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4148发布日期:2019-03-27 10: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



背景技术:

热浸镀锌是经过相当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之后,才在钢管、型钢上形成一层锌层,对电力铁塔,需要对其进行热浸镀锌层附着性检验,热镀锌层附着性检验是现有技术中的一个难点。

现有技术中,已出现了如CN205749237U所公开的技术,采用简单的锤击试验装置,即检验员操作时手工拿锤头,使锤柄与底座垂直后自由落下锤击,再以4mm的间隔平行打击下一点,连续打击5点后,根据5点的打击痕迹判定热镀锌附着性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然而,现有技术难以保证锤击点的间隔、结果误差大,同时操作极为繁琐。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精确度高,同时操作简便的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确度高,同时操作简便的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底部的多根支撑脚,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锤击机构和试样固定机构;所述锤击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基座,所述基座的上部水平安装有导轨,所述导轨配合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底部配合设置有锤头,所述电磁铁外套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向下延伸并套设在锤头外,所述连接筒的高度大于锤头下落的最大高度;所述试样固定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试样夹,所述试样夹之间夹设有试样,所述试样与锤头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导轨的一侧设置有钢尺,所述钢尺与导轨平行,所述滑块上设置有与钢尺配合的指针。

优选的,所述支撑脚包括支杆,所述支杆下部设置有调节套,所述调节套为圆台形,所述支杆与调节套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精确度高,同时操作简便。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试样固定在试样夹上,然后,电磁铁通电吸住锤头,滑动滑块,滑块通过电磁铁带动锤头滑动到合适位置后,电磁铁断电,锤头自由下落锤击试样,完成第一个打击点,随后再次为电磁铁通电,电磁铁吸住锤头后,滑动滑块到第二位置,电磁铁断电,锤头下落完成第二个打击点,依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打击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块带动锤头移动,锤头下落的位置易于确定,锤击点的间隔得以准确控制,精确度高;与此同时,使用时只需人工滑动滑块以及控制电磁铁的通断电,操作十分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电力铁塔热浸镀锌层检验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底部的多根支撑脚2,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锤击机构和试样固定机构。所述锤击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基座3,所述基座3的上部水平安装有导轨4,所述导轨4配合设置有滑块5。需要说明的是,导轨4也可以是丝杆结构,并由步进电机驱动,如此设置可以自动控制滑块5的移动距离。所述滑块5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6,所述电磁铁6底部配合设置有锤头7,所述电磁铁6外套设有连接筒8,所述连接筒8向下延伸并套设在锤头7外,所述连接筒8的高度大于锤头7下落的最大高度。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筒8的设置可保证锤头7在电磁铁6的引力范围内,同时避免锤头7的脱离。所述试样固定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试样夹9,所述试样夹9之间夹设有试样10,所述试样10与锤头7相对设置。

下面阐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试样10固定在试样夹9上,然后,电磁铁6通电吸住锤头7,滑动滑块5,滑块5通过电磁铁6带动锤头7滑动到合适位置后,电磁铁6断电,锤头7自由下落锤击试样10,完成第一个打击点,锤头7下落打击的工作状态如图3所示,随后再次为电磁铁6通电,电磁铁6吸住锤头7后,滑动滑块5到第二位置,电磁铁6断电,锤头7下落完成第二个打击点,依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打击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块5带动锤头7移动,锤头7下落的位置易于确定,锤击点的间隔得以准确控制,精确度高;与此同时,使用时只需人工滑动滑块5以及控制电磁铁6的通断电,操作十分简便。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导轨4的一侧设置有钢尺11,所述钢尺11与导轨4平行,所述滑块5上设置有与钢尺11配合的指针12。需要说明的是,滑块5的位置可通过指针12和钢尺11进行确定。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2包括支杆21,所述支杆21下部设置有调节套22,所述调节套22为圆台形,所述支杆21与调节套22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调节时,可通过将调节套22在支杆21上旋转,以保证底座1的水平。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