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_2

文档序号:9431249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8]S106: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
[0049]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一般为本申请实施例最终求取的速度模型。
[0050]具体地,可以根据工区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地层划分,并根据公式Vz= V0+KXZ由上至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内每个地层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其中,%为第一速度模型内当前地层的层速度,K为当前地层的梯度,Z为当前地层内与层速度相对应的深度,V。为当前地层上方并且与当前地层相邻的地层的底界面的层速度,当当前地层上方没有相邻地层时,V。为工区的水速度。所述当前地层一般为正在计算的地层。
[0051]进一步地,在由上至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内每个地层的层速度的过程中,在计算得到当前地层的层速度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对当前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然后计算当前地层下方并且与当前地层相邻的地层的层速度,并对该相邻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其中,当当前地层及其上方地层的所有CRP道集均拉平以后,说明当前地层及其上地层的速度已经为最优,从而完成当前地层的优化。所述当前地层一般为正在处理的地层。
[00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依据如下的方式得到第二速度模型:
[0053](I)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深度和第二界面的深度,以及第一地层底界面的初始深度,所述第一地层一般为与水相邻的地层,例如第一地层可以是海洋中与海水相邻的地层。
[0054](2)在第一速度模型内,将第二界面深度和第一地层底界面初始深度之间的部分作为第一地层,并根据公式Vz= VfKXZ计算第一速度模型内第一地层的层速度,然后根据第一界面的深度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内,得到第三速度模型,其中,Vz为第一速度模型内第一地层的层速度,V。为工区的水速度,K为工区第一地层的梯度,Z为第一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内与层速度相对应的初始深度。图4为嵌入第一界面前第三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示意图。图5为嵌入第一界面后第三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示意图。
[0055](3)对第三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对第三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得到第四速度模型。进一步地,可以利用第三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共成像点道集。对所述共成像点道集做剩余速度分析,拾取每个共成像点道集对应的各个偏移距的误差。每个偏移距可以对应一条射线路径,因此可以将各个偏移距的误差转换成每条射线的旅行时误差,获取旅行时误差最小条件下第一地层的深度改变量和速度改变量。最后利用所述深度改变量和速度改变量对第一地层的层速度和初始深度进行更新,得到第四速度模型。图6为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示意图。
[0056](4)获取工区第二地层底界面的初始深度,所述第二地层为在第一地层下方并与第一地层相邻的地层。
[0057](5)在第四速度模型内,将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底界面深度和工区的第二地层底界面深度之间的部分作为第二地层,并根据公式Vz= VfKXZ计算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二地层的层速度,其中,Vz为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二地层的层速度,V。为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底界面的层速度,K为工区第二地层的梯度,Z为在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二地层内与层速度相对应的深度。
[0058](6)利用第四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对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二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得到第五速度模型。图7为第四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示意图。图8为第五速度模型的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示意图。
[0059](7)利用与步骤(4)、步骤(5)和步骤(6)相类似的方法向下依次计算速度模型的第三地层的层速度至第N地层的层速度,从而得到最终的速度模型,即第二速度模型。其中,N为步骤S102中的地层层数。图9为最终得到的速度模型示意图。
[0060]本申请实施例的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然后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并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然后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基于地层的梯度计算速度模型的层速度,从而使得建立的速度模型在垂向上连续变化,更符合地下地质规律,保证了成像深度的准确性。
[0061]进一步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建立的速度模型,以第一界面作为地层的起点,能够确保水和地层交界处速度的准确性,以第二界面作为地层梯度的起点,能够避免由于水和地层交界处的剧烈起伏造成速度模型在横向上的剧烈变化,从而使得建立的速度模型比较符合地质规律。
[0062]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主权项】
1.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从所述均方根速度谱中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所述第一区域为从工区内选取的区域; 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获取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 获取工区的水速度,基于所述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 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为水和地层的分界面; 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 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具体包括: 根据工区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地层划分,并根据公式Vz= VfKXZ由上至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内每个地层的层速度,其中,Vz为第一速度模型内当前地层的层速度,K为当前地层的梯度,Z为当前地层内与层速度相对应的深度,V。为当前地层上方并且与当前地层相邻的地层的底界面的层速度,当当前地层上方没有相邻的地层时,V。为工区的水速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至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内每个地层的层速度的过程中,在计算得到当前地层的层速度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对当前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然后计算当前地层下方并且与当前地层相邻的地层的层速度,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对该相邻地层的层速度和底界面进行更新。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具体包括: 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最小深度值,将该最小深度值作为第一深度值; 将预设值与第一深度值相加,得到第二深度值; 获取工区第一界面深度在第一深度值与第二深度值之间的位置,根据获取的位置生成第二界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具体包括: 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最小深度值,将该最小深度值作为第一深度值; 获取工区第一界面的最大深度值,将该最大深度值作为第三深度值; 根据第一深度值和第三深度值确定叠加值; 将叠加值与第一深度值相加,得到第四深度值; 获取工区第一界面深度在第一深度值与第四深度值之间的位置,根据获取的位置生成第二界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具体包括: 采用Kirchhoff积分法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偏移后的叠加剖面; 根据偏移后的叠加剖面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具体包括: 对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速度曲线; 根据拟合速度曲线的拐点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地层的梯度为拟合速度曲线在该地层的斜率。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具体包括: 对工区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叠加速度; 根据叠加速度计算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具体包括: 获取第一区域的水和地层的分界面; 以该分界面为基准,对拟合速度曲线进行交汇分析,根据拟合速度曲线在该分界面以下的拐点,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
【专利摘要】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速度模型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工区的均方根速度谱,从均方根速度谱中拾取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根据第一区域的均方根速度,对工区的地层进行划分,获取工区的地层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获取工区的水速度,基于水速度建立第一速度模型;对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获取工区的第一界面;根据第一界面获取工区的第二界面;以第二界面为起点,基于工区的水速度、地层的层数以及每个地层的初始深度和梯度向下依次计算第一速度模型的层速度,并将第一界面嵌入第一速度模型,得到第二速度模型。本申请实施例建立的速度模型更符合地质规律,能够提高成像深度的准确性。
【IPC分类】G01V1/28
【公开号】CN105182409
【申请号】CN201510546479
【发明人】杨阳, 张红军, 沈阳, 李振勇, 张丹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