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4318发布日期:2019-06-12 00:1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力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简称线路)是输送电力能源的重要设备,由铁塔、导线等元件组成,交流线路的导线包括A、B、C三相。在一定的覆冰和大风条件下,导线上可形成不均匀的覆冰,改变导线的空气动力性能,易造成导线大幅度的振动,形象地称为舞动。舞动可缩小导线之间的距离并发生放电故障;还可增大导线的张力并造成铁塔倒塌,是威胁输电安全的主要故障之一。

电压较低的线路的每相导线为单根导线;电压较高的线路的每相导线一般由几根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按一定形状排列的子导线组成,称为分裂导线。根据子导线的数量,分裂导线分为二分裂、三分裂、四分裂、六分裂和八分裂导线。在铁塔上,用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支撑和固定分裂导线的子导线;在铁塔之间,可沿导线每隔一定距离(例如45m)安装一个间隔棒,用于支撑和固定分裂导线的子导线。

一般的,分裂导线比单导线更容易发生舞动,这是由单导线和分裂导线的覆冰差异造成的。冬季大风沿着地面水平运动,将空气中的水汽吹向导线并在导线的迎风面凝结成冰,这种不均匀的覆冰称为偏心覆冰(例如图1a~图1c所示的附着在导线2上的偏心覆冰6)。

对于单导线,力矩会使导线按力矩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导线的迎风面发生变化——原本在迎风面范围内的一部分导线表面转出了迎风面而不再继续覆冰;而不在迎风面范围内的一部分导线表面转入了迎风面并开始覆冰——导线的迎风面(即覆冰区)随着导线的转动而逐渐改变,最后在导线上形成一圈相对比较均匀的覆冰(例如图2所示),而均匀覆冰导线与无覆冰导线类似,不易形成升力,所以单导线不容易发生舞动。

然而,对于分裂导线,由于间隔棒固定住了子导线,虽然有偏心覆冰的力矩作用但子导线并不转动,因此它的迎风面(即覆冰区)是固定的。随着时间延长,迎风面上的覆冰逐渐增加、变厚,即不均匀的偏心覆冰越来越严重。与均匀覆冰导线相比,这种严重的偏心覆冰导线更易形成升力,所以分裂导线容易发生舞动。

根据上述分析,日本旭电机技术研究中心首先研发了用于抑制导线覆冰舞动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先在国内研发和应用了类似产品(例如图3所示),并制订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技术条件》Q/GDW718-2012。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部分线夹(例如图3中左侧2个线夹)可被设计成旋转线夹,希望它夹持的导线具有类似于单导线的自由转动效果和均匀覆冰效果,使分裂导线也能够抑制舞动。理论上,就目前而言,在各种防舞动产品和措施中,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负面作用是最小的,例如:集中防舞器增加导线上的应力集中点,易造成导线疲劳损伤;相间间隔棒可在其安装点产生方向不确定的拉伸和挤压力,易导致相间间隔棒、金具及导线的损伤;而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只是替代原有的常规间隔棒,几乎不改变导线上的原有应力。

目前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已大量应用,但电网单位普遍反映它的防舞动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旋转线夹对于导线的转动阻力仍然较大,小于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偏心覆冰产生的转矩不能转动导线,但已可引发线路舞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虽然铁塔之间的导线使用了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夹持其中的导线可自由转动,但铁塔上的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所夹持的导线是完全固定、不能转动的,这影响了导线整体的转动效果、覆冰效果以及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防舞动效果。因此,定量测试在偏心覆冰作用下,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悬垂线夹及耐张线夹对于导线转动性能的影响,是进一步分析和改进分裂回转式间隔棒防舞动性能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尚无任何可用于导线偏心覆冰试验的物理模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以用于物理模拟研究导线偏心覆冰对输电线路的舞动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包括:

导线段,用于模拟输电导线段,所述导线段水平设置于转轴支撑机构上,且可相对于自身轴线自由旋转;

细线,所述细线的上端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缠绕预设长度后固定在所述导线段一个固定点上,所述细线的下端悬挂有下坠物,且在所述下坠物的作用下从所述导线段的外缘下垂;所述下坠物对所述导线段产生的以所述轴线为转动轴的转矩,等效于分散在输电导线段上的偏心覆冰的力矩。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的直径与所述细线的直径之比大于第一阈值。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坠物的质量与所述细线的质量之比大于第二阈值。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上等间隔分布有多根相同的细线,所述多根细线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的缠绕长度及缠绕方向均相同,所述多根细线在所述导线段上的固定点位于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多根细线的下端分别悬挂有一个相同的下坠物,以模拟输电导线段上的均匀偏心覆冰。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上非等间隔分布有多根相同的细线,所述多根细线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的缠绕长度及缠绕方向均相同,所述多根细线在所述导线段上的固定点位于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多根细线的下端分别悬挂有一个相同的下坠物,以模拟输电导线段上的非均匀偏心覆冰。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所述导线段对应设置在每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一个位置对应的回转式线夹上,所述分裂回转式间隔棒之间通过连杆固定,所述连杆设置在每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一个位置对应的固定线夹上。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支撑机构包括一个悬架,所述悬架上通过绳索别悬挂有至少两个空心滑轮,每个空心滑轮内设置有一个轴承,每个轴承套在所述导线段上,所述轴承的外圈相对于空心滑轮固定,所述轴承的内圈相对于导线段固定。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的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包括其长度位于第二长度范围内的刚性管状物或刚性柱状物,所述刚性管状物或刚性柱状物的直径等于输电导线段的直径。

在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坠物包括砝码。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包括:导线段,用于模拟输电导线段,导线段水平设置于转轴支撑机构上,且可相对于自身轴线自由旋转;细线,细线的上端沿导线段外圆周缠绕预设长度后固定在导线段一个固定点上,细线的下端悬挂有下坠物,且在下坠物的作用下从导线段的外缘下垂;下坠物对导线段产生的以轴线为转动轴的转矩,等效于分散在输电导线段上的偏心覆冰的力矩。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为定量测试与线路舞动和偏心覆冰相关的导线和金具性能参数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手段,而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形成实际的导线偏心覆冰,对于研究和解决线路舞动难题具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a-图1c为常见的偏心覆冰的示意图;

图2为均匀覆冰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夹角为180°的扇环形偏心覆冰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夹角为180°的扇环形偏心覆冰的转矩积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转矩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分散布置的下坠物作用下一档导线转动角度的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例如在下面描述中,在第一部件上方形成第二部件,可以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直接接触方式形成的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非直接接触方式(即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还可以包括额外的部件)形成的实施例等。

而且,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可以使用诸如“在…上方”、“在…之下”、“顶部”、“下方”等空间相对术语,以描述如实施例各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或部件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元件或部件之间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除了附图中描述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对术语还旨在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若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部件“下方”或“之下”的元件或部件,随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元件或部件“上方”或“之上”。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发现,试验条件下难以形成符合实际要求的偏心覆冰,是导致导线偏心覆冰试验物理模拟实施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以下2个困难又是导致试验条件下难以形成符合实际偏心覆冰的主要原因。具体的:

困难1:试验室覆冰一般是模仿导线的偏心覆冰过程,在0℃以下的环境温度向导线的一侧喷水雾,希望水在该侧导线上形成偏心覆冰并使导线转动。但实际结果很不理想,大部分水会流到导线的下侧凝结成了长长的冰柱,这些冰柱不能产生使导线旋转的力矩,反而阻碍导线的旋转。试验室覆冰与实际导线偏心覆冰不一致的原因如下:①实际输电导线的覆冰来自大气中低于0℃的过冷却水汽,这些水汽来自地面水的蒸发,是没有凝结核的纯净水,虽然温度低于0℃但悬浮在大气中仍然不结冰。一旦这些水汽在水平风吹动下接触导线侧面,就相当于碰到了凝结核,瞬间就在导线的迎风面结冰,而不会在导线上流动,这就是实际导线可以形成偏心覆冰的原因。②试验室覆冰的水雾是从喷嘴射向导线侧面的,这些水中总会有一些相当于凝结核的杂质,只要水温低于0℃就会结冰并堵住喷嘴,使试验不能继续。为了防止水提前结冰,只能使用温度略高于0℃的水。试验室和导线的温度低于0℃,水喷到导线表面后有一个温度从0℃以上降到0℃以下、然后结冰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很短但足以使水从导线侧面流到下面并结成冰柱,导致试验室的覆冰形态与实际的导线偏心覆冰不一致。

困难2:如前所述,实际线路的分裂导线每隔45m安装一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即每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转动阻力对应45m导线的偏心覆冰产生的转矩,而且试验室中至少需要2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用以支撑分裂导线,因此测试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对导线的转动阻力至少需要在90m导线上实施偏心覆冰,但是可容纳90m导线的覆冰试验室的找寻和使用难度很大。线路的两基铁塔间距一般为300m~500m,因此测试铁塔上的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对一档导线在偏心覆冰作用下的转动性能就更为困难了。

既然难以在不短于90m的长导线上获得实际的偏心覆冰,可以考虑采用等效物和等效方法来替代实际的偏心覆冰,用于分析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防舞动效果,并还可用于测试旋转线夹对偏心覆冰的阻力。等效方法是“以缠绕在导线上的下坠物替代实际导线上的偏心覆冰”。该等效方法能够方便地“将下坠物分散缠绕在与实际等长的导线上(如:90m)”,以更接近实际的长导线上的分布式偏心覆冰状况;也可以“将下坠物集中缠绕在数米长的短导线上,当然这里的短导线可以用刚性管状物或刚性柱状物替代,且所述刚性管状物或刚性柱状物的直径等于输电导线的直径”,以便于在狭小空间进行试验。该等效物和等效方法应与实际偏心覆冰具有定量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就是“下坠物力矩”等于“分散在长导线上的偏心覆冰力矩”。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上述等效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悉知,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图4是导线上的偏心覆冰示意图,偏心覆冰简化为夹角180°的扇环形,O是导线的中心线,也是力矩的转动轴,O’是偏心覆冰的重心,OO’就是偏心覆冰的力臂R1,m1是导线上的偏心覆冰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则偏心覆冰的力矩M1=m1g×R1。由于图4的偏心覆冰重心O’和偏心覆冰的力臂R1是未知的,不能直接按M1=m1g×R1计算偏心覆冰的力矩M1。经过进一步研究,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发现可按图5所示,将扇环形偏心覆冰微分成很多小块的覆冰dθ,分别计算小块偏心覆冰对于导线转动轴的力矩,然后将这些小力矩相加,就可以得到总的偏心覆冰力矩,显然这是一个积分过程。

小块偏心覆冰的质量:

小块偏心覆冰的力臂:

总的偏心覆冰力矩:

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h是偏心覆冰厚度,L是导线长度,ρ是冰密度,R是导线半径。

如果做一个与M1相等的力矩M2,而且M2既不需要真正覆冰,又不需要分散在90m的导线上,那么就可以用M2代替M1来方便地分析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防舞动效果,并还可用于测试旋转线夹对偏心覆冰的阻力。类似于水井提水的辘轳,井绳绕在辘轳上,水桶的重量可以拉着井绳转动辘轳,水桶就能落下井。如果用导线作为辘轳,用下坠物作为水桶,用细线代替井绳绕在导线上,那么M2就做出来了。

基于上述原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可以包括导线段、细线和下坠物。其中,导线段可用于模拟输电导线段,所述导线段可水平设置于转轴支撑机构上,且可相对于自身轴线自由旋转。所述细线的上端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缠绕预设长度后可固定在所述导线段一个固定点上,所述下坠物悬挂于所述细线的下端;所述细线的下端在所述下坠物的作用下可从所述导线段的外缘下垂;所述下坠物可对所述导线段产生的以所述轴线为转动轴的转矩,从而可等效于分散在输电导线段上的偏心覆冰的力矩。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细线的直径很小,其直径相对于所述导线段的直径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具体实施时,所述导线段的直径与所述细线的直径之比可以大于一个指定的阈值。此外,所述细线的质量很小,其质量相对于所述下坠物的质量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具体实施时,所述下坠物的质量与所述细线的质量之也可以大一个指定的阈值。

此外,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下坠物例如可以采用砝码等。

参考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中,下坠物5可通过细线4悬挂于导线段4上。则下坠物5的力矩可表示为:

M2=m2g×R

其中:m2是下坠物5的质量,R是导线段4的半径,同时也是下坠物5的力臂。

令M1=M2,可得到:

利用公式可以获得偏心覆冰的厚度h与下坠物的质量m2的对应关系,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偏心覆冰的厚度h与下坠物的质量m2的对应关系可如下表1所示。假设上述公式中ρ=0.9g/cm3,R=13.6mm,L是导线段长度,例如L=90m。

表1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中,用“缠绕在导线段上的下坠物”代替“导线上的偏心覆冰”的巧妙之处在于: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防舞动作用是导线在动态的偏心覆冰和转动过程中实现的,虽然导线在转动,但动态的偏心覆冰总能使导线的迎风侧形成一个向下的转动力矩并使导线继续转动;下坠物的重量虽然是固定的,但用细绳缠绕在导线上后,导线转动过程中下坠物也总能在一侧形成稳定向下的转动力矩并使导线继续转动,这种动态过程中的相似效果是“缠绕在导线段上的下坠物”可以替代“导线上的偏心覆冰”的主要原因。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上可等间隔分布有多根相同的细线,所述多根细线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的缠绕长度及缠绕方向均相同,所述多根细线在所述导线段上的固定点位于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多根细线的下端分别悬挂有一个相同的下坠物,如此可以模拟输电导线上的均匀偏心覆冰。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段上非等间隔分布有多根相同的细线,所述多根细线沿所述导线段外圆周的缠绕长度及缠绕方向均相同,所述多根细线在所述导线段上的固定点位于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多根细线的下端分别悬挂有一个相同的下坠物,如此可以模拟输电导线上的非均匀偏心覆冰。此外,由于偏心覆冰的横截面可以是新月形、D形或其它近似形状,相应的,根据需要,所述下坠物与偏心覆冰的对应关系也可以随覆冰形状的改变而相应调整。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所述转轴支撑机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6,所述导线段1可对应设置在每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6的一个位置对应的回转式线夹61上。一个或多个下坠物5可通过对应的细线4悬挂于所述导线段1上。所述分裂回转式间隔棒6之间可通过连杆7固定,以保持结构稳定,所述连杆7可设置在每个分裂回转式间隔棒6的一个位置对应的固定线夹62上。

基于图6所示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通过改变细线4在导线段1上的缠绕方向,可以别模拟正、反2个方向的导线偏心覆冰时,分裂回转式间隔棒6的旋转线夹对于导线段1的阻力相差很大。按方向1缠绕细线4(即导线外侧来风并覆冰)时,下坠物5的质量达到13kg(等效于90m导线段上积累4.4mm厚度的偏心覆冰),导线段1仍然难以转动;而按方向2缠绕细线4(即导线内侧来风并覆冰)时,下坠物5的质量达到4kg(等效于90m导线段上积累1.6mm厚度的偏心覆冰),导线段1在外力的轻微作用下可以旋转。

此外,根据实际线路运行经验可知:多数导线的舞动是在比较轻的覆冰、甚至是没有明显覆冰的条件下发生的,亦即1~数毫米的偏心覆冰就可能引起舞动。而图6所示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等效试验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在正、反2个方向上分别需要4.4mm和1.6mm以上的偏心覆冰才能使导线克服旋转线夹的阻力并转动,而这个厚度范围的偏心覆冰已经可能引发线路舞动了,这很有可能是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抑制舞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旋转线夹,使分裂导线上的转动阻力降低至接近没有间隔棒的单导线状态。

为了验证以上观点,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所述转轴支撑机构包括一个悬架8,所述悬架8上可通过绳索别悬挂有至少两个空心滑轮9,每个空心滑轮9内可设置有一个轴承10,每个轴承套10可在所述导线段1上。一个或多个下坠物5可通过对应的细线4悬挂于所述导线段1上,所述轴承10的外圈可相对于空心滑轮9固定,所述轴承10的内圈可相对于导线段1固定。由于空心滑轮9内的轴承10转动灵活,测量其对导线段1的转动阻力可以用于与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旋转线夹做比较。

基于图7所示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试验表明:仅需要质量为500g的下坠物(等效于90m导线段上积累0.18mm厚度的偏心覆冰),就可以使轴承10夹持下的导线段1灵活转动,即该轴承10对导线段1的转动阻力远远小于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旋转线夹,由此可见,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旋转线夹对导线段1的转动阻力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即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还可以用来测试铁塔上的耐张线夹或悬垂线夹对一档导线转动角度的影响。例如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线段为单根钢芯铝绞线,直径D=21.4mm(即半径R=10.7mm),长度77m;导线段水平悬挂,张力20kN,且使其两端固定(即使导线段不能转动),等效于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的固定夹持效果;沿导线段每间隔1m悬挂一个下坠物,共计悬挂76个下坠物。由于试验室的条件所限,本试验并未按实际线路的两基铁塔之间300m~500m的间距选择导线段长度。具体试验如下:

①第一组试验:单个下坠物质量为250g,总质量为250g*76=19000g,等效于导线段上积累了7.2mm厚度的扇形偏心覆冰。如图9的曲线1所示,导线段两端的转动角度为0°;从导线段两端向中部延伸,转动角度逐渐增大;导线段中部的转动角度最大,达到24°。

②第二组试验:单个下坠物质量为550g,总质量为550g*76=41800g,等效于导线段上积累了11.7mm厚度的扇形偏心覆冰。如图9的曲线2所示,导线段两端的转动角度为0°;从导线段两端向中部延伸,转动角度逐渐增大;导线段中部的转动角度最大,达到56°。

③随着下坠物质量的增大(相当于导线偏心覆冰厚度的增大),导线段转动角度相应增大。如图9曲线1和曲线2所示,下坠物质量为19000g(等效于7.2mm厚度的偏心覆冰)时,导线段中部的最大转动角度为24°;下坠物质量增大至41800g(等效于11.7mm厚度的偏心覆冰)时,导线段中部的最大转动角度相应增大至56°。

试验表明:线路铁塔上的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对导线转动角度的限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导致舞动气象条件下两基铁塔之间的导线覆冰状态呈不均匀分布——中间区域的导线覆冰相对均匀,两侧区域的导线偏心覆冰状态则相对严重,这应是目前的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抑制舞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二。

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具有下列优点:

1、等效性好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分裂回转式间隔棒技术条件》Q/GDW718-2012设计了旋转线夹转动灵活性试验,用以测量旋转线夹对于导线的转动阻力,要求“将旋转线夹本体固定在试验机上,线夹握紧试验机的转动轴,转动轴方向应与重力方向相同,逐渐增大扭转力矩,直至旋转线夹转动,记录试验力并计算力矩”。该试验方法存在2个问题:(1)试验时旋转线夹的转动轴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而实际运行时旋转线夹的转动轴方向与导线方向相同,呈水平状态,即该试验方法与实际运行状态不符,等效性不佳。(2)试验获得的转动力矩与实际导线的偏心覆冰力矩之间没有定量的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的导线与实际线路的导线运行工况一致,并且下坠物的转动力矩与实际导线的偏心覆冰力矩之间具有定量的对应关系。

2、稳定性好

试验中如果采用实际的偏心覆冰,不仅很难获得符合要求的覆冰,而且覆冰的稳定性较差,难以保持恒定状态,不利于获取可靠的试验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不仅可对导线产生类似实际偏心覆冰的转矩,而且在导线转动过程中该转矩的大小和方向可自动保持恒定,该稳定性对于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和可靠的测试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3、可操作性好

本申请实施例的导线偏心覆冰的等效试验装置中,以下坠物替代实际线路的导线偏心覆冰,避免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形成实际偏心覆冰的难题;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既可以采用集中布置的下坠物模拟短导线的偏心覆冰,也可以采用分散布置的下坠物模拟任意长度的导线偏心覆冰,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对于研究分裂回转式间隔棒的防舞动性能,解决线路舞动难题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