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9554发布日期:2020-01-15 00:0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硬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硬度,就是材料抵抗更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根据试验方法和适应范围的不同,硬度单位可分为布氏硬度、维氏硬度、洛氏硬度和显微维氏硬度等许多种,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特性的材料或场合。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强度与硬度,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硬度检测,避免部分建筑材料的强度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建筑物不符合验收标准,或在后续的使用中,因为建筑材料的硬度较低而导致产品的使用寿命较短,或出现易损坏的风险,但是现有的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没有采取合理的固定与检测手段,对材料的固定不到位,使得材料在在下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歪斜,使得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没有采取合理的固定与检测手段,对材料的固定不到位,使得材料在在下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歪斜,使得检测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搭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在底板上表面开设的第一滑槽内,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搭接在底板上表面开设的凹槽内,所述固定块的正面卡接有第一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卡接在底板的背面,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固定板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检测装置本体。

所述固定板的右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且两个第二滑块的相对面分别与调节杆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压板。

所述调节杆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第二调节装置相对面搭接,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卡接在壳体的内表面,且后侧的第二调节装置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环,所述第二齿轮的左侧面通过固定装置与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包括螺纹筒,所述螺纹筒卡接在固定块的正面,所述螺纹筒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背面的一端与转动装置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卡接在底板的背面,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正面的一端与螺杆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轴承,且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卡接在壳体内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两个第一轴承的内表面套接有同一个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与第二齿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齿块,所述齿块的右侧面与第二齿轮的左侧面啮合,所述齿块的左侧面通过弹簧和伸缩杆与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接在伸缩杆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形状为矩形,所述调节杆的正面和背面设置有若干个齿牙。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通过转环、第一转轴、第一齿轮、调节杆、第二转轴、螺杆、螺纹筒、放置板、第二滑块、第二滑槽和压板的共同作用,首先转动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带动螺杆转动,使得螺纹筒做前后运动,螺纹筒带动固定块在凹槽内做前后运动,固定块带动放置板做前后运动,使得放置板运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转动转环,转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调节杆向左运动,使得调节杆对材料进行固定,使得该装置能够根据材料的形状和尺寸对材料进行固定,使得该装置更加实用。

2、该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通过设伸缩杆、弹簧、齿块和第二齿轮,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伸缩杆伸长,使得齿块向右运动,使得齿块与第二齿轮啮合,从而能够对第一转轴和调节杆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该装置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

3、该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滑槽、第一滑块、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且第一滑块和第一滑块之间过盈配合,且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之间过盈配合,使得放置板和调节杆的运动更加稳定,从而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b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c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放置板、3第一滑块、4第一滑槽、5凹槽、6固定块、7第一调节装置、71螺纹筒、72螺杆、8固定板、9通孔、10第二滑槽、11第二滑块、12调节杆、13压板、14第二调节装置、141第一齿轮、142第一转轴、143第一轴承、15转动装置、151第二轴承、152第二转轴、16第二齿轮、17转环、18固定装置、181齿块、182伸缩杆、183弹簧、19顶板、20检测装置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材料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搭接有放置板2,放置板2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3,第一滑块3滑动连接在底板1上表面开设的第一滑槽4内,通过设置第一滑槽4和第一滑块3,且第一滑块3和第一滑块3之间过盈配合,使得放置板2的运动更加稳定,从而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放置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固定块6搭接在底板1上表面开设的凹槽5内,固定块6的正面卡接有第一调节装置7,第一调节装置7包括螺纹筒71,螺纹筒71卡接在固定块6的正面,螺纹筒7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杆72,通过设置螺纹筒71和螺杆72,转动螺杆72,使得螺纹筒71做前后运动,实现了对放置板2的调节,螺杆72背面的一端与转动装置15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调节装置7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装置15,转动装置15包括第二轴承151,通过设置第二轴承151,起到降低第二转轴152与底板1之间相连处相互碰撞的作用,实现了螺杆72的稳定转动,第二轴承151卡接在底板1的背面,第二轴承151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二转轴152,第二转轴152正面的一端与螺杆72背面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动装置15卡接在底板1的背面,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固定板8与顶板1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顶板19的下表面设置有检测装置本体20。

固定板8的右侧面开设有通孔9,通孔9内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0,第二滑槽10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1,通过设置第二滑块11和第二滑槽10,且第二滑块11和第二滑槽10之间过盈配合,使得调节杆12的运动更加稳定,从而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且两个第二滑块11的相对面分别与调节杆12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调节杆1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压板13,通过设置压板13,增大调节杆12与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

调节杆12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第二调节装置14相对面搭接,通过设置调节杆12,调节杆12的形状为矩形,调节杆12的正面和背面设置有若干个齿牙,能够对调节杆12进行调节,第二调节装置14包括两个第一轴承143,通过设置第一轴承143,起到降低第一转轴142与壳体之间相连处相互碰撞的作用,实现了第一转轴142的稳定转动,且两个第一轴承143分别卡接在壳体内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两个第一轴承143的内表面套接有同一个第一转轴142,第一转轴142的顶端与第二齿轮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调节装置14卡接在壳体的内表面,且后侧的第二调节装置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6,通过设置第二齿轮16,且第二齿轮16的数量为两个,从而对调节杆12的调节作用更好,第二齿轮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环17,第二齿轮16的左侧面通过固定装置18与固定板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固定装置18包括齿块181,齿块181的右侧面与第二齿轮16的左侧面啮合,齿块181的左侧面通过弹簧183和伸缩杆182与固定板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弹簧183和齿块181,在弹簧18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伸缩杆182伸长,使得齿块181向右运动,使得齿块181与第二齿轮16啮合,从而能够对第一转轴142和调节杆12进行固定,从而对材料的固定效果更好,弹簧183套接在伸缩杆182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首先转动第二转轴152,第二转轴152带动螺杆72转动,使得螺纹筒71做前后运动,螺纹筒71带动固定块6在凹槽5内做前后运动,固定块6带动放置板2做前后运动,当放置板2运动到合适位置的时候,人员停止转动螺杆72;

s2、然后人员把待检测的材料放在放置板2的上面,然后人员拉动伸缩杆182,使得伸缩杆182缩短,使得齿块181不再与第二齿轮16接触;

s3、然后转动转环17,转环17带动第一转轴142转动,第一转轴142带动第一齿轮141转动,第一齿轮141带动调节杆12向左运动,当调节杆12运动到合适位置的时候,人员停止转动转环17,然后放开伸缩杆182,在弹簧18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伸缩杆182伸长,使得齿块181向右运动,使得齿块181与第二齿轮16啮合。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