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板材折边损失测量方法

文档序号:9429190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板材折边损失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钣金件加工中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涉及金属板材在经过折边后边缘材料向内收缩产生损失的一种测量方法,特别是涉及汽车覆盖件折边后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折边损失概念,在金属钣金件中,其内外板链接方式为折边,在折边过程中其外板轮廓会发生变动,该变动的值即为折边损失(FV),即其体现的是外板零件折边前后长度的变化量。
[0003]特别从汽车覆盖件领域的车身层面看,折边损失体现的是外板单件轮廓与总成轮廓的差异性,它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准确的折边损失能够保证外板单件合格的情况下,总成的轮廓也是合格的;反之,若折边工艺中的折边损失值存在误差,即便单件是合格的,其总成轮廓尺寸也难免出现偏差。折边损失问题的难点在于覆盖件的复杂性,材料、厚度、造型、工艺等多种变量都会对折边损失量产生影响。
[0004]现有技术的折边损失测量方法如图2、图3所示,测量某个位置的折边损失分三个步骤:
[0005]—、在零件的周圈,在距离轮廓约5mm的位置,打若干直径为5mm的小圆孔,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圆孔边缘距离零件轮廓的距离,用卡尺测量后得到数值a ;
[0006]二、折边后得到总成件,再次用卡尺测量对应位置的距离,得到数值b ;
[0007]三、按公式FV = a-b计算得到该点的折边损失量。
[0008]打孔法对于折边前为锐角和直角来说,虽然是一种直观快速的测量方法。但是,不同人测量的数值会存在不可避免地人为误差。
[0009]而且对于折边前为钝角的情况,打孔法无法准确测量折边损失。如图4所示,该位置折边前为钝角,测量折边前孔边缘距离零件轮廓的距离时,需得到一个空间点作为基准,根据折边损失测量的定义,空间点可以以钝角两侧边线延长线的交点作为测量点,但该点是空间中的点,如果现场用卡尺测量时,人为难于准确判断a点的位置,因而测量后得到的FV值存在较大偏差。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人为因素,减小手工测试误差大,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测量,提高操作便利性和精确度的金属板材折边损失的测量方法。
[0011]本发明的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2]方案一:一种金属板材折边损失测量方法,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周边的折边处由内向边缘相继由平板段、圆弧段和折边段组成,所述内板形状与外板相匹配,且周边部分或全部存在与外板折边咬合的内平边,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第一步:在外板上至少开设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圆孔;
[0014]第二步:将对应数量且大于圆孔直径的半球形适配器,半球平面朝上放置于所述圆孔中;
[0015]第三步:以半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为参照点扫描外板并输入计算机;
[0016]第四步:在折边处做同时垂直于平板段和折边段的截面,相交后形成第一截面线,相继由第一平板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一折边线组成;当折边角小于等于直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圆弧线最外端垂直于延长线的切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当折边角为钝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一折边线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
[0017]第五步:将外板与内板进行折边咬合,得到总成件;
[0018]第六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扫描总成件并输入计算机;
[0019]第七步:在外板的相同位置,在总成的折边处做垂直截面,相继形成第二截面线,由第二平板线、第二圆弧线和第二折边线组成,其第二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圆弧线最外端的切线相交后形成第二测量终点;
[0020]第八步:以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将外板折板前和折板后总成对应的第一截面线与第二截面线拟合,以第一平板线和第二平板线相重合的某点为测量起点,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一测量终点的距离为a,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二测量终点的距离为b,计算a和b的差值,得到折边的损失值FV。
[0021]方案二:一种金属板材折边损失测量方法,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周边的折边处由内向边缘相继由平板段、圆弧段和折边段组成,所述内板形状与外板相匹配,且周边部分或全部存在与外板折边咬合的内平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第一步:在外板上至少开设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圆孔;
[0023]第二步:将对应数量且大于圆孔直径的半球形适配器,以半球平面朝上放置于所述圆孔中;
[0024]第三步:以半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为参照点扫描外板并输入计算机;
[0025]第四步:将外板与内板进行折边咬合,得到总成件;
[0026]第五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扫描总成件并输入计算机;
[0027]第六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在计算机中将外板和折边咬合后的总成件重叠拟合;
[0028]第七步:在需要测量的折边处,对外板件做同时垂直于平板段和折边段的截面,相交后形成第一截面线,相继由第一平板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一折边线组成;当折边角小于等于直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圆弧线最外端垂直于延长线的切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当折边角为钝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一折边线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占.V,
[0029]所述截面在总成的折边处形成第二截面线,相继由第二平板线、第二圆弧线和第二折边线组成,其第二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圆弧线最外端的切线相交后形成第二测量终占.V,
[0030]第八步:以第一平板线和第二平板线相重合的某点为测量起点,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一测量终点的距离为a,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二测量终点的距离为b,计算a和b的差值,得到折边的损失值FV。
[0031]进一步,所述外板呈近似矩形板面,在外板整体的平板段板面上开设近似矩形布置的四个圆孔。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对于一般外板呈近似矩形板面的可以开设四个圆孔,且呈近似矩形布置。
[0032]进一步,所述半球形适配器的半球直径为15—20mm。如此尺寸的半球既适宜操作,又足够提供扫描的基准。
[0033]进一步,所述外板在第一步之前进行表面去油清洁处理。为了更准确、精确测量,在操作前进行表面去油处理。
[0034]采用本技术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0035]技术方案一:
[0036]第一步,在外板上至少开设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圆孔,取得一个平面基准。
[0037]第二步,将对应数量且大于圆孔直径的半球形适配器,半球平面朝上放置于所述圆孔中,使得每个圆孔中均放置一个半球的适配器,使得半球不致掉落圆孔中,也可以在圆孔中略微转动,但无论如何转动,其半球的球心位置不会变,确保整块外板有一个准确参照点组成的基准。
[0038]第三步,然后以半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为参照点对外板进行扫描,将相应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后形成一个模型。
[0039]第四步,在折边处做同时垂直于平板段和折边段的垂直截面,相交后形成第一截面线,相继由第一平板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一折边线组成;当折边角小于等于直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圆弧线最外端垂直于延长线的切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当折边角为钝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一折边线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由以上方法取得第一测量终点。
[0040]第五步,将外板与内板进行折边咬合,得到总成件,可以作折板前后对比测试。
[0041]第六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扫描总成件并输入计算机,与折板前相同。
[0042]第七步:在外板的相同位置,在总成的折边处做垂直截面,相继形成第二截面线,由第二平板线、第二圆弧线和第二折边线组成,其第二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圆弧线最外端的切线相交后形成第二测量终点,亦与板前相同操作,只是第二测量终点均是在折边以后获取的,因此不存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区别。
[0043]第八步:以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将外板折板前和折板后总成对应的第一截面线与第二截面线拟合,以第一平板线和第二平板线相重合的某点为测量起点,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一测量终点的距离为a,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二测量终点的距离为b,计算a和b的差值,得到折边的损失值FV。将第一截面线与第二截面线进行拟合,必定存在第一平板线和第二平板线相重合处,可以是一段重合线段,在靠近折边轮廓的地方开始逐渐不重合,任取重合线段上的一个点,即是重合的一个点作为测量起点,分别经测量测得测量起点到第一测量终点的距离A和测量起点到第二测量终点的距离b,计算a和b的差值得到折边的损失值FV。
[0044]技术方案二:
[0045]第一步:在外板上至少开设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圆孔,取得一个平面基准。
[0046]第二步:将对应数量且大于圆孔直径的半球形适配器,以半球平面朝上放置于所述圆孔中,使得每个圆孔中均放置一个半球的适配器,使得半球不致掉落圆孔中,也可以在圆孔中略微转动,但无论如何转动,其半球的球心位置不会变,确保整块外板有一个准确参照点组成的基准。
[0047]第三步:以半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为参照点扫描外板并输入计算机;
[0048]第四步:将外板与内板进行折边咬合,得到总成件;
[0049]第五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扫描总成件并输入计算机,与第三步操作方法相仿。
[0050]第六步:将球形适配器的球心作为参照点,在计算机中将外板和折边咬合后的总成件重叠拟合;
[0051]第七步:在需要测量的折边处,对外板件做同时垂直于平板段和折边段的截面,相交后形成第一截面线,相继由第一平板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一折边线组成;当折边角小于等于直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圆弧线最外端垂直于延长线的切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点;当折边角为钝角,其第一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一折边线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第一测量终占.V,
[0052]所述截面在总成的折边处形成第二截面线,相继由第二平板线、第二圆弧线和第二折边线组成,其第二平板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圆弧线最外端的切线相交后形成第二测量终占.V,
[0053]在重合的外板件和总成件,在欲测量折板圆弧处的同一位置作垂直截面,所述截面同时垂直于折板前外板的平板段和折边段,在外板件和总成件上分别获得第一截面线和第二截面线。
[0054]第八步:以第一平板线和第二平板线相重合的某点为测量起点,测量其测量起点到第一测量终点的距离为a,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