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降雨模拟集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0155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型所述移动式降雨模拟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式降雨模拟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不合有径流小区);
[003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坡位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003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径流小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4A至图4D,图4A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8为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C为正立面结构示意图;图40为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004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流桶结构示意图;
[0041]图6为底厢的剖视图。
[004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43]1、前壁,2、后板,210、手推柄,3、底厢,31、上层板,32、下层板,320、U形集流槽,4、万向轮,5、雨水回收管,6、径流小区,61、V形槽,62、矩形槽,7、导流管,8、集流桶,81、排水孔,9、坡位支架,91、竖直部,910、卡槽,92、支架横梁,1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45]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移动式降雨模拟集流装置,包括底部具有万向轮4的承载车、多组坡位支架9、多个径流小区6、集流桶8、导流管7。
[0046]所述承载车包括前壁1、两侧板10、后板2以及用于收集雨水的底厢3 ;所述前壁1、两侧板、后板2、底厢3连接形成顶部开口的厢式结构,所述前壁I为栏杆、所述两侧板10及后板2均为板状结构;所述底厢3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板31和下层板32,所述底厢3的上层板31为多孔板,所述底厢3的下层板32在靠近前壁I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部设有雨水出口,所述雨水出口连接有雨水回收管5。
[0047]所述多组坡位支架9位于底厢3的上层板31上且靠近所述后板并与上层板31固定连接。
[0048]所述径流小区6的后端位于坡位支架9上,所述径流小区6的前端与前壁I抵接,用于通过径流小区6内产生的径流的导流管7 —端与径流小区6的前端连通,另一端从前壁I的上方伸出,从前壁I的上方伸出的导流管7的另一端的下方设有集流桶8。
[0049]所述径流小区6包括V形槽61和矩形槽62,所述矩形槽62的前面板的高度低于矩形槽62的侧面板的高度,所述V形槽61位于矩形槽62的前端并且V形槽61的尖端朝外;导流管7的一端位于V形槽61的V形侧壁的中部并与V形槽61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从前壁I的上方伸出;所述V形槽61与矩形槽62连通,所述V形槽61的底面的下端与矩形槽62的前面板固定连接,所述V形槽61的底面和矩形槽62的前面板与前壁I抵接。
[0050]所述每组坡位支架9包括两个竖直部91和一个用于放置径流小区6的支架横梁92ο
[0051]所述两个竖直部91位于靠近后板2处,两个竖直部91所在的直线与后板2平行,其底部均与底厢3的上层板31固定连接;每个竖直部91靠近后板2的一侧沿着竖直方向均设有多个卡槽910 ;所述支架横梁92的两端分别卡在两个竖直部91的卡槽910内;所述支架横梁92位于两个竖直部91之间的距离与径流小区6的矩形槽62的宽度一致,所述支架横梁9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前壁I的高度;所述矩形槽62的底面位于支架横梁92上。
[0052]所述后板2的顶部设有手推柄210。
[0053]所述集流桶8为柱状结构,在集流桶8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孔81。
[0054]所述底厢的下层板32在靠近前壁I的一侧设有横截面为U形的U形集流槽320,所述U形集流槽320的中部设有雨水出口,所述雨水出口连接有雨水回收管5。
[0055]所述万向轮4为具有全刹掣的万向轮4,所述万向轮4为四个,分别位于底厢3的下层板32的四个角的位置处。
[0056]所述径流小区6的矩形槽62的底面与底厢3的上层板31所形成的角度为5_25度。
[0057]所述坡位支架9设有三组,所述径流小区6设有三个。
[0058]所述前壁1、两侧板、后板2、底厢3、径流小区6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0059]下面以其中一个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
[006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式降雨模拟集流装置包括底部具有四个万向轮4的承载车、三组坡位支架9、三个径流小区6、集流桶8和导流管7。
[0061]所述承载车包括前壁1、两侧板10、后板2以及用于收集雨水的底厢3,上述部件均采用不锈钢板制作,所述前壁I的底部、两侧板10的底部、后板2的底部均与底厢3无缝焊接;所述前壁1、两侧板、后板2、底厢3连接而成顶部开口的厢式结构。
[0062]所述后板2为1200_X 1200mm的长方形板状结构,后板2的顶部焊接有用于推或拉的手推柄210,手推柄210的直径为50mm。
[0063]所述侧板10为宽1200mm、高1200mm、厚1.5mm的板状结构。
[0064]所述前壁I的宽为1200mm、高为50mm,所述前壁I为栏杆。
[0065]所述底厢3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板31和下层板32,下层板32高于地面400mm,下层板32的底部在四个角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万向轮4。所述上层板31的长为1200mm、宽为1200mm、厚为1.5_,板面均勾开孔25个,孔径为25_,直接降在底厢上层板31的降雨从孔渗入到下层板32。
[0066]如图6所示,所述底厢3的下层板32在靠近前壁I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横截面为U形的U形集流槽320,直径100mm,其中心部分开孔,开孔处接直径为50mm的雨水回收管5,可直接将上层渗下的降雨回收至水箱内再次利用,以节约资源与成本,同时减少试验区的水流到处流的现象。
[0067]所述多组坡位支架9位于底厢3的上层板31上且靠近所述后板的一端并与上层板31固定连接。
[0068]如图3所示,每组坡位支架7均包括两个宽度50mm的角钢(即竖直部91)和一个支架横梁92。
[0069]角钢焊接在距离后板2的200mm的位置处,角钢的高为500mm,在角钢靠后板的位置处同时分别在距离上层板的高度为87.1mm、173.5mm、258.7mm、342.0mm和422.6mm处设置卡槽,槽深25_、槽高7_。
[0070]支架横梁92为活动角钢板,横梁宽50mm、厚5mm,当支架横梁92架设在不同高度时,可与底厢的上层板分别构成5°、10°、15°、20°、25°的坡度,且支架横梁92的左右两侧的角钢起到卡槽作用,可防止径流小区6左右滑动。
[0071]所述径流小区6的后端位于坡位支架9上,所述径流小区6的前端与前壁I抵接,所述径流小区6的前端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导流管7的一端连接,导流管7的另一端从前壁I的上方伸出,从前壁I的上方伸出的导流管7的另一端的下方设有集流桶8。
[0072]四个万向轮4安装在底厢的下层板32的底部的四角的位置,所述万向轮4采用金属制作并具有全刹掣结构,可锁定转向又可固定万向轮,不仅结实耐用而且保证承载车可以任意转向。与手推柄210配合使用,可以更加方便快捷。
[0073]如图4所示的径流小区6包括不锈钢V形槽61和不锈钢矩形槽62,不锈钢V形槽61的尖端处设有圆形导流管7。
[0074]矩形槽62由厚度为1.5mm的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包括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前面板、后面板以及矩形底面板,其顶部开口,矩形槽62的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均为长1000mm、高400mm的方形;矩形槽62的前面板为宽303mm、高300mm的方形;矩形槽62的后面板为宽303mm、高400mm的方形;所述矩形槽62的前面板的底部和后面板的底部齐平。
[0075]V形槽61包括左长边、右长边、前部短边和底面;所述左长边、前部短边、右长边围成一边开口的等腰梯形的边框结构,等腰梯形的边框结构的底部与V形槽61的底面焊接成一体,形成了 V形集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