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温度自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6291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气温度自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温控器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或是通过温度保护器将温度传到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发出开关命令,从而控制设备的运行以达到理想的温度及节能效果,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种类的温控器应用在家电、电机、制冷或制热等众多产品中。现有技术中,温度控制器的种类繁多,功能各有优劣,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气温度自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电池、第一电容至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位器至第四电位器、时基集成芯片、二极管、继电器、发光二极管和热敏电阻组成,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位器的第一端和热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第三电位器的滑动端、第三电位器的第一端、第四电位器的滑动端、第四电位器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一引脚、继电器的第一端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位器的第二端与第四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器的滑动端与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二引脚和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位器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四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位器的滑动端同时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五引脚与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四和第八引脚连接,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四引脚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继电器的第二端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气温度自动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四个电位器调节热敏电阻的触发灵敏度,其调节设定温度精准,同时配合时基集成芯片进行触发,控制灵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电池E、第一电容C1至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位器RP1至第四电位器RP4、时基集成芯片IC、二极管D、继电器K、发光二极管LED和热敏电阻RT组成,所述电池E的正极同时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位器RP2的第一端和热敏电阻RT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同时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电位器RP3的滑动端、第三电位器RP3的第一端、第四电位器RP4的滑动端、第四电位器RP4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继电器K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位器RP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位器RP1的第二端与第四电位器RP4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器RP1的滑动端与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位器RP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四电位器RP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位器RP2的滑动端同时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六引脚连接,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五引脚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热敏电阻RT的第二端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四和第八引脚连接,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四引脚与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同时与继电器K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的负极连接。

12V电池E的直流电压,为时基集成芯片IC提供工作电压。当该电路测试到环境温度较低时,热敏电阻器RT的电阻值变大,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第六引脚电压降低,第三引脚输出高电平,发光二极管LED点亮,继电器K得电吸合,继电器的控制开关串联在电加热器的工作电源中,得电动作接通电加热器工作,使环境温度升高;同样,当环境温度升高的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RT的电阻值变小,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第六引脚电压升高,第三引脚输出低电平,发光二极管LED熄灭,继电器K释放,电加热器(图中未示出)的工作电源切断,使环境温度逐渐下降。调节第一电位器RP1和第三电位器RP3设定温度上限,调节第二电位器RP2和第四电位器RP4设定温度下线,调节热敏电阻RT的感应灵敏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