棒23发生松动,进而提高了测试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便于摩擦棒23的拆卸和安装,便于维护。

如图1-2所示,固定组件4包括上盖板41和与上盖板41可拆卸连接的下盖板42,织带800的另一端设置于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之间,且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上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和设置于电机31输出端的摇臂32,由于织带800的一端固定于摇臂32上,织带800的另一端固定于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之间,驱动电机31通过摇臂32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使得织带800能够在摩擦棒23上摩擦,进而实现了织带800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摩擦组件2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一侧的支架21、多个设置于支架21上的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其中,为了防止摩擦棒23随着织带800滚动,且增强织带800和摩擦棒23的摩擦效果,将摩擦棒23的横截面设置为多边形。同时多个固定块22同轴开设有用于摩擦棒23贯通的通孔,且通孔的形状与摩擦棒23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支架21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211,支架21通过螺栓6穿过安装孔211并抵压于测试平台1的侧面,实现了支架21在高度方向上的调节。同时,固定块22上设置有定位孔,固定块22通过螺栓6穿过定位孔并低压于摩擦棒23的侧面,实现了固定块22对摩擦棒23的固定。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摩擦组件5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的升降气缸51、设置于升降气缸51输出端的工作台52、两个转动连接于工作台52的压杆54及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砂轮部件53,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当工作台52能够与织带800的下表面相接触时,操作人员转动压杆54,用于抵压织带800的两侧,使得织带800设置在工作台52上的部分平整,便于后续砂轮部件53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的耐磨性测试。

其中砂轮部件53包括支撑杆531,支撑杆5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测试平台1,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悬臂532,悬臂532上设置有用于测试织带800宽度方向摩擦的砂轮533。操作人员在将压杆54抵压织带800两侧后,分别转动支撑杆531和悬臂532至合适的位置,使得设置于悬臂532下方的砂轮533与织带800的上表面相接触。由于织带800设置在工作台52上的部分平整,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悬臂532带动砂轮533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800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摩擦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织带800的一端固定于摇臂32上,织带800的另一端绕设摩擦棒23之后固定于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之间,驱动电机31通过摇臂32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使得织带800能够在摩擦棒23上摩擦,进而实现了织带800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

再次,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向上移动,当工作台52能够与织带800的下表面相接触时,操作人员转动压杆54,用于抵压织带800的两侧,使得织带800设置在工作台52上的部分平整,继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悬臂532带动砂轮533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800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