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8457发布日期:2019-04-16 23:3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发动机试验台架安装过程中,首先在地面上将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进行结合,该过程需对准配合好两者的定位销,配合好发动机端离合器压盘中心孔与工艺变速箱的花键轴才能完全结合。由于在地面进行配合工作,操作者看不到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两者定位销配合的情况,以及发动机离合器压盘中心孔与工艺变速箱花键轴的配合状态,只能两个操作者品感觉操作结合,结合时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都很沉重,体积过大,操作相当费劲。并且,由于结合工作相当困难,需要一人双手扶着工艺变速箱,一人双手扶着发动机进行两者的结合工作,结合完毕后两个操作者需要一直把持二者的结合体,不让其分离,直到第三个操作者手持工具拧紧固定螺栓才松开。这个过程中,操作者需要长时间半蹲或者弯腰进行工作,且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都很沉重、体积过大,故该过程相当费时费力。更为严重的是,发动机的油底壳与地面接触还容易磕碰变形,操作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结合完毕后,操作者需要操作天车,将两者的结合体一起放至发动机台架上。因为发动机试验台架中三个立柱组成放置空间中,侧面可通过空间过小,因此结合体无法从侧面进入,只能进一步升高后在台架上面进入。故操作者需要操作天车,将两者的结合体上升至高于发动机台架立柱才能落入试验台架里,而此时,其高度也同样超过了操作者的头部高度。天车升起高度超过操作者头部,且重量过大,容易引起天车吊钩脱落,砸伤操作者,损坏发动机,因此传统的发动机试验台架在使用中,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

同样,在发动机试验台架拆卸过程中,用天车将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的结合体上升至高于立柱,高于头部位置才能从试验台架里取出。这样不符合天车操作规程,整体重量过大,上升高度较高,一旦坠落,或砸伤人员,或损坏发动机。

只有当结合体落到地面上之后,才进行最终的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分离工作。此时需要一人手持工具蹲下身去拆卸其固定螺栓,另外两人进行最后的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的分离工作。分离后的工艺变速箱还需要两个人分别搬运到定置定位的区域摆放。

因此传统的发动机试验台,发动机和工艺变速箱的安装和拆卸的工序都十分复杂,费力,并且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当然也有改进的发动机试验台架,该改进的发动机试验台架采用发动机单独安装或拆卸的方式实现,即拆卸试验台架时将工艺变速箱保留在试验台架上面,工艺变速箱与发动机试验台架相连接的6个固定螺栓不做拆卸:横梁4个固定螺栓,防摆支撑2个固定螺栓。然而,由于工艺变速箱上的横梁和防摆支撑均有橡胶软连接,在试验台架上靠本身的六个固定螺栓还不能完全被固定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通过该发动机试验台,其稳定性较佳,且可以优化试验时的安装工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的横梁,所述发动机试验台架还包括工艺变速箱以及辅具,所述工艺变速箱一侧与所述横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立柱连接,所述辅具选择性设于所述工艺变速箱与所述横梁之间,当发动机从所述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卸下后,所述辅具连接于所述工艺变速箱与所述横梁之间以使所述工艺变速箱保持稳固。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具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调节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工艺变速箱连接的长螺纹端,所述调节件活动套设在所述长螺纹端上,所述调节件沿所述长螺纹端移动至与所述工艺变速箱贴紧以实现所述工艺变速箱的稳固。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件为调节螺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具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件为行程调节手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所述横梁连接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至少设有不同高度的两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连接于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的横梁,发动机试验台架还包括工艺变速箱以及辅具,工艺变速箱一侧与横梁连接,另一侧与第三立柱连接,辅具选择性设于工艺变速箱与所述横梁之间,当发动机从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卸下后,辅具连接于工艺变速箱与横梁之间以使工艺变速箱保持稳固。该发动机试验台架,通过保留工艺变速箱在该试验台架上,在需要进行试验时仅需安装发动机即可,在试验结束后只要单独拆下发动机即可,而不需要通过卸下工艺发动机,减少工艺步骤,不仅省时省力,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操作便捷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加装辅具,当非试验状态时,发动机卸下后,能进一步提高工艺变速箱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稳定性,并且,辅具结构简单,其安装与否并不影响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的安装与拆卸。

2、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完成发动机性能试验后,将发动机从所述发动机试验台架上拆下;在所述工艺变速箱与横梁之间加装辅具,以使所述工艺变速箱保持稳固;需要再次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时,将所述发动机安装至所述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并撤走所述辅具,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发动机试验台架在使用时,不需要将工艺变速箱和发动机同时进行拆卸和安装,只要单独拆卸或安装发动机即可,发动机拆卸或安装过程仅需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省时省力,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操作便捷性;通过加装辅具,使得该发动机试验台架在发动机卸下后,能对工艺变速箱进行加固,克服由于工艺变速箱上的横梁和防摆支撑存在橡胶软连接结构,仅依靠试验台架上的六个固定螺栓不能完全被固定牢固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稳固性,以及提高可操作性,并且,辅具安装简便,也仅需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具的第一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具的调节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辅具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辅具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辅具中第一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辅具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辅具中第一调节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X轴”“Y轴”“Z轴”“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试验台架。

实施例1.首先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将发动机安装至该试验台架上,才可进行相关的各种耐久试验以及功能试验从而评价发动机的质量性能。试验之前操作者需要将发动机安装至该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安装准备工作,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拆卸工作,此处进行的拆卸工作包括发动机的拆卸。

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试验台架1,其包括底座(图未示)、垂直设于底座9 上且呈角度设置的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第三立柱4,以及连接于第一立柱 2与第二立柱3之间的横梁5。该发动机试验台架1还包括工艺变速箱6以及辅具7,工艺变速箱6一侧与横梁5连接,另一侧与第三立柱4连接,辅具7选择性设于工艺变速箱6与横梁之间。当发动机(图未示)从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卸下后,辅具7连接于工艺变速箱6与横梁5之间以使工艺变速箱6保持稳固。

继续参照图1,该发动机试验台架1结构中包括工艺变速箱6,也就是说在试验前后,操作者都无需将工艺变速箱6拆卸或安装。工艺变速箱6部分悬置在横梁5上,横梁5两端通过螺钉与第一立柱2及第二立柱3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工艺变速箱6第一个固定点的固定。工艺变速箱6包括变速箱壳体61、设于变速箱壳体61一侧的摆动支撑支架62、以及连接于摆动支撑支架62与第三立柱4之间的变速箱摆动支撑63,故工艺变速箱6通过与第三立柱4连接实现其第二个固定点的固定而防止其摆动,故第三立柱4也可以称为防摆立柱。

然而,由于工艺变速箱6上防摆处以及横梁5上方均有橡胶软连接,软连接会产生不确定方向的牵引力从而使工艺变速箱6不定向晃动。若仅依靠上述两个固定点固定,工艺变速箱6仍然会产生晃动。通过设置辅具7,可将工艺变速箱6进一步固定而防止其晃动,而辅具7通常通过工艺变速箱6位于横梁5 一侧且离第三立柱4较远处的法兰端面与工艺变速箱61进行连接。由于不同发动机机型的飞轮盘、离合器压盘不同,导致与其匹配的变速箱壳体61结构也不同,因此辅具7与变速箱壳体61的连接位置也不相同,甚至辅具7结构也会稍有不同。辅具7一端与横梁5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61连接。辅具7与变速箱壳体61连接时可以一端插入用于固定起动机的上孔内,也可以一端插入变速箱壳体61自身凸起的定位销或者螺栓孔内。

本实施例以专用于TSI机型发动机的发动机试验台架为例,TSI机型发动机对应的变速箱壳体61具有与横梁5等高的法兰端面。

进一步参照图2至图3,本实施例中的辅具7包括第一连接件71以及调节件72,其中,第一连接件71可以是变径双头螺栓或者变径双头螺杆,本实施例优选变径双头螺栓。第一连接件71包括与工艺变速箱6连接的长螺纹端711,以及与横梁5连接的短螺纹端712,其中长螺纹端711直径大于短螺纹端712直径。调节件72可以是调节螺母,也可以是调节手轮,本实施例中辅具的安装位置靠上,具有较大的手部操作空间,调节件优选调节螺母,调节螺母行程长,具有较高的调节效率。调节件72活动套设在长螺纹端711上,调节件72沿长螺纹端711移动至与变速箱壳体61的法兰端面连接处贴紧以实现工艺变速箱6 的稳固。第一连接件71与横梁5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短螺纹端712与横梁5 上的螺孔螺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变速箱壳体61与第一连接件71的连接位置较高,第一连接件71长螺纹端711与变速箱壳体61最上端处与发动机端固定的螺栓孔连接。

进一步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的调节件72采用调节螺母,其内部设有与长螺纹端711配合的内螺纹,旋转该调节件72,调节件72沿着长螺纹端711轴向移动,以实现该辅具7对工艺变速箱6的锁紧或松开。

该发动机试验台架,通过保留工艺变速箱在该试验台架上,在需要进行试验时仅需安装发动机,在试验结束后只要单独拆下发动机即可,而不需要同时卸下工艺变速箱以及发动机整体,拆装发动机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如此可减少工艺步骤,不仅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操作便捷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加装辅具,当非试验状态时,发动机卸下后,能进一步提高工艺变速箱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稳定性,并且辅具的安装并不影响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的拆装,辅具的安装也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非常便捷。

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实施例1中发动机试验台架的使用方法,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完成发动机性能试验后,将发动机从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拆下;

在工艺变速箱6与横梁5之间加装辅具7,以使工艺变速箱6保持稳固;

需要再次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时,将发动机安装至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并撤走辅具7,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

因此在具体操作时,试验前后,仅需将发动机单独卸下即可,工艺变速箱6 仍然保留在该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从而减少了拆装工艺变速箱6的步骤,简化工序。并且,工艺变速箱6与发动机的拆卸与安装,可以在该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而不需要在底面进行,如此,不仅能使操作者更清准确地对准发动机端离合器压盘中心孔与工艺变速箱的花键轴,进一步提高操作的精准及快速。采用该方法进行发动机拆装时,天车吊起发动机时,体积较小,可以从各立柱之间穿过,从侧面进入试验台架进行安装,不需升至各立柱以及操作者头顶上方,如此安全性较高。

本实施例以专用于TSI机型发动机的发动机试验台架为例,其中的辅7也为TSI机型发动机的发动机试验台架的专用辅具。加装所述辅具7时,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调节件72套设在第一连接件71的长螺纹端711;

S2、将第一连接件71的长螺纹端711插入工艺变速箱6上的螺栓孔内;

S3、将第一连接件71的另一端与横梁5连接;

S4、旋转调节件72使其向工艺变速箱6移动至贴紧,工艺变速箱6实现稳固。

因为TSI机型发动机对应的变速箱壳体61较高,且具有与横梁5等高的法兰端面。故安装时,仅需将第一连接件71的两端分别与工艺变速箱6及横梁5 连接即可。其中第一连接件71具体与工艺变速箱6的变速箱壳体61上的法兰端面连接,具体为定位销或者螺栓孔。

本实施例中,通过辅具的增加,在工艺变速箱完全稳固的情况下,安装发动机时,单人就能完成,而不需要之前三个人共同配合,费时费力才能完成两者的安装,经统计,辅具的加装或者拆卸,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发动机的安装,同样仅需一名操作者10S内即可完成一次安装或者拆卸,相对于先前25min的安装时间,显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3.首先参照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用性的发动机试验台架,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试验台架,适合任何机型的发动机。

进一步参照图5至图9,本实施例中的辅具10包括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以及调节件13,第二连接件12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1垂直连接,第二连接件12另一端与横梁5连接。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连接件 12,可根据不同的发动机结构,调节辅具12的纵向位置。

其中,第一连接件11可以是变径双头螺栓或者变径双头螺杆,本实施例优选变径双头螺杆。第一连接件11包括与工艺变速箱6连接的长螺纹端111,以及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的短螺纹端112,其中长螺纹端111直径大于短螺纹端 112直径。进一步参照图8,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12设有与横梁5连接的连接点121,该连接点121至少设有不同高度的两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高度需要,选择第二连接件12与横梁5的连接点121。为了简化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12为挡板,其设有多个连接孔作为连接点121。

由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工艺变速箱6结构各异,因此第一连接件11与变速箱壳体61的连接位置也是因地制宜。通常连接位置为工艺变速箱6位于横梁5一侧且离第三立柱4较远处的法兰端面,可选的如:用于固定起动机的上孔、变速箱壳体61自身凸起的定位销或者与发动机端固定的螺栓孔等。

进一步参照9,调节件13可以是调节螺母,也可以是调节手轮,本实施例中由于工艺变速箱6结构各异,因此辅具10的安装位置不定,故调节件13优选调节手轮,其体积较小,可适应不同的操作空间。调节件13活动套设在长螺纹端111上,内部设有与长螺纹端111配合的内螺纹。旋转该调节手轮使其沿着长螺纹端111轴向移动至与变速箱壳体61的法兰端面连接处贴紧,以实现工艺变速箱6的稳固。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之间、以及第二连接件12与横梁5之间,均可通过螺接实现,及通过短螺纹端112与M8标准螺母实现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的固定连接,通过M8标准螺栓与M8标准螺母实现挡板与横梁5的固定连接。

该发动机试验台架,通过保留工艺变速箱在该试验台架上,在需要进行试验时仅需安装发动机,在试验结束后只要单独拆下发动机即可,而不需要同时卸下工艺变速箱以及发动机整体,拆装发动机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如此可减少工艺步骤,不仅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操作便捷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加装辅具,当非试验状态时,发动机卸下后,能进一步提高工艺变速箱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发动机试验台架的稳定性,并且辅具的安装并不影响发动机与工艺变速箱的拆装,辅具的安装也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非常便捷。

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实施例3中发动机试验台架的使用方法,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完成发动机性能试验后,将发动机从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拆下;

在工艺变速箱6与横梁5之间加装辅具10,以使工艺变速箱6保持稳固;

需要再次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时,将发动机安装至发动机试验台架1上,并撤走辅具10,进行发动机性能试验。

加装辅具10时,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调节件13套设在第一连接件11的长螺纹端111,并将第一连接件 11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

S2、将第一连接件11的长螺纹111端插入工艺变速箱6上的法兰端面内;

S3、选择合适的连接点121,将第二连接件12与横梁5连接;

S4、旋转调节件12使其向变速箱壳体61移动至贴紧,工艺变速箱6实现稳固。

本实施例中的辅具,因其增加了垂直设置的第二连接件,故其除了通过第一连接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整,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在竖直方向上调整,故其具有较佳的通用性,适用于任何机型发动机对应的发动机试验台架。

通过辅具的增加,在工艺变速箱完全稳固的情况下,安装发动机时,单人就能完成,而不需要之前三个人共同配合,费时费力才能完成两者的安装,经统计,辅具的加装或者拆卸,仅需要一名操作者在10s内即可完成,发动机的安装,同样仅需一名操作者10S内即可完成一次安装或者拆卸,相对于先前25min 的安装时间,显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