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

文档序号:9431249阅读:10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石油天然气勘探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以得到地下介质的正确成像,而准确的速度模型往往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
[0003]现有技术中,建立速度模型的方法通常如下:
[0004]获取工区时间域解释的层位和均方根速度;根据所述层位和均方根速度计算工区各反射层间的层速度,得到初始速度模型;通过时深转换,将初始速度模型的时间域层位从上至下逐层转换成深度域层位,得到速度-深度模型;对速度-深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共成像点(CIP)道集;根据所述共成像点道集,采用层析成像修改所述速度-深度模型中的层速度和层深度,以对所述速度-深度模型进行更新和修正;将更新和修正后的速度-深度模型作为最终的速度模型。
[0005]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6]在求取速度-深度模型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拾取工区内主要的波阻抗界面,并求取每个波阻抗界面处的层速度。对于各个波阻抗界面,从该波阻抗界面开始向上常速充填该层速度,直至到达相邻的另一波阻抗界面为止。因此,通过上述现有技术得到的速度模型在垂向上通常呈现台阶状变化,这与地层速度一般为连续变化的地质规律并不相符,从而影响成像深度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以使建立的速度模型更符合地质规律,提高成像深度的准确性。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0009]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包括:
[0010]获取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从所述均方根速度谱中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所述第一区域为从工区内选取的区域;
[0011]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获取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
[0012]获取工区的水速度,基于所述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
[0013]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为水和地层的分界面;
[0014]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
[0015]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
[0016]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然后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并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然后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基于地层的梯度计算速度模型的层速度,从而使得建立的速度模型在垂向上连续变化,更符合地下地质规律,保证了成像深度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001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拟合速度曲线示意图;
[002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界面和第二界面示意图;
[0021]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三速度模型在嵌入第一界面前的第一地层示意图;
[002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三速度模型在嵌入第一界面后的第一地层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示意图;
[0024]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示意图;
[0025]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五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示意图;
[0026]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速度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8]下面介绍本申请速度模型建立方法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包括如下的步骤:
[0029]SlOl:获取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从所述均方根速度谱中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所述第一区域为从工区内选取的区域。
[0030]所述工区一般为进行地震勘探的位置,具体可以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
[0031]具体地,可以对工区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叠加速度。根据叠加速度计算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然后从工区内选取第一区域,并从均方根速度谱中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其中,可以选取工区内能够代表该工区地质构造特点的典型区域。
[00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地层的层速度不翻转以及道集基本拉平的情况下,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
[0033]S102: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获取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
[0034]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可以有多个。可以对多个均方根速度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速度曲线。例如,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或多项式法进行曲线拟合。然后根据拟合速度曲线的拐点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从而得到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其中,地层的初始深度一般为地层的顶界面或底界面相对于海平面的深度。
[00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取第一区域水和地层的分界面。以该分界面为基准,对拟合速度曲线进行交汇分析,然后根据拟合速度曲线在该分界面以下的拐点,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从而得到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
[0036]图2为拟合速度曲线示意图。其中,纵轴表示深度,横轴表示速度,WB为水和地层的分界面。由图2可知,地层的深度越深,地层的速度越大。在图2中,可以根据拟合速度曲线在水和地层分界面以下的拐点将工区的地层分为5层,分别为Layer-1、Layer-2,Layer-3、Layer-4和Layer-5,每个地层顶界面的初始深度分别为0m、500m、900m、2000m和4000m,每个地层的梯度K 一般为拟合速度曲线在该地层的斜率,分别为1.05、1.25,0.39、0.69 和 0.19。
[0037]S103:获取工区的水速度,基于所述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
[00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工区为海洋、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时,水的速度通常为常数。可以获取该常数,并基于该常数建立第一速度模型。例如,对于海洋,水的速度一般为 1500m/so
[0039]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采集工区的水速度,并根据采集的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
[0040]S104: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为水和地层的分界面。
[0041]具体地,可以采用Kirchhoff (克希荷夫)积分法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偏移后的叠加剖面。
[0042]—般地,水的速度与地层的速度不相同,并且水的速度通常为常数。在水和地层的交界处,速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叠加剖面上速度的变化情况获取水和地层的分界面,将获取的分界面记为第一界面。
[0043]S105: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
[0044]—般地,在偏移后的叠加剖面上,工区横向上各个位置的第一界面深度相差是较大的。例如,当工区为海洋时,第一界面一般为海底。深海的海底地形十分复杂,其深度差可以达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这样,根据起伏剧烈的海底(即第一界面)建立的速度模型在横向上一般存在剧烈变化,与工区地层的实际构造情况不太相符。因此,可以基于第一界面,在偏移后的叠加剖面上拾取较为平缓的第二界面。
[004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最小深度值,并将该最小深度值作为第一深度值。将预设值与第一深度值相加,得到第二深度值。获取工区第一界面深度在第一深度值与第二深度值之间的位置,根据获取的位置生成第二界面。其中,预设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待生成的第二界面的平缓度灵活设定。当对第二界面的平缓度要求较高时,可以将预设值设置的小些。当对第二界面的平缓度要求较低时,可以将预设值设置的大些。
[004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取第一界面的最小深度值,并将该最小深度值作为第一深度值,以及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最大深度值,将该最大深度值作为第三深度值。根据第一深度值和第三深度值确定叠加值,将叠加值与第一深度值相加,得到第四深度值。获取工区第一界面深度在第一深度值与第四深度值之间的位置,根据获取的位置生成第二界面。其中,叠加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待生成的第二界面的平缓度灵活确定。当对第二界面的平缓度要求较高时,可以将叠加值确定的小些。当对第二界面的平缓度要求较低时,可以将叠加值确定的大些。
[0047]图3为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后得到的叠加剖面。在该叠加剖面上,根据叠加剖面上速度的变化情况确定第一界面,并根据第一界面获取了第二界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