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4361发布日期:2019-07-06 11:33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转子的换向器的粗糙度会影响到电机的整体使用性能,在电机制造过程中,对转子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是其中一关键工序。传统的检测方式是使用专用的检测设备进行,但专用的检测设备比较依赖于软件控制程序,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操作不方便以及投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它操作方便,且制造成本较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所述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转子支座、活动块和驱动机构,所述转子支座和所述驱动机构均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转子支座用于支承转子,所述活动块用于安装粗糙度检测仪,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块上下移动,以使所述粗糙度检测仪的检测端与所述转子的换向器表面接触。

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对换向器的粗糙度进行检测前,先将转子放置在转子支座上,同时将粗糙度检测仪固定安装在活动块上,接着使用驱动机构驱动活动块上下移动,直到粗糙度检测仪的检测端与换向器的表面接触,随后即可开始对换向器的粗糙度进行检测。由此可见,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结构简单,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完成对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同时,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制造成本低,有效降低对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工序的投入成本。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导杆和连接板,所述导杆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导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上设有供所述导杆穿过的通孔,所述丝杆穿过所述连接板并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板上还设有供所述丝杆穿过并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的螺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丝杆远离所述活动块的一端设有手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杆有多条,对应地,所述活动块上的所述通孔有多个。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块上设有容置槽和锁定部,所述容置槽沿所述转子的轴向设置,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粗糙度检测仪,所述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粗糙度检测仪锁定在容置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锁定部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活动块上设有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锁定螺孔,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锁定螺孔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粗糙度检测仪锁定在容置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沿所述转子的轴向设有导槽,所述转子支座包括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所述第一支承件和所述第二支承件均安装在所述导槽上并可沿所述导槽的导向进行位置调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件和所述第二支承件的底部均设有与所述导槽相配合的凸块。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沿所述导槽的导向依次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承件和所述第二支承件上均设有用于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紧固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子支座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转子的转轴的凹口,所述凹口呈V形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中的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中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中的转子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10、底板,11、导槽,12、定位孔,20、转子支座,21、第一支承件,22、第二支承件,23、凸块,24、凹口,30、活动块,31、通孔,32、螺孔,33、容置槽,34、锁定螺孔,40、驱动机构,41、丝杆,42、导杆,43、连接板,44、手轮,50、转子,51、换向器,60、粗糙度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水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一种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0、转子支座20、活动块30和驱动机构40。转子支座20和驱动机构40均设于底板10上,转子支座20用于支承转子50,活动块30用于安装粗糙度检测仪60,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活动块30上下移动,以使粗糙度检测仪60的检测端与转子50的换向器51表面接触。

使用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对换向器51的粗糙度进行检测前,先将转子50放置在转子支座20上,同时将粗糙度检测仪60固定安装在活动块30上,接着使用驱动机构40驱动活动块30上下移动,直到粗糙度检测仪60的检测端与换向器51的表面接触,随后即可开始对换向器51的粗糙度进行检测。由此可见,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结构简单,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完成对换向器51的粗糙度检测,同时,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制造成本低,有效降低对换向器51的粗糙度检测工序的投入成本。

请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包括丝杆41、导杆42和连接板43,导杆42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底板10上,导杆42远离底板10的一端与连接板43固定连接,活动块30上设有供导杆42穿过的通孔31,丝杆41穿过连接板43并与连接板43转动连接,活动板上还设有供丝杆41穿过并与丝杆41螺纹配合的螺孔32。需要说明的是,丝杆41相对连接板43不发生轴向移动。当转动丝杆41时,活动块30在丝杆41的驱动作用下可沿导杆42的导向上移或下移,从而实现对不同外径尺寸的换向器51进行粗糙度检测。

请参见图1,进一步地,丝杆41远离活动块30的一端设有手轮44,通过人手转动手轮44,带动丝杆41转动,实现活动块30沿导杆42的导向上移或下移,可进一步降低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当然,为了使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操作更加方便,丝杆41远离活动块30的一端也可与电驱动装置连接,如与电机的转轴连接。

请参见图1,进一步地,导杆42有多条,对应地,活动块30上的通孔31有多个。通过设置多条导杆42可使活动块30更加稳定地进行上下移动,从而提高上述换向器51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图1中示出了导杆42有两条,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数量。

请参见图2,在一实施例中,活动块30上设有容置槽33和锁定部,容置槽33沿转子50的轴向设置,容置槽33用于容置粗糙度检测仪60,锁定部用于将粗糙度检测仪60锁定在容置槽33内。在将粗糙度检测仪60装入容置槽33内,粗糙度检测仪60可沿容置槽33调节到合适位置并通过锁定部固定,以适应不同轴长尺寸的转子50,有效提高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

具体地,锁定部包括第一紧固件(附图中并未示出),活动块30上设有与容置槽33连通的锁定螺孔34,第一紧固件与锁定螺孔34螺纹配合,以将粗糙度检测仪60锁定在容置槽33内。在调节粗糙度检测仪60的安装位置前,先将第一紧固件拧松,将粗糙度检测仪60调节到合适位置后,再将第一紧固件拧紧,以将粗糙度检测仪60压紧固定。

请参见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0沿转子50的轴向设有导槽11,转子支座20包括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均安装在导槽11上并可沿导槽11的导向进行位置调节。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可分别沿导槽11进行位置调节,以改变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之间的相对距离,从而适应不同轴长尺寸的转子50,同时,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也可共同沿导槽11进行位置调节,以改变转子支座20与粗糙度检测仪60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粗糙度检测仪60的检测端能与换向器51的表面接触。由此,上述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

请参见图4,进一步地,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的底部均设有与导槽11相配合的凸块23。

请参见图3,进一步地,底板10沿导槽11的导向依次设有多个定位孔12,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上均设有用于与定位孔12相配合的第二紧固件(附图中并未示出)。当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均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定位孔12相配合将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固定,防止第一支承件21和第二支承件22在检测过程中移动而导致检测精度下降。

请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转子支座20上设有用于容置转子50的转轴的凹口24,凹口24呈V形结构。传统是通过设置轴孔来容置转子50的转轴,但轴孔尺寸固定,只能适用于单一外径尺寸的转轴,而通过设置V形的凹口24容置转子50的转轴,即使不同外径尺寸的转轴放置在凹口24内,都能将转子50有效固定,进一步提高上述换向器的粗糙度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