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8096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凹印刷制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礼品、模具制作、石刻、广告招牌、装饰行业等技术领域,大量采用了机械雕刻的方式来取代手工雕刻,不仅解决了手工雕刻存在的雕刻师傅学习时间长、雕刻品雕刻不够精细、雕刻时太伤眼睛影响视力、易受体力、精神与外在环境影响等问题,雕刻出的产品精度高、加工速度快,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电子雕刻系统控制方面,对主轴电机、走车电机、靠头电机以及各电机的反馈信号(即编码器信号)均采用模拟电路检测,不同厂家的电机及编码器型号规格不同,模拟电路很难使系统做到通用性和很好的兼容性,并且模拟电路易受现场电磁场的干扰,不能很好的保证雕刻工艺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采用差分电路原理设计,差分电路隶属于数字电路,通过差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电机及编码器的共模干扰。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与电子雕刻机控制系统CPU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通信,包括有:

主轴编码器信号输入模块,包括有第一隔离电路、第一差分电路和与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一驱动电路;

主轴电机控制信号输出模块,包括有第二驱动电路、第二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二隔离电路;

靠头控制信号输出模块,包括有第三驱动电路、第三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三隔离电路。

进一步,所述运动控制板卡还包括有:

走车编码器信号输入模块,包括有第四隔离电路、第四差分电路和与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四驱动电路;

走车电机控制信号输出模块,包括有第五驱动电路、第五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五隔离电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至第五驱动电路用于将CPU的数字电平信号转换成差分电路信号。

进一步,所述第一至第五差分电路采用数字差分电路,用于输出电机的控制信号,同时接收编码器的编码信号;

进一步,所述第一至第五隔离电路采用高速光电隔离电路,用于将外部模拟电路与内部的数字电路隔离。

进一步,所述运动控制板卡输入输出的接口采用96芯插拔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主要功能是对电子雕刻机的主轴电机、走车电机、靠头电机的控制,同时接收主轴编码器信号、走车编码器信号的位置信号,实现电机的闭环精确控制。运动控制板卡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思路,运动控制卡电路方面采用差分电路原理设计,差分电路隶属于数字电路,通过差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电机及编码器的共模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子雕刻机的运动控制板卡的电路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参看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控制板卡电路结构框图。本实用新型的运动控制板卡,与电子雕刻机控制系统CPU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通信,包括有:

主轴编码器信号输入模块11,包括有第一隔离电路、第一差分电路和与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一驱动电路;

主轴电机控制信号输出模块21,包括有第二驱动电路、第二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二隔离电路;

靠头控制信号输出模块31,包括有第三驱动电路、第三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三隔离电路。

上述运动控制卡通过对主轴电机和靠头电机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版辊周向的雕刻。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运动控制板卡还包括有:

走车编码器信号输入模块12,包括有第四隔离电路、第四差分电路和与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四驱动电路;

走车电机控制信号输出模块22,包括有第五驱动电路、第五差分电路和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双向通信的第五隔离电路。

上述运动控制板卡结合对主轴电机、走车电机和靠头电机,可实现对版辊周向和轴向上的雕刻,从而实现电机的闭环精确控制。

具体的,上述各驱动电路、差分电路和隔离电路结构及作用如下:

所述第一至第五驱动电路用于将CPU的数字电平信号转换成差分电路信号。

所述第一至第五差分电路采用数字差分电路,用于输出电机的控制信号,同时接收编码器的编码信号;

所述第一至第五隔离电路采用高速光电隔离电路,用于将外部模拟电路与内部的数字电路隔离。

进一步,所述运动控制板卡输入输出的接口采用96芯插拔端子。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