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0590发布日期:2020-05-29 11:5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预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符合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结构形式,具有施工工期短、劳动强度低、材料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明显优势,有利于提高建筑质量和保护环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取决于预制构件质量、连接节点质量和施工安装偏差等,而预制构件质量则是先决条件。对于需要灌浆连接的构件,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的位置是最关键的尺寸偏差控制项目。若某一个灌浆套筒或预留插筋位置偏差过大,将可能直接导致预制构件在现场无法正常安装,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引发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直接将偏位的钢筋割断再安装的情况。因此,必须对预制构件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位置进行检测验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中作了严格的规定:预留插筋的位置偏差为3mm,灌浆套筒的位置偏差为2mm。

目前在实际工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在对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位置进行测量时均采用钢卷尺。由于钢筋和套筒不易勾连且两者中心位置很难确定,仅通过肉眼估测误差较大,加之钢卷尺测量精度低,致使检测误差可能超过3mm,根本无法满足检测验收要求。因此,必须研发一种方便快捷且测量精度高的预制构件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位置测量装置,以满足检测和验收要求,保证工程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能够精准且便捷的对预制构件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位置进行测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包括尺身以及设置在尺身上的游标,所述尺身一端设置有第一检测板,所述游标上安装有第二检测板,所述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配合测量两个灌浆套筒或两个预留插筋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平行设置并且位于尺身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结构相同均包括检测本体,所述检测本体远离尺身的一端设置测量头,所述测量头中部设置有v型测量口,所述v型测量口两侧的测量头上还设置有梯形斜边,所述v型测量口设置在检测本体的中心线上,所述v型测量口以及两个梯形斜边均沿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检测本体的中心线与尺身垂直设置;

所述第一检测板的测量头与第二检测板的测量头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检测板的中心线至第二检测板的中心线的间距为测量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本体表面还设置有多个对中颜色条,多个所述对中颜色条沿中心线均匀分布于检测本体表面两侧并两两对称设置,两个对称设置的对中颜色条颜色一致并且与相邻的对中颜色条颜色不一致,且相邻颜色对比度大。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斜边至v型测量口之间的测量头上设置有衔接边。

进一步的,两个梯形斜边的最大间距为50mm。

进一步的,所述游标为电子数显结构,所述游标的精度至少为0.01mm。

进一步的,所述游标上设置有与尺身固定的锁紧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本体表面开设有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装置结构精巧,是一种具有多功能测量器具,兼具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间距测量的两项功能;同时利用数显卡尺的测量系统,使尺寸测量精度达到0.01mm,读数方便快捷,效率高。

2、本装置设计了灌浆套筒和预留插筋位置测量的自动对中部,解决了套筒和钢筋中心不易定位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同时,快速对中使检测效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量灌浆套筒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测量预留插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多功能尺寸测量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尺身1以及设置在尺身上的游标2,尺身和游标配合形成卡尺的主体结构,通过游标的滑动,可以得到测量数据;在尺身一端设置有第一检测板3,游标上安装有第二检测板4,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配合测量两个灌浆套筒或两个预留插筋之间的距离,即游标滑动后测量得到的数据;游标可以为电子数显结构,游标的精度至少为0.01mm,保证数据测量的准确度。

上述的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平行设置并且位于尺身的同一侧,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结构相同均包括检测本体,检测本体远离尺身的一端设置测量头6,测量头中部设置有v型测量口7,v型测量口两侧的测量头上还设置有梯形斜边8,v型测量口设置在检测本体的中心线上,v型测量口以及两个梯形斜边均沿中心线对称设置,检测本体的中心线与尺身垂直设置;第一检测板的测量头与第二检测板的测量头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保证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在检测时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保证检测的水平度,达到精准测量的效果,避免倾斜等误差导致测量数据存在误差;

具体的,上述的检测本体上以v型测量口检测两个预留插筋1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2所示,使用时,先滑动游标,使得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分别位于两个预留插筋的一侧,然后拿着尺身靠近两个预留插筋,并通过两个v型测量口抵接预留插筋,最终预留插筋能够与对应的v型测量口的两个内侧边抵接,形成定位支撑效果,此时预留插筋的中心与中心线重合,通过游标直接读取尺寸数据,即可得到两个预留插筋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检测本体上以梯形斜边检测两个灌浆套筒13之间的距离,参照图3所示,使用时,先滑动游标,使得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分别位于两个灌浆套筒的端口处,然后拿着尺身将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塞入两个灌浆套筒内,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因各自两侧的梯形斜边导向朝向灌浆套筒中心移动,从而使得灌浆套筒的中心与中心线重合,通过游标直接读取尺寸数据,即可得到两个灌浆套筒之间的距离。

由于手动操作,因此存在旋转偏位的可能,通过在检测本体表面设置有多个对中颜色条9,多个对中颜色条沿中心线均匀分布于检测本体表面两侧并两两对称设置,两个对称设置的对中颜色条颜色一致并且与相邻的对中颜色条颜色不一致。在检测本体塞入灌浆套筒并与灌浆套筒端部抵接时,通过两个对称的对中颜色条与灌浆套筒的端部进行位置比对,当出现偏位时,操作尺身对检测本体进行位置微调,使得两个对中颜色条与灌浆套筒端部的两个边缘重合,从而确定检测本体塞入后的位置精度,可以更为精准的测量间距。其中两个对称的对中颜色条间距可以为灌浆套筒端部的直径,以提高微调操作效果。

上述的灌浆套筒中心和预留插筋的中心均能够与中心线重合,因此第一检测板的中心线至第二检测板的中心线的间距为测量距离。

由于梯形斜边的设计,存在尖角设计特征,尖角会对人身造成误伤,并且发生碰撞时也易损伤,因此在梯形斜边至v型测量口之间的测量头上设置衔接边10,形成钝角或者倒圆或者直边结构,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两个梯形斜边的最大间距为50mm,足以满足常规灌浆套筒的使用,当然尺寸还可以扩大,以满足尺寸直径更大的灌浆套筒使用。

为了提高操作便捷度,在游标上设置有与尺身固定的锁紧螺钉,通过游标移动并位置确定后,采用锁紧螺钉固定游标位置,方便取下观察数据。并且在检测本体表面开设有减重孔11,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增加美观度。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