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4489发布日期:2022-12-28 04:5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黑体辐射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


背景技术:

2.黑体辐射源作为测定红外测温仪的仪器,在辐射测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黑体辐射源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50℃到室温或者从室温到500℃之间进行调节,当需要使用的辐射范围在室温以下的温度到500℃之间时,必须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黑体辐射源,使用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在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的配合作用下,实现了在-15℃~500℃之间的辐射温度范围进行调节,使用非常方便。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对称设置有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所述高温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低温腔体的外侧设置有电子制冷片,所述电子制冷片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内均设置有波纹状靶面。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腔体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一保温层,所述加热元件位于第一保温层和高温腔体之间;
7.所述低温腔体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位于电子制冷片和散热组件之间。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风扇和铝合金散热片,所述铝合金散热片环绕设置在第二保温层外侧,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置在第二保温层的后侧,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口。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低温腔体远离第一散热风扇的一端设置有环氧树脂管,所述环氧树脂管的一端伸出外壳外并与隔热密封盖螺纹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腔体远离温度传感器的一端设置有陶瓷隔热环,所述加热元件置于陶瓷隔热环和第一保温层之间;
12.所述环氧树脂管的外侧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与第二保温层的一侧抵接,所述隔热板固定在外壳的内壁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均为铝合金腔体。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位于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下方。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高温腔温控仪表和低温腔温控仪表,所述高温腔温控仪表和低温腔温控仪表对称固定在外壳的前壁上,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外壳内,所述高温腔温控仪表和低温腔温控仪表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开关。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远离高温腔温控仪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在外壳的后壁上。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在外壳内对称设置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通过加热元件对高温腔体进行加热,通过电子制冷片对低温腔体进行降温,在高温腔体和低温腔体的配合作用下,实现了在-15℃~500℃之间的辐射温度范围进行调节,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19.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透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视图一;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视图二;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4.图中:1、外壳;2、高温腔体;21、加热元件;22、第一保温层;23、陶瓷隔热环;3、低温腔体;31、电子制冷片;32、散热组件;321、第一散热风扇;322、铝合金散热片;323、环氧树脂管;324、隔热密封盖;33、第二保温层;34、隔热板;4、波纹状靶面;5、温度传感器;6、控制组件;61、控制器;62、高温腔温控仪表;63、低温腔温控仪表;64、第二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26.请参阅图1-3,一种双腔口黑体辐射源,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对称设置有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所述高温腔体2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元件21,所述低温腔体3的外侧设置有电子制冷片31,所述电子制冷片31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组件32,所述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内均设置有波纹状靶面4。
27.所述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
28.所述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均为铝合金腔体。
29.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控制组件6,所述控制组件6位于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下方。
30.本实施例中,高温腔体2的辐射范围在50℃~500℃之间,低温腔体3的辐射范围在-15℃~100℃之间。通过温度传感器5可以将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的温度信号发射给控制组件6,通过控制组件6对加热元件21、电子制冷片31和散热组件32进行控制,通过加热元件21对高温腔体2进行加热,通过电子制冷片31对低温腔体3进行降温,并通过散热组件32带走电子制冷片3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本实用新型可以在辐射温度范围-15℃~500℃之间进行调节,使黑体辐射源能够对更多种类的红外辐射温度计进行校准,使用非常方便。
31.在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内设置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可以将对应腔体的温度信号发射给控制组件6,当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对应的加热元件21或电子制冷片31停止工作,实现对温度的精准控制,使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保持恒温。
32.具体的,所述高温腔体2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一保温层22,所述加热元件21位于第一保温层22和高温腔体2之间;
33.所述低温腔体3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保温层33,所述第二保温层33位于电子制冷片31和散热组件32之间。
34.所述散热组件32包括第一散热风扇321和铝合金散热片322,所述铝合金散热片322环绕设置在第二保温层33外侧,所述第一散热风扇321设置在第二保温层33的后侧,所述外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口。
35.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保温层22将加热元件21的热量封存在第一保温层22内,有效阻止热量流失,使高温腔体2内波纹状靶面4的温度更加稳定。
36.通过设置第二保温层33,将对应的波纹状靶面4密封在第二保温层33内部,阻止低温腔体3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使低温腔体3内波纹状靶面4的温度更加稳定。
37.通过第一散热风扇321将空气从进风孔带入,空气在经过铝合金散热片322时带走热量,最后从出风口流出,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散热。
38.具体的,所述低温腔体3远离第一散热风扇321的一端设置有环氧树脂管323,所述环氧树脂管323的一端伸出外壳1外并与隔热密封盖324螺纹连接。
39.本实施例中,隔热密封盖324为环氧树脂材质,通过设置环氧树脂管323和隔热密封盖324,将对应的波纹状靶面4与外界的空气进行隔离。使用时先将低温腔体3的温度设置为100℃,等低温腔体3升温到100℃后恒温10分钟左右,自行将环氧树脂管323内空气中的水分排出,然后将隔热密封盖324螺纹旋合在环氧树脂管323上拧紧,有效阻止了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与波纹状靶面4接触,避免形成冷凝水,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40.具体的,所述高温腔体2远离温度传感器5的一端设置有陶瓷隔热环23,所述加热元件21置于陶瓷隔热环23和第一保温层22之间;
41.所述环氧树脂管323的外侧设置有隔热板34,所述隔热板34与第二保温层33的一侧抵接,所述隔热板34固定在外壳1的内壁上。
4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陶瓷隔热环23,有助于将加热元件21的温度更好封存在第一保温层22和陶瓷隔热环23内。
43.通过设置隔热板34,可以更好的避免低温腔体3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44.具体的,所述控制组件6包括控制器61、高温腔温控仪表62和低温腔温控仪表63,所述高温腔温控仪表62和低温腔温控仪表63对称固定在外壳1的前壁上,所述控制器61设置在外壳1内,所述高温腔温控仪表62和低温腔温控仪表6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开关。
45.所述控制器61远离高温腔温控仪表6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风扇64,所述第二散热风扇64固定在外壳1的后壁上。
46.本实施例中,两个开关,一个对高温腔温控仪表62进行控制,另一个对低温腔温控仪表63进行控制。通过高温腔温控仪表62可以设置高温腔体2的辐射温度,通过低温腔温控仪表63可以设置低温腔体3的辐射温度,高温腔温控仪表62和低温腔温控仪表63均与控制
器61电性连接,并通过温度传感器5的配合作用,使高温腔体2和低温腔体3的辐射温度保持恒温。
4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48.当需要辐射的温度在100℃~500℃之间时,打开对应的开关,并在高温腔温控仪表62设置该温度,此时加热元件21对高温腔体2进行加热,直到高温腔体2内波纹状靶面4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对应的温度传感器5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61,控制器61再将指令传递给加热元件21,加热元件21停止加热,在高温腔温控仪表62工作过程中,第一保温层22进行保温;
49.当需要辐射的温度在-15℃~50℃之间时,打开对应的开关,并在低温腔温控仪表63设置该温度,电子制冷片31开始工作,当低温腔体3内波纹状靶面4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电子制冷片31停止工作,在电子制冷片31工作过程中,散热组件32对电子制冷片31进行散热;
50.当需要辐射的温度在50℃~100℃之间时,可以选择使用高温腔体2或者低温腔体3进行辐射。
5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