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33183发布日期:2020-01-18 04:1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强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



背景技术:

建筑年限较长的砖混建筑需要定期的对砖混墙进行检测,以确定建筑是否符合强度规范。

目前,建筑检测行业中并没有直接检测砖混墙强度的规范,而是依据《针贯入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23—2001)对砖混墙砖层之间的砂浆灰缝进行检测,然后换算得到灰缝砂浆强度,最后依据灰缝的砂浆强度推算砖混墙的强度是否达标。

在利用贯入法检测灰缝强度时,一般直接在砖混墙墙面取点检测,然后沿墙体厚度方向用仪器贯入检测。但是墙体表面灰缝因为常年与大气环境接触会风化,导致灰缝的砂浆强度下降。

因此利用现有方法所检测出来的灰缝强度、砖混墙强度往往是偏低的、不够准确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其优势在于让所获得的的灰缝砂浆强度更接近实际。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在砖混墙的墙体上开设一个检测口,所述检测口为沿墙体厚度方向贯穿墙体的通孔或者有底槽,在该检测口沿墙通长方向的至少一侧内壁为平面;

s2:在检测口内壁的平面上的砖层之间的灰缝上选取若干检测点;

s3:依据《针贯入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23—2001)对检测点进行检测,然后记录针贯入数值;

s4:对检测所得数值结果换算,然后取均值记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墙体上开设检测口,然后对检测口内平面上的灰缝的砂浆强度进行检测,因为检测口内的取值点有靠近墙体表面的,也有靠近墙体中部的。靠近墙体中部的砂浆强度一般较强,而靠近墙体表面的砂浆因为风化的原因一般强度较低。因为砖混墙墙体是各处都承重的,因此无论是单一的靠近墙体表面的检测点的砂浆强度,还是靠近墙体中部的检测点的砂浆强度,都不能够准确反映砂浆的实际强度。

因此在本方案中在检测口内平面上多处取点检测,能够多方面反应墙体各处的灰缝砂浆强度,对检测所得数值结果换算,然后取均值记录,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整体的灰缝砂浆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内壁两侧平面上的灰缝数量为8-13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层的灰缝可供选取的检测点位置也更多,因此能够获得更为宽泛的数值范围,进而获得更为精确的数值。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从下至上在至少1层灰缝上选取检测点,每层灰缝至少选取两个检测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一灰缝高度上取两个点进行检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取强度较低点的数值作为该层砂浆强度的评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内的灰缝数量为8层,选取中间6层的灰缝进行测量,中间6层灰缝中位于最顶层与最底层的灰缝上分别设置三个检测点,其余灰缝上分别设置两个检测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同的灰缝均选取多个检测点,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8层的灰缝选取6层进行检测,使得检测口的上下两端均能够留余一部分空间用于检测仪器的操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墙体的厚度为240mm,从墙体内厚度方向的一侧到另一侧分别划分为距离墙面的30mm处、60mm处、90mm处、120mm处、150mm处、180mm处、210mm处;

同一检测口内中间6层灰缝中,从下至上第一层灰缝的三个检测点分别位于30mm处、120mm处、210mm处;

第二层灰缝的两个检测点分别位于60mm处、180mm处;

第三层灰缝的两个检测点分别位于90mm处、150mm处;

第四层灰缝的两个检测点分别位于90mm处、150mm处;

第五层灰缝的两个检测点分别位于60mm处、180mm处;

第六层灰缝的三个检测点分别位于30mm处、120mm处、210mm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检测点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于检测口内平面上,从而能够获得平面上多处的砂浆强度值,进而使得数据来源更为全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位于高于下层楼板200mm-1500mm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砖混墙体中,该处的受力较小,将检测口开设在该处对墙体的破坏较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为矩形口,检测口内沿墙体通长的两面均为平面,两个所述平面上均对称的设置有检测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的检测口两面均有平面,因此可对检测口内的两面的灰缝进行检测,从而在一个检测口处获得更多的数据量,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数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口采用静力切割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静力切割形成的检测口的过程中震动小,对墙体影响小,而且切割面上对灰缝强度也小,进而使得得到的数据更加接近真实。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3前先将检测点所在平面上的浮灰清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检测口切割的过程中,切割面上会形成浮灰,而浮灰的强度很低,将浮灰去除后再对灰缝进行检测可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数值。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建筑物室内取每层相同位置检测,每层共测两堵承重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建筑物的多点进行检测,从而更加全面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墙体上开设检测口,然后对检测口内平面上的灰缝的砂浆强度进行检测,因为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的方法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方法更为的简便,因此在检测口内的平面上可以取多个检测点进行检测;

2、在墙体上开设检测口,然后对检测口内平面上的灰缝的砂浆强度进行检测,因为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的方法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方法更为的简便,因此在检测口内的平面上可以取多个检测点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砖混墙体上开设检测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及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五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体;2、检测口;3、砖层;4、灰缝;5、检测点;6、砖混结构块;7、环槽;8、连接筋;9、安装口;10、灌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砖混结构内部砂浆强度评估工艺,包括如下的步骤:s1:在墙体1厚度为240mm的砖混墙上利用墙锯静力切割开设一个矩形的检测口2,然后将检测口2中被切割出的砖混结构块6取出。所得检测口2为沿墙体1厚度方向贯穿墙体1的通孔,并且使得检测口2内的砖层3之间的灰缝4数量为8层。

此外,为了对墙体1破坏尽量小,检测口2位于高于下层楼板200mm-1500mm之间处,因为在建筑结构受力分析中,此处靠近下层的底板在建筑结构中受力较小。在本实施例中,在一幢五层建筑物每层相同位置设置检测口2,每层共测两堵承重墙。

s2:选取检测口2中沿墙体1通长两侧平面上的8层灰缝4的中间6层的灰缝4进行测量,中间6层灰缝4位于最顶层与最底层的灰缝4上分别设置三个检测点5,其余灰缝4上分别设置两个检测点5;

如图2所示,具体地,从墙体1内厚度方向的一侧到另一侧分别划分为距离墙面的30mm处、60mm处、90mm处、120mm处、150mm处、180mm处、210mm处;

6层灰缝4中,从下至上第一层灰缝4的三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30mm处、120mm处、210mm处;

第二层灰缝4的两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60mm处、180mm处;

第三层灰缝4的两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90mm处、150mm处;

第四层灰缝4的两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90mm处、150mm处;

第五层灰缝4的两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60mm处、180mm处;

第六层灰缝4的三个检测点5分别位于30mm处、120mm处、210mm处;

s3:利用刷子清刷检测口2两侧平面上的浮灰,然后依据《针贯入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23—2001)对检测点5进行检测并记录贯入深度数值,并取同一层灰缝4上检测点5所得的最低值贯入深度值进行记录。

其中,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

a1:手持贯入仪对准测量点5进行检测;

a2:记录贯入深度值;

a3:根据《针贯入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23—2001)附录d查得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fc2,j。

s4:对检测所得数值结果换算,然后取均值记录。

依据实施例一,对一幢五层建筑进行检测得到如下数据:

表一:实施例一中的检测点5检测后所获得的砂浆换算强度值

根据表一可直接得知,越靠近墙体1表面则灰缝4砂浆强度越低,而越靠近墙体1中心则灰缝4强度越高。通过分析可得证:因为越靠近墙体1表面的灰缝4与外部环境接触则越密切,灰缝4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久久而之被风化,进而导致了灰缝4砂浆强度降低。因此,若仅仅对墙体1表面的灰缝4强度进行检测,那么所得灰缝4强度值是较低且不准确的。且依据标准,若将墙体1表面灰缝4强度作为所检测的墙体1内灰缝4强度,则会导致众多老旧建筑结构强度难以达标被鉴定成为危房进而被拆除,缩短建筑生命周期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表二,每层建筑中砖混墙的强度值

根据表二,对每层的检测口2内的检测点5进行检测后得到砂浆强度值,然后取平均值记录作为砂浆强度值。从而使得所得的砂浆强度值更为接近实际的砂浆强度值。

对实施例一检测口2中所取出的砖混结构块6(参照图3)的原墙体1表面进行取点检测,具体的是在砖混结构块6原墙体1表面的内外两侧以等距阵列形式取9个点,然后依据《针贯入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23—2001)进行检测并记录贯入深度数值。然后取平均贯入深度值进行换算检测得到砂浆强度值。具体如表三所示:

表三,墙体1表面灰缝砂浆强度值:

通过对比表二和表三可知,每层楼检测口2所测得砂浆强度值均大于从检测口2中取出的砖混结构块6的表面砂浆强度。表二中所记录的砂浆强度值相比于于表三中所记录的砂浆强度值。

实施例二:相比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检测口2是一个有底的槽。

检测口2的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一:墙锯在不贯穿墙体1前提下,在墙体1上切割一个矩形区域;

步骤二:将矩形区域内的墙体1凿碎取出并形成检测口2。

因为检测口2没有贯穿墙体1,所以对于墙体1的损坏就更小。

实施例三:相比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检测口2中有13层灰缝4,其中最上层与最下层灰缝4上不选取检测点5,中间的灰缝4每隔一层选取检测点5,共6层灰缝4上选取检测点5,检测点5距离墙体1表面位置与实施例一中相同。

通过上述设置扩大检测点5选点范围,增大检测范围,使所得数据更为全面。

实施例五:

如图3所示,针对实施例一中的检测口2在检测完毕后进行修复,包括如下修复步骤:

步骤一:在从检测口2中切割取出的砖混结构块6的厚度方向的表面中部开设一圈环槽7;

步骤二:在砖混结构块6的相对两面均种植连接筋8,且每一面均间隔的种植两根连接筋8;

步骤三:在检测口2沿通长方向的两侧均开设一道水平的安装口9,安装口9从墙体1厚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开设但不贯穿墙体1,并且安装口9与检测口2连通;

步骤四:在墙体1于检测口2上端钻孔形成一个灌浆孔10,灌浆孔10倾斜设置并且连通检测口2;

步骤五:握持连接筋8将砖混结构块6提升,并且将连接筋8装入安装口9中,然后使得砖混结构块6与检测后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

步骤六:在砖混结构块6与检测口2内壁靠近墙体1表面填入填缝剂;

步骤七:向灌浆孔10内注入砂浆,然后养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