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4041发布日期:2023-03-01 01:5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测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


背景技术:

2.真空玻璃是一种新型玻璃深加工产品,是基于保温瓶原理研发而成。真空玻璃的结构与中空玻璃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真空玻璃空腔内的气体非常稀薄,几乎接近真空。
3.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闭起来,将其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孔,真空玻璃的两片一般至少有一片是低辐射玻璃,这样就将通过真空玻璃的传导、对流和辐射方式散失的热降到最低,其工作原理与玻璃保温瓶的保温隔热原理相同;
4.真空玻璃在生产结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检测,在检测时分为全面检测和抽样检测,全面检测即对某一批量产品进行一一检测,抽样检测为抽取某一批量产品的部分产品进行检测,从而得出检测合格率,若检测合格率处于规定阈值,则可证明该批产品合格;
5.在进行抽样检测时,往往是工人使用测量器具一一对需要测量的真空玻璃进行测厚,若测厚数据符合要求,测量结果即为合格,若测厚数据不符合要求,测量结果即为不合格,不合格还可分为过厚、过薄;
6.然而在实际测量时,工人往往需要对每一块真空玻璃进行测量读数,读数后再判断出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还需要判断出是过厚或过薄,对测量器具读数观察后在对读数进行判断,判断区分出过厚、过薄、合格三种测量结果,在实际使用时,频繁的读数观察以及频繁的读数观察后的判断较为耗费精力,不便于对测量结果进行观察判断。
7.因此,需要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实现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问题的目的。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包括尺杆,所述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板,所述尺杆的外部滑动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夹板,所述尺杆的外部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尺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部的连接块一、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一侧的连接块二、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一侧的连接块三、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侧部的导电片一、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二侧部的导电片二、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三侧部的导电片三、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一侧的夹块;所述滑动块的内部通过弹簧弹性滑动设置有导电顶针,所述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上设置有指示灯一、指示灯二、指示灯三。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11.所述滑动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凸起,所述尺杆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
12.所述蓄电池分别与指示灯一、指示灯二、指示灯三电性连接,所述指示灯一与导电片一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指示灯二与导电片二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指示灯三与导电片三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与导电顶针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13.所述导电片二的顶部高度和导电片三的顶部高度小于导电片一的顶部高度。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15.在实际使用时,根据真空玻璃的厚度要求将测量组件固定在尺杆的合适位置,然后将固定夹板贴合在真空玻璃的一侧,然后移动活动夹板使其贴合在真空玻璃的另一侧,活动夹板贴合在真空玻璃的另一侧后,滑动块上的导电顶针与测量组件接触,若观察到绿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合格,若观察到黄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过薄,若观察到红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过厚,即可通过灯光颜色来观察判断出测量结果,相对于通过频繁的读数来观察判断出测量结果,通过灯光进行判断较为便捷,便于对测量结果进行观察判断。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量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块处的剖视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块一处的剖视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22.图中:1、尺杆;2、固定夹板;3、滑动块;4、活动夹板;5、刻度线;6、第一滑槽;7、测量组件;71、连接块一;72、连接块二;73、连接块三;74、导电片一;75、导电片二;76、导电片三;77、夹块;8、弹簧;9、导电顶针;10、蓄电池;11、限位凸起;12、第二滑槽;13、指示灯一;14、指示灯二;15、指示灯三。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于观察测量结果的真空玻璃测厚装置,包括尺杆1,尺杆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板2,尺杆1的外部滑动设置有滑动块3,滑动块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夹板4,尺杆1的外部设置有刻度线5,尺杆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6,第一滑槽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测量组件7;
25.测量组件7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6内部的连接块一71、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71一侧的连接块二72、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71一侧的连接块三73、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71侧部的导电片一74、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二72侧部的导电片二75、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三73侧部的导电片三7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块一71一侧的夹块77;
26.拧紧螺栓从而使得夹块77和连接块一71固定在第一滑槽6的内部,从而对测量组件7进行固定;
27.滑动块3的内部通过弹簧8弹性滑动设置有导电顶针9,夹块7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
蓄电池10,蓄电池10上设置有指示灯一13、指示灯二14、指示灯三15;
28.导电片一74的宽度与测量结果的公差相关,导电片一74的位置与测量结果(真空玻璃厚度要求)相关,例如所测量真空玻璃的要求为30mm,其公差要求为
±
3mm,则导电片一74的宽度为6mm,导电片一74的一侧与27mm的刻度对齐,导电片一74的另一侧与33mm的刻度对齐;
29.若导电顶针9的位置位于27mm-33mm时,则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一74相接触,即使得指示灯一13通电后亮起,指示灯一13为绿灯,即绿灯亮起后,测量结果为合格;
30.若导电顶针9的位置位于27mm以下时,则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二75相接触,即使得指示灯二14通电后亮起,指示灯二14为黄灯,即黄灯亮起后,测量结果为过薄;
31.若导电顶针9的位置位于33mm以上时,则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三76相接触,即使得指示灯三15通电后亮起,指示灯三15为红灯,即红灯亮起后,测量结果为过厚;
32.在实际使用时,根据真空玻璃的厚度要求将测量组件7固定在尺杆1的合适位置,然后将固定夹板2贴合在真空玻璃的一侧,然后移动活动夹板4使其贴合在真空玻璃的另一侧,活动夹板4贴合在真空玻璃的另一侧后,滑动块3上的导电顶针9与测量组件7接触,若观察到绿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合格,若观察到黄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过薄,若观察到红色灯光,测量结果则为过厚,即可通过灯光颜色来观察判断出测量结果,相对于通过频繁的读数来观察判断出测量结果,通过灯光进行判断较为便捷,便于对测量结果进行观察判断。
3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滑动块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凸起11,尺杆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12,限位凸起11滑动于第二滑槽12的内部,从而对滑动块3在尺杆1上的滑动进行限位,避免滑动块3在尺杆1上发生转动,从而确保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一74、导电片二75、导电片三76的位置对齐。
3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蓄电池10分别与指示灯一13、指示灯二14、指示灯三15电性连接,指示灯一13与导电片一74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指示灯二14与导电片二75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指示灯三15与导电片三76通过导线电性连接,蓄电池10与导电顶针9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35.如图6所示,当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一74接触后,指示灯一13通电亮起,当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二75接触后,指示灯二14通电亮起,当导电顶针9与导电片三76接触后,指示灯三15通电亮起。
3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说明:导电片二75的顶部高度和导电片三76的顶部高度小于导电片一74的顶部高度,使得导电片一74、导电片二75、导电片三76相分离,避免其三者发生接触后连通。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
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40.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