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940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壳体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腕表、手机、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壳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腕表的腕表壳体中,具备如专利文献1所述结构的壳体已众所周知,其具备用于收纳钟表模块的本体壳体和用于将钟表玻璃固定在该本体壳体上部的外装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96375号公报

这种腕表壳体被构成为,外装壳体配置在本体壳体的外周部,在该外装壳体的上部朝向内周侧突出设置有按压部,在该突出的按压部从上侧按压钟表玻璃边缘部的状态下,外装壳体由螺钉部件固定在本体壳体的外周部上。



技术实现要素:

但这种腕表壳体存在以下问题,当外装壳体从外部受到冲击时,由于该冲击会直接传递至本体壳体和钟表玻璃,会导致钟表玻璃破裂或本体壳体内的钟表模块破损,从而难以确保耐冲击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优良耐冲击性能的壳体和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本体壳体;和上部壳体,其固定在该本体壳体的上部,所述上部壳体具备:内侧壳体,其以位于所述本体壳体的上部内周侧的状态固定在所述本体壳体的上部;外侧壳体,其以位于所述本体壳体的上部外周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本体壳体的上部;和缓冲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内侧壳体与所述外侧壳体之间,以非接触状态配置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

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外部壳体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因为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之间的缓冲部件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缓冲该冲击,从而能够提供具有优良耐冲击性能的壳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腕表中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腕表的A-A向视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进一步放大表示图2所示腕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2所示腕表壳体的铆接部,(a)为表示在使铆接部铆接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b)为表示在使铆接部铆接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通过局部剖切表示图3所示缓冲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通过局部剖切表示图5所示缓冲部件的变型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腕表中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腕表具备腕表壳体1。在该腕表壳体1的上部开口部上隔着玻璃垫片2a安装有钟表玻璃2。在该腕表壳体1的下部隔着盖垫片3a安装有后盖3。

如图1所示,在该腕表壳体1的十二点一侧和六点一侧设置有安装有表带(未图示)的带安装部BT。而且,在该腕表壳体1的三点一侧设置有转柄等开关装置SW1,并分别在该腕表壳体1的二点一侧、四点一侧和八点一侧设置有按键开关SW2。

如图2所示,该腕表壳体1还被构成为在其内部配置有钟表模块4。尽管未图示,但该钟表模块4具备由指针的秒针指示时刻的机芯、用于电光显示时刻和日期等信息的显示部以及电驱动这些部件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必需的各种部件。

但是,如图1和图2所示,该腕表壳体1具备用于收纳钟表模块4的本体壳体5和固定在该本体壳体5的上部并用于隔着玻璃垫片2a安装钟表玻璃2的上部壳体6。本体壳体5由不锈钢、钛等金属形成。

如图2所示,上部壳体6具备以位于本体壳体5的上部内周侧的状态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内侧壳体7、以位于本体壳体5的上部外周侧的状态配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外侧壳体8和设置在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之间并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内侧壳体7和外侧壳体8的缓冲部件9。而且,缓冲部件9也作为防水部件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内侧壳体7整体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该内侧壳体7的内径被形成为小于本体壳体5的内径,外径则被形成为大于本体壳体5的内径且小于本体壳体5的外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优选内侧壳体7由钛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与本体壳体5同样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而且不必一定为与本体壳体5相同的材料。

利用蒸镀等表面处理,该内侧壳体7的表面被着色成规定颜色,例如黑色。并且,如图2所示,在该内侧壳体7的内周侧上。设置有分离部10和玻璃安装部11。分离部10被倾斜设置成从内侧壳体7的内周部的上部侧朝向下部侧内径逐渐变小。

如图2所示,玻璃安装部11具备立起设置在分离部10上部中的外周缘上的外周壁11a,并被构成为在钟表玻璃2外周侧的下表面配置在内侧壳体7上表面的状态下,钟表玻璃2的外周面隔着玻璃垫片2a压靠在外周壁11a的内周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外侧壳体8整体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即,该外侧壳体8的内径被形成为等于或者稍微大于内侧壳体7的外径,外径则被形成为大于本体壳体5的外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优选外侧壳体8由钛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与内侧壳体7同样地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优选利用蒸镀等表面处理使外侧壳体8着色成与内侧壳体7不同的颜色,例如蓝色,但也可以着色成与内侧壳体7相同的颜色。并且,该外侧壳体8不必一定由金属等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陶瓷、石英玻璃、贵金属(金、银、铂)、人工宝石(人工蓝宝石、人工红宝石)等材料形成。

如图2所示,上部壳体6被构成为利用固定部12固定在本体壳体5的内侧上部。该固定部12具备用于将内侧壳体7配置支撑在本体壳体5内侧上部的支撑部13和设置在该支撑部13上并由铆接加工固定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铆接部14。

如图2所示,支撑部13具备垂直向下设置在内侧壳体7下表面中的大致中间部的内周壁13a,并被构成为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部下表面抵接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表面的状态下,以内周壁13a的外周面与本体壳体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通过这种方式,支撑部13被构成为将内侧壳体7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侧上部并将内侧壳体7支撑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

如图2和图4所示,铆接部14为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的内周壁13a中下端部的多个部位的爪部。该铆接部14被构成为,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的状态下,当利用铆接加工铆接后,侵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内,并将内侧壳体7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

即,如图4的(a)所示,该铆接部14被构成为,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的状态下,在铆接加工前时,以位于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的外部的状态,与本体壳体5的凹部5a对应配置。

并且,如图4的(b)所示,该铆接部14被构成为,在与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对应配置的状态下,当利用铆接加工铆接后,侵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内,以便将内侧壳体7牢固地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

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上部壳体6具备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并从上方按压缓冲部件9的按压部15和设置在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并由按压部15按压的缓冲部件9从上方推压且按压向本体壳体5的上部的承接部16。

如图2和图3所示,按压部15为设置在与内侧壳体7的分离部10的上部对应的外周部的台阶部。即,在与内侧壳体7的分离部10上部对应的外周部的大致中间部设置有用于配置缓冲部件9的内侧切口凹部15a。因此,按压部15在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上端部被形成为台阶部。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按压部15被构成为,当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时,从上方按压配置在内侧切口凹部15a中的缓冲部件9并按压至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从而将外侧壳体8按压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所示,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为设置在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下部的台阶突起部,在位于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下侧的状态下,朝向外侧壳体8的内周部的内周侧突出设置。即,该承接部16被构成为位于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缓冲部件9下侧,并配置有缓冲部件9的下表面。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承接部16被构成为,当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时,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按压配置在承接部16上表面的缓冲部件9,从而使得该被按压的缓冲部件9向本体壳体5的上部按压。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在外侧壳体8的下端部中,配置在设置于本体壳体5上端部中的槽部17内用于按压防水部件18的支撑突起部19突出设置在外侧壳体8的下侧。本体壳体5的槽部17为设置在本体壳体5上端面中的中间部且呈圆环状的凹槽。在位于该槽部17外周侧的本体壳体5的上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用于遮蔽支撑突起部19外周的遮挡部5b。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突起部19以突出于外侧壳体8下端面中的承接部16下侧的状态形成为圆环状。该支撑突起部19被形成为,其径向长度略微小于本体壳体5的槽部17的径向长度。并且,该支撑突起部19被形成为,其下端面与内侧壳体7的下表面相同高度,且突出于下侧的长度略微大于设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遮挡部5b的高度。

如图2和图3所示,防水部件18被构成为由具有橡胶等弹力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环状,并嵌入本体壳体5的槽部17内。即,该防水部件18被形成为与圆环状的槽部17内的形状大致相同形状且大致相同大小。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突起部19被构成为,当外侧壳体8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时,支撑突起部19的下端部与本体壳体5的槽部17内的防水部件18对应,支撑突起部19的外周部以非接触状态与位于本体壳体5的槽部17外周上的遮挡部5b的内周面对应,并在该状态下将外侧壳体8支撑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

因此,如图2所示,外侧壳体8被构成为,当由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按压的缓冲部件9按压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时,支撑突起部19的下端部压靠在防水部件18上,使得外侧壳体8不与内侧壳体7以及本体壳体5接触,从而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配置。

如图5所示,缓冲部件9的断面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圆环状。即,该缓冲部件9被形成为,其内径与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外径相同大小,外径与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的内径相同大小。该缓冲部件9由聚酰胺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缓冲部件9在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外周面与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之间的状态下,当其在上下方向被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时会弹性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缓冲部件9的内周面上部与外周面下部分别设置有倒角部9a。设置在该缓冲部件9的内周面上部的倒角部9a被构成为易于将缓冲部件9安装到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并且,设置在该缓冲部件9的外周面下部的倒角部9a被构成为易于将缓冲部件9安装到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上自按压部15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下端部至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外侧壳体8在径向侵入的侵入凹部20。在该内侧壳体7的侵入凹部20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当缓冲部件9被压缩时,用于缓冲部件9侵入的泄压部21。

如图2和图3所示,该泄压部21为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表面同与之对应的内侧壳体7的侵入凹部20下表面之间的间隙,结构为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下端部设置有泄压倾斜部21a。该泄压倾斜部21a被构成为,当缓冲部件9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被压缩而变形时,易于使变形的缓冲部件9侵入泄压部21。

通过这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缓冲部件9被构成为,在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外周面与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之间的状态下,当被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而被压缩变形时,缓冲部件9的下部侵入承接部16的上表面与侵入凹部20的下表面之间的侵入部21。因此该缓冲部件9被构成为实现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并且,如图2所示,在外侧壳体8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装饰部件23的安装部22。该安装部22为设置在外侧壳体8上部的圆环状的切口槽部,并位于缓冲部件9的上侧,以除去外侧壳体8的外周部以外朝向内周侧和上侧开口的状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该安装部22被构成为,在其内部从上方安装装饰部件23。

如图2所示,装饰部件23为用于装饰上部壳体6的部件,被形成为与安装部22大致相同大小的圆环状,并被构成为利用粘结剂(未图示)粘接固定在外侧壳体8的安装部22内。与外侧壳体8同样,该装饰部件23也可以由不锈钢、钛、陶瓷、石英玻璃、贵金属(金、银、铂)、人工宝石(人工蓝宝石、人工红宝石)等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贝、木、石等天然物或者合成树脂等具有装饰性的材料形成。

下面,对该腕表壳体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组装该腕表壳体1时,首先,将外侧壳体8配置在上部壳体6的内侧壳体7的外周后组装上部壳体6,然后将该上部壳体6安装到本体壳体5的上部。

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将缓冲部件9安装到位于内侧壳体7外周部中的按压部15下侧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此时,由于在缓冲部件9的内周面上部设置有倒角部9a,利用该倒角部9a能够容易地将缓冲部件9安装到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并且此时,利用粘结剂将装饰部件23粘接安装到外侧壳体8的安装部22中。

在该状态下,外侧壳体8从内侧壳体7的外周下侧嵌入内侧壳体7的外周,从而将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组合。此时,将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配置到安装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中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缓冲部件9外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设置在缓冲部件9的外周面下部的倒角部9a能够容易地将外侧壳体8安装到安装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的缓冲部件9上。

通过这种方式,缓冲部件9不仅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外周面与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之间,而且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的下表面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之间。在该状态下,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侵入位于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下侧的侵入凹部20,并在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与同其对应的侵入凹部20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泄压部21。

并且,在该状态下,以相同高度配置位于内侧壳体7下部的支撑部13的外周侧的上表面和自外侧壳体8的下端部突出的支撑突起部19的下端面。而且,在该状态下,安装在外侧壳体8的安装部22中的装饰部件23的内周面对应于内侧壳体7的玻璃安装部11中的外周壁11a的外周面,并且,内侧壳体7的玻璃安装部11中的外周壁11a的上部与装饰部件23的上部以大致相同高度配置。

通过这种方式,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被组合构成上部壳体6。接着,将该上部壳体6安装到本体壳体5的上部。此时,预先将防水部件18配置到设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槽部17内。在该状态下,不仅使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与本体壳体5的内侧上部对应,而且使位于外侧壳体8的下端部的支撑突起部19与本体壳体5的槽部17内的防水部件18对应。

接着,将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从上部嵌入本体壳体5的内侧上部,并使支撑部13的下表面与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表面抵接,不仅使支撑部13的内周壁13a的外周面与本体壳体5的内周面对应,而且使铆接部14与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表面上的凹部5a对应。通过这种方式,内侧壳体7支撑在本体壳体5的内侧上部。

此时,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的下表面按压缓冲部件9,该缓冲部件9则按压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从而,外侧壳体8按压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在该外侧壳体8的支撑突起部19按压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槽部17内的防水部件18的状态下,外侧壳体8的外周侧下表面配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遮挡部5b的上方。

因此,外侧壳体8以与内侧壳体7和本体壳体5非接触状态且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配置。在该状态下,当将上部壳体6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部时,利用铆接使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下端部的铆接部14侵入本体壳体5的凹部5a中。通过这种方式,内侧壳体7牢固地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从而使得外侧壳体8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固定。

在该状态下,缓冲部件9以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外周面与位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侧的内周面之间的状态,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压缩变形。因此,利用该缓冲部件9能够实现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此时,缓冲部件9的下部侵入承接部16的上表面与侵入凹部20的下表面之间的泄压部2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泄压部21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下端部设置有泄压倾斜部21a,当该泄压倾斜部21a使缓冲部件9压缩变形时,能够容易地将该变形的缓冲部件9导向泄压部21。通过这种方式组装腕表壳体1。

通过这种方式组装的腕表壳体1隔着玻璃垫片2a将钟表玻璃2安装到上部壳体6的内侧壳体7中的玻璃安装部11上。而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在本体壳体5的内部配置有钟表模块4,并在该本体壳体5的下部隔着盖垫片3a安装有后盖3。通过这种方式组装腕表。

在通过这种方式组装的腕表中,当腕表壳体1的外侧壳体8从外部受到冲击时,由于该冲击能够被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之间的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缓冲,从而能够得到较高耐冲击性能的壳体。即,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利用缓冲部件9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当外侧壳体8从外部受到冲击并由缓冲部件9缓冲冲击时,外侧壳体8能够响应冲击而发生位移。

通过这种方式,在该腕表中,即使外侧壳体8从横向(径向)受到冲击,由于该冲击能够被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缓冲,从而使得外侧壳体8从外部受到的冲击不会传递到内侧壳体7。因此,安装在内侧壳体7上的钟表玻璃2受到冲击也不会裂开,能够良好地保护钟表玻璃2,而且由于外侧壳体8的冲击不会传递至本体壳体5,因而本体壳体5内的钟表模块4不会因冲击而破损。

而且,在该腕表中,外侧壳体8按压在设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防水部件18上,使外侧壳体8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配置。因此,即使外侧壳体8自上下方向(厚度方向)受到冲击,由于该冲击不会传递至本体壳体5,因而配置在本体壳体5内的钟表模块4不会因冲击破损。

如上所述,按照该腕表壳体1,因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上部壳体6具备以位于本体壳体5上部内周侧的状态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内侧壳体7、以位于本体壳体5的上部外周侧的状态配置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外侧壳体8和设置在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之间并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的缓冲部件9,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优良耐冲击性能的壳体。

即,在该腕表壳体1中,当外侧壳体8从外部受到冲击时,该冲击能够被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之间的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缓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缓冲部件9能够使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因此当缓冲部件9缓冲外侧壳体8从外部受到的冲击时,外侧壳体8能够响应冲击而发生位移。因此,缓冲部件9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缓冲冲击,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优良耐冲击性能的壳体。

而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固定部12将内侧壳体7固定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因而缓冲部件9能够可靠地将外侧壳体8安装到内侧壳体7上。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外侧壳体8良好地安装到本体壳体5上,而且能够可靠地将安装内侧壳体7上的钟表玻璃2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

即,由于固定部12具备用于将内侧壳体7配置支撑在本体壳体5内侧上部的支撑部13和设置在该支撑部13上且由铆接加工固定在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中的铆接部14,不仅支撑部13能够可靠地将内侧壳体7支撑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而且铆接部14能够牢固地将内侧壳体7固定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部13的结构如下:其具备垂直向下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下表面中大致中间部的内周壁13a,且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部的下表面与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内周壁13a的外周面与本体壳体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因而在支撑部13将内侧壳体7配置在本体壳体5内侧上部的状态下,能够将内侧壳体7可靠地支撑在本体壳体5的上部。

并且,铆接部14为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的内周壁13a中的下端部多个部位的爪部,并且由于结构如下:在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的状态下,利用铆接加工侵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上的凹部5a内,因而能够将内侧壳体7可靠且牢固地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

并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因上部壳体6具备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上且从上方按压缓冲部件9的按压部15和设置在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上且由被按压部15按压的缓冲部件9从上方按压而按压向本体壳体5上部的承接部16,不仅能够将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而且能够可靠地使按压部15和承接部16夹持缓冲部件9而良好地压缩。

即,按压部15在设置于内侧壳体7的外周部中的大致中间部并配置有缓冲部件9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上端部,被形成为台阶部,因此当内侧壳体7的支撑部13配置在本体壳体5的内周侧上部时,能够从上方按压配置在内侧切口凹部15a中的缓冲部件9,而将其可靠地按压在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上。

在位于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下侧的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朝向其内周侧突出设置有承接部16,并配置有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中的缓冲部件9的下表面,从而能够可靠地利用承接部16挡住被按压部15按压的缓冲部件9。

因此,在该腕表壳体1中,由于能够可靠地利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夹持缓冲部件9,不仅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使缓冲部件9压缩变形,而且能够可靠地朝向本体壳体5的上部按压外侧壳体8。通过这种方式,在该腕表壳体1中,能够利用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实现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之间的防水。

而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外侧壳体8的下部按压设置在本体壳体5与外侧壳体8之间的防水部件18,能够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良好地配置外侧壳体8。即,当由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夹持缓冲部件9而朝向本体壳体5的上部按压外侧壳体8时,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将外侧壳体8的下部按压在防水部件18上,从而能够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非接触状态可靠且良好地配置外侧壳体8。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侧壳体8的下部朝向下侧突出设置有支持突起部19,该支持突起部19按压配置在本体壳体5上表面的槽部17内的防水部件18,能够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非接触状态可靠且良好地配置外侧壳体8,从而能够相对于本体壳体5以悬空状态良好地配置外侧壳体8。

因此,在该腕表壳体1中,当外侧壳体8从上下方向(厚度方向)受到冲击时,由于该冲击能够被防水部件18可靠且良好地缓冲,因而冲击不会传递至本体壳体5,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护钟表模块4而不会因配置在本体壳体5内的钟表模块4受到冲击而破损。

并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由于上部壳体6具备设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且用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侵入的侵入凹部20和设置在该侵入凹部20与承接部16之间且用于缓冲部件9侵入的泄压部21,当缓冲部件9夹持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并压缩变形时,能够使缓冲部件9的下部侵入泄压部21而泄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使缓冲部件9压缩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缓冲部件9被形成为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且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的截面大致为长方形的圆环状,不仅能够简单且良好地将缓冲部件9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而且能够利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可靠地夹持缓冲部件9,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的下表面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可靠且良好地压缩缓冲部件9。

因此,当该缓冲部件9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的下表面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之间被压缩时,由于能够使缓冲部件9的下部可靠且良好地侵入泄压部21中,因而能够使缓冲部件9可靠且良好地压缩变形,从而能够通过该压缩变形的缓冲部件9可靠地实现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在这种情况下,泄压部21为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的上表面与同其对置的内侧壳体7的侵入凹部2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由于在内侧壳体7的内侧切口凹部15a的下端部设置有泄压倾斜部21a,当缓冲部件9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被压缩而变形时,泄压倾斜部21a能够容易地将缓冲部件9导向至泄压部21中,从而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使缓冲部件9压缩变形。

并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由于在外侧壳体8的上部设置有装饰部件23,该装饰部件23能够装饰腕表壳体1,从而能够提高腕表壳体1的设计性能。即,装饰部件23以利用粘结剂(未图示)粘接在设置在外侧壳体8上部的安装部22内的状态粘接,能够使装饰部件23露出到外侧壳体8的上侧,从而使得该露出的装饰部件23能够提高上部壳体6的装饰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装饰部件23可以由不锈钢、钛、陶瓷、石英玻璃、贵金属(金、银、铂)、人工宝石(人工蓝宝石、人工红宝石)等材料形成,但若由贝、木、石等天然物或者合成树脂等具有装饰性能的材料形成,则由于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上部壳体6的装饰性能,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设计性能。

而且,在该腕表壳体1中,由于利用蒸镀等表面处理使内侧壳体7和外侧壳体8着色成不同颜色,因而色彩变得丰富,从而能够提高设计性能。即,内侧壳体7与外侧壳体8既可以钛等相同金属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例如外侧壳体8由陶瓷等材料形成,能够利用蒸镀等表面处理着色成不同颜色,因而色彩变化变得丰富,从而能够获得具有优良设计性能的壳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缓冲部件9的截面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圆环状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如图6所示的变型例的方式。即,该变型例的缓冲部件30利用聚酰胺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截面大致为L字形的圆环状。

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件30具备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缓冲部件30a和配置在设置于设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上的侵入凹部20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的泄压部21中的第二缓冲部30b,这些部件形成为圆环状的结构。

并且,如图6所示,该缓冲部件30的结构为在第一缓冲部件30a的内周侧上部与第一缓冲部件30a的外周侧下部分别形成有倒角部30c。因此,该缓冲部件30被构成为,利用设置在第一缓冲部件30a的内周侧上部的倒角部30c容易安装到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上,利用设置在第一缓冲部件30a的外周侧下部的倒角部30c容易安装到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上。

在这种缓冲部件30中,第一缓冲部30a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外周面与外侧壳体8的内周面之间,第二缓冲部30b配置在内侧壳体7的侵入凹部20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的泄压部21中,并在该状态下,在内侧壳体7的按压部15与外侧壳体8的承接部16之间被压缩,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使该缓冲部件30压缩变形。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对缓冲部件9、30由聚酰胺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硅树脂、聚氨酯树脂、人造橡胶等弹性材料。并且优选缓冲部件9、30为硬度高于防水部件18的材料。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蒸镀等表面处理着色内侧壳体7和外侧壳体8的各表面的情形进行了叙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当内侧壳体7和外侧壳体8由金属形成时,也可以用金、银、铜等金属镀的表面处理着色。在这种情况下,内侧壳体7和外侧壳体8的各表面不必着色成不同颜色,也可以着色成相同颜色。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如下情况:将内侧壳体7固定在本体壳体5上部的固定部12的结构为具有铆接部14,该铆接部14利用铆接加工使内侧壳体7配置支撑在本体壳体5内侧上部的支撑部13固定在本体壳体5内周面而形成,但本实用新型的铆接部14并非必须,也可以构成为例如由螺钉部件等紧固部件固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描述了应用于腕表的情形,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一定为腕表,也可以应用于旅行用表等各种钟表。并且,本实用新型并不一定为钟表,也可以应用于手机、便携式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于此,而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