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森林凋落物野外原位分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2718发布日期:2019-11-12 22:16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森林凋落物野外原位分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生态实验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森林凋落物原位分解器。



背景技术:

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然后归还到林地,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在维持土壤肥力、保证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凋落物分解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目前,凋落物分解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凋落物网袋法,但是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森林凋落物网袋扁平,凋落物在网袋内分布不均匀,导致凋落物分解产生误差;2)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颗粒容易附着在凋落物表面,在清洗过程造成森林凋落物损失,尤其是凋落物分解后期,使凋落物分解产生偏差;3)新产生的森林凋落物覆盖在凋落物网袋上面,改变了原来的微环境,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因此,急需一种能够简单高效的、准确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森林凋落物原位分解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森林凋落物原位分解器,以提高凋落物分解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森林凋落物野外原位分解器,包括顶部罩盖、保护罩及分解皿,其中分解皿为网状器皿,用于盛装凋落物,所述保护罩罩设于分解皿的外侧,所述保护罩的顶部设有网状结构的顶部罩盖,所述保护罩的侧壁下端设有局部侧网。

所述分解皿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中空壳体,材质为尼龙网。

所述分解皿的底部网孔直径为0.10mm-0.25mm。

所述分解皿的侧壁网孔直径为0.25mm-2.00mm。

所述保护罩为圆柱形结构,材质为PVC。

所述局部侧网的网孔直径为0.25mm-5.00mm。

所述顶部罩盖的材质为尼龙网,网孔直径为0.50mm-2.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供试的凋落物放入分解皿内,同时将分解皿放置在原位分解保护罩内,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在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流失、外来凋落物进入,土壤动物自由进入凋落物,最大限度减少凋落物与泥土的粘合分离过程,有效提高了凋落物分解测定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分解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顶部罩盖,2为保护罩,3为局部侧网,4为分解皿,5为侧壁,6为底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森林凋落物野外原位分解器,包括顶部罩盖1、保护罩2及分解皿4,其中分解皿4为网状器皿,用于盛装凋落物,保护罩2罩设于分解皿4的外侧,保护罩2的顶部设有网状结构的顶部罩盖1,保护罩2的侧壁下端设有局部侧网3。

分解皿4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中空壳体,材质为尼龙网。分解皿4的底部网孔直径为0.10mm-0.25mm,分解皿4的侧壁网孔直径为0.25mm-2.00mm。由于分解皿4底部的网孔较小,可以有效的阻止分解皿4内的凋落物的流失,同时还可以允许微小动物出入分解皿4,并对分解皿4内的凋落物进行分解。

保护罩2为圆柱形结构,材质为PVC,局部侧网3的网孔直径为0.25mm-5.00mm,土壤动物可以自由出入,局部侧网3的周向长度小于保护罩2的二分之一周长。顶部罩盖1的材质为尼龙网,网孔直径为0.50mm-2.00mm。顶部罩盖1可以保证大气降雨正常进入分解皿4内的凋落物,并阻止外来凋落物进入分解皿4。

由于保护罩2不仅能够阻止雨水径流所携带的泥土进入分解皿4,也能够防止落至分解皿4旁边的雨水将泥土溅入至分解皿4中,从而避免了泥土进入分解皿4中。

当使用者使用圆柱形森林凋落物野外原位分解器时,将供试的凋落物均匀放入分解皿4内,然后将分解皿4至于林地中,然后将保护罩2罩设在分解皿4的外侧,保护罩2插入土壤中1.0cm,且局部侧网3朝向下坡方向,在保证土壤动物自由出入的同时,还可以防止保护罩2和分解皿4发生位移,以及泥土进入分解皿4中的凋落物内。由于保护罩2不仅能够阻止外面的凋落物进入分解皿4,而且保护罩2还能够阻止雨水径流所携带的泥土进入分解皿4中。在进行实验分析前,最大限度减少了凋落物与泥土的分离过程,进而提高凋落物分解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将供试的凋落物放入分解皿内,同时将分解皿放置在原位分解保护罩内。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在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流失、外来凋落物进入,土壤动物自由进入凋落物,最大限度减少凋落物与泥土的粘合分离过程,有效提高了凋落物分解测定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