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2150发布日期:2019-02-01 20:18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夹具,特别涉及一种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



背景技术:

钢筋锚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大跨桥梁、水工结构、地铁、隧道、电视塔、核电站等各类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都要遇到的基本技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每根钢筋都需要可靠的锚固才能发挥其强度,钢筋的锚固是混凝土工程中一项量大而面广的基本技术。钢筋锚固板30便是一种常用的钢筋锚固装置,如图3所示,其通常包括锚固板32和钢筋31,锚固板32上设有内螺纹孔,钢筋31端部设有外螺纹。钢筋31端部与锚固板32螺纹连接在一起便可形成钢筋锚固板30。钢筋锚固板在投入应用前,通常需要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只有性能合格的产品,才能投入实际应用中。在各种性能测试中,抗拉试验便是其中一项基础测试。在进行抗拉试验时,通常是将试件装卡在夹具上,然后将夹具装卡在仪器设备上,从而可从试件的两端施力进行拉伸,以测量试件的抗拉性能。传统的夹具,通常是与试件规格相匹配的,当试件尺寸不同时,便需采用不同规格的夹具进行装卡,因而其通用性较差,无法适用于多种不同规格的试件进行试验。此外,由于这种夹具是与试件规格相匹配的,当需对不同试件进行试验时,便需要频繁的拆装试件和夹具,其操作步骤繁琐,影响试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易于拆装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装持件和支撑板,所述装持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和拉伸部,所述主体部内部中空,在该主体部的侧壁上设有与其内部空腔贯通的侧开口,所述拉伸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端部外,所述拉伸部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在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拉伸部相对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支撑板可装入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在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插装孔,使用时,钢筋锚固板的钢筋装入所述支撑板的插装孔内,所述支撑板装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所述钢筋锚固板的钢筋穿过所述定位孔而延伸至与所述拉伸部相对的一端。

所述支撑板包括一体成型的平板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突出形成于所述平板部的一侧表面上,在所述平板部和所述定位部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插装孔,所述插装孔贯通所述平板部与定位部。

所述定位部可沿所述定位孔的延伸方向移动。

所述定位部呈圆柱状,其外径与所述定位孔的宽度一致。

所述定位孔为半开放性孔,其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的侧开口方向一致。

所述定位孔包括贯通的矩形孔部和圆周孔部,所述矩形孔部由所述主体部的边缘端向内延伸而成,所述圆周孔部与所述拉伸部同轴。

所述拉伸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央。

所述主体部呈圆柱状,所述拉伸部与所述主体部同轴。

所述平板部的宽度不大于所述主体部的侧开口的宽度。

所述侧开口的底部或顶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设有定位孔的一端内内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包括可拆装的装持件和支撑板,其中,装持件为通用件,支撑板的规格可根据试件的规格进行设置,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可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钢筋锚固板,从而可提高其通用性,提高其适用范围。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可以方便快速的拆换支撑板,其可以实现钢筋锚固板试件的快速更换,解决了频繁拆卸夹具和试件的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的支撑板能够定位,其可保证轴向施力,从而可保证试验结果的精确性。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功能实用、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示意图。

其中,装持件10、主体部11、拉伸部12、侧开口13、定位孔14、矩形孔部141、圆周孔部142、支撑板20、平板部21、定位部22、插装孔23、钢筋锚固板30、钢筋31、锚固板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包括装持件10和支撑板20。

如图1、图2所示,所述装持件10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11和拉伸部12。

如图1、图2所示,所述主体部11的内部中空,其用于放置支撑板20和装载钢筋锚固板30。所述主体部1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1呈圆柱状,其内部中空。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1也可设置成椭圆住状、矩形体状等。为方便放入支撑板20和装设钢筋锚固板30,在所述主体部11的侧壁上设有与其内部空腔贯通的侧开口13。所述侧开口13的大小、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为方便快速的放入和抽出所述支撑板20,所述侧开口13的底端或顶端与所述主体部11的设有定位孔14的一端的内表面平齐。本实施例中,以附图所示的方向,所述侧开口13的底端应与所述主体部11的内底面相平。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是以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描述的,其属于相对位置关系,而非绝对位置关系;当夹具的示意方向改变时,本实施例中所述及的方向应进行相应的改变。例如,所述侧开口13的底端,是以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当调转所述主体部11时,所述侧开口13的底端将变成侧开口13的顶端。

如图1、图2所示,为方便与抗拉试验仪器结合使用,在所述主体部11的一端端部的外侧设有拉伸部12。所述拉伸部12用于夹持住进行施力拉伸。所述拉伸部12呈长杆状,其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方便抗拉试验仪器卡持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拉伸部12呈圆杆状,其沿所述主体部11的轴向设置,其垂直于所述主体部11的端部。所述拉伸部1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所述拉伸部12优选为居中设于所述主体部11的端部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拉伸部12与所述主体部11同轴设置。

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主体部11的与所述拉伸部12相对的另一端端部上设有定位孔14。所述定位孔14用于穿设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并用于对支撑板20进行定位。所述定位孔14为半开放性孔,其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11的侧开口13方向一致。所述定位孔14的形状及大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14包括贯通的矩形孔部141和圆周孔部142。所述矩形孔部141由所述主体部11的边缘端向内延伸而成,所述圆周孔部142的直径与所述矩形孔部14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一致。所述圆周孔部142与所述拉伸部12同轴。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14也可设置成开放性的矩形孔,其可由主体部11的边缘端向内延伸而成,其延伸的深度,应使得支撑板20置入其内最深位置时,支撑板20的插装孔23与所述拉伸部12同轴。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0包括一体成型的平板部21和定位部22。所述平板部21呈平板状,其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宽度应不大于所述主体部11的侧开口13的宽度,从而使得其可由所述主体部11的侧开口13插入至主体部11的内部中。所述定位部22突出形成于所述平板部21的一侧表面上,所述定位部2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平板部21的横截面尺寸。所述定位部22的形状与所述定位孔14的形状相匹配,其可嵌入所述定位孔14内,其可沿所述定位孔14的方向插入至定位孔14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22呈圆柱状,其外径与所述定位孔14的宽度一致,即,与所述定位孔14的圆周孔部142的直径一致。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定位孔14设为矩形孔时,所述定位部22可设置成宽度与其一致的矩形体状。

如图1、图2所示,为方便插装钢筋锚固板30进行试验,在所述支撑板20上设有插装孔23。具体的,所述插装孔23沿所述平板部21与定位部22的轴向设置,其贯通所述平板部21与所述定位部22。所述插装孔23的形状及大小可根据待试验的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直径进行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当所述支撑板20装入所述主体部11内时,且所述定位部22嵌入所述定位孔14内并位于最大位置时,所述插装孔23应与所述拉伸部12同轴。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其中,所述装持件10可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板20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其可根据钢筋31的直径设置一系列插装孔23尺寸不同的支撑板20,以用于不同尺寸的钢筋锚固板30的抗拉试验。

使用时,如图3所示,将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插入所述支撑板20的插装孔23内,使得钢筋锚固板30的锚固端,即连接有锚固板32的一端位于所述平板部21的与定位部22相对的一侧,使得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自由端则与定位部22位于平板部21的同一侧。然后将支撑板20由所述主体部11的侧开口13放入所述装持件10的内部,并使得支撑板20的定位部22嵌入所述装持件10的定位孔14内,并将支撑板20向内推至最大位移处,使得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与所述拉伸部12同轴。然后将装载有钢筋锚固板30的夹具装入抗拉试验仪器中,使得抗拉试验仪器分别从两端夹持住所述拉伸部12与钢筋锚固板30的钢筋31自由端,从而可进行抗拉试验。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其可以方便快速的拆换支撑板20,可以实现钢筋锚固板30试件的快速更换,从而解决了频繁拆卸夹具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可通过设置不同尺寸的支撑板20,以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钢筋锚固板30,从而可提高夹具的通用性,提高夹具的适用范围,并提高更换试件的速度。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锚固板的抗拉试验夹具的支撑板20能够定位,其可保证轴向施力,从而可保证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