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箱的温湿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572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端子箱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用于采集端子箱温度和湿度的温湿度采集电路、用于预设相异温度定值和湿度定值的定值设定电路、单片机、用于驱动加热板进行加热的晶闸管控制电路和用于使所述单片机对所述晶闸管控制电路发出信号的同步电路;

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温湿度采集电路、所述定值设定电路、所述晶闸管控制电路、所述同步电路及所述单片机连接,用于为所述温湿度采集电路、所述定值设定电路、所述晶闸管控制电路、所述同步电路及所述单片机供电;所述温湿度采集电路、所述定值设定电路、所述同步电路和所述晶闸管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控制器还包括显示电路,所述显示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和所述单片机连接,用于显示端子箱的温度和湿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电路包块一个四位七段数码管。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闸管控制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加热板的加热板接口P1、用于启动所述加热板的驱动电路D、电容C1、电阻R6、双向导通晶闸管Q1、火线接入端L和零线接入端N;驱动电路D的信号接收端与所述单片机连接,驱动电路D的电源输入端与数字电源VCC连接,驱动电路D的接地端与参考地GND连接,驱动电路D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双向导通晶闸管Q1的G极,双向导通晶闸管Q1的T1极与加热板接口P1的第一端连接,驱动电路D的第二输出端与零线接入端N连接;双向导通晶闸管Q1的T2极与零线接入端N连接;加热板接口P1的第一端还通过串联的电阻R6与电容C1与零线接入端N连接;加热板接口P1的第二端与火线接入端L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驱动电路D包括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5、光耦U4和电阻R7,光耦U4的发射极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光耦U4的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5与参考地GND连接,光耦U4的接收极的一端通过电阻R7与双向导通晶闸管Q1的G极连接,光耦U4的接收极的另一端与零线接入端N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4与所述单片机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数字电源VCC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电路包括光耦U1、光耦U2、电阻R1、电阻R2和反相器U3,模拟电源AVCC通过电阻R1分别与光耦U1的发射极的正极和光耦U2的发射极的负极连接;光耦U1的发射极的负极和光耦U2的发射极的正极分别与模拟地AGND连接;光耦U1的接收极的集电极和光耦U2的接收极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2与数字电源VCC连接,光耦U1的接收极的发射极和光耦U2的接收极的发射极分别与参考地GND连接,光耦U1的接收极的集电极与反相器U3的第1引脚连接,光耦U2的接收极的发射极与反相器U3的数字地引脚连接,反相器U3的电源引脚与数字电源VCC连接,反相器U3的第2引脚与单片机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反相器U3包括六路反相器。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值设定电路包括至少两组相互连接的拨码开关S和电阻R3,至少一组用于预设湿度的定值,至少另一组用于预设温度的定值;每一拨码开关S的一端与所述单片机连接,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值设定电路包括八组相互连接的拨码开关S和电阻R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包括主控制芯片STC12C5A60S2。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