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及排水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9156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及排水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雾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还涉及一种排水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控制排风机排水雾设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需要人干涉除水雾,排风机处于长期工作状态,有无水雾都在排风,既浪费电能,又大大降低排风机使用寿命。

2、人为控制排风机间歇工作,很难做到及时根据水雾浓度数据排风,处于浴池、宾馆、食堂等水雾较重的环境中,人往往引起不舒适感,水雾结露于顶棚,悬于顶棚上的灯具及其它设备,长期的工作在潮湿和腐蚀环境,进一步降低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排风机使用寿命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该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可根据采集的水雾浓度数据,通过控制输出电路间接控制了排水雾设备,进而延长了排水雾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提出一种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包括:水雾检测电路、数据接收电路、输入电路、第一微处理器、输出电路;所述水雾检测电路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数据接收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数据接收电路、所述输入电路和所述输出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雾检测电路发送水雾浓度数据给数据接收电路,数据接收电路将该数据上传给微处理器。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可根据水雾浓度数据控制输出电路,进一步控制排水雾设备排水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述水雾检测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水雾传感器、第二微处

理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与所述数据接收电路通过第一芯片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接收电路通过第二芯片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芯片接口和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片接口和所述第二芯片接口均采用MAX485芯片。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雾传感器采集水雾浓度数据,第二微处理器处理分析该数据后经由水雾检测电路的第一芯片接口发出,并由第二芯片接口接收后通过数据接收电路上传给第一微处理器。水雾浓度数据信号通过以MAX485总线方式传输,具有抗共模干扰能力,并延长了传输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电路包括多个按键和触摸芯片。所述多个按键通过所述触摸芯片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接收来自输入电路的按键指令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方便用户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雾浓度数据阈值以及定时时间,还可以灵活选择是否需要手动控制排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电路包括显示电路、指示灯电路、报警电路和驱动输出电路;所述显示电路、所述指示灯电路、所述报警电路和所述驱动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电路包括多个数码管以及对应的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各数码管通过对应的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输出电路还与外部设备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显示电路、指示灯电路、报警电路和驱动输出电路通过第一微处理器的调控,方便用户了解排风机关闭时间,了解传感器故障情况,了解水雾浓度阈值以及了解排风机智能控制或者手动控制情况,有效的控制排水雾设备排水雾。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排水雾系统,包括排水雾设备,还包括如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所述排水雾设备通过所述输出电路与所述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排水雾系统里,通过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雾设备,能够更智能的控制排水雾设备,从而延长了排水雾设备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雾检测电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接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出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雾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包括:水雾检测电路102、数据接收电路103、输入电路104、第一微处理器101、输出电路105,其中:

所述水雾检测电路102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通过所述数据接收电路103连接。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分别与所述数据接收电路103、所述输入电路104和所述输出电路105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了使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系统电源106应当与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水雾检测电路102实时上传水雾浓度数据,第一微处理器101采集到数据后,通过运算处理,与水雾浓度数据预设工作阈值比较,控制输出电路实现开启或延时关闭排水雾设备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预设工作阈值可以通过输入电路104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三个档位,分别为低、中、高档,每个档位对应一个工作阈值。延时时间可以通过输入电路104调节参数认为设定时间,第一微处理器101内部含有数据存储器可以保证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水雾检测电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水雾检测电路102包括:依次连接的水雾传感器202、第二微处理器201,所述第二微处理器201与所述数据接收电路103通过第一芯片接口203连接。

本领域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上述水雾检测电路102中只提及水雾传感器202、第二微处理器201、第一芯片接口203,其中第一MAX485芯片可看作第一芯片接口203,是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水雾浓度信号的采集、传输、处理。当然水雾检测电路102如图2所示,还包括电阻R37~R42、电容C1。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微处理器201的P1.0端口接收由水雾传感器202采集的水雾浓度数据,并由第二微处理器201的P1.1、P3.2、P3.3端口输出高、低电平控制第一MAX485芯片203输出给数据接收电路10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数据接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所述数据接收电路103通过第二芯片接口301分别与所述第一芯片接口203和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所述第一芯片接口203采用MAX485芯片。

本领域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上述数据接收电路103中只提及第二MAX485芯片301,其中第二MAX485芯片可看作第二芯片接口301,是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水雾浓度数据的传输。当然数据接收电路103如图3所示,还包括电阻R43~R47。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MAX485芯片上的1端口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1.0端口连接,其上的2端口、3端口均通过电阻R43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1.1端口连接,其上的4端口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1.2端口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使得数据接收电路103受控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1.0~P1.2端口。

在该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电路103接收来自水雾检测电路102的水雾浓度数据,并通过第二MAX485芯片将水雾浓度数据上传给第一微处理器101。实际上,第一MAX485芯片203上A、B分别与第而MAX485芯片301上A、B相连,第一MAX485芯片203可作为处理数据输入芯片,第二MAX485芯片301可作为处理数据输出芯片。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输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输入电路104包括多个按键401以及触摸芯片402。

所述多个按键401通过所述触摸芯片402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

本领域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上述数据接收电路104中只提及多个按键401和触摸芯片402,是为了更清楚的描述输入电路的控制。当然数据输入电路104如图4所示,还包括电容C2~C5。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按键401可以是4个触摸键,4个触摸键通过触摸芯片分别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1.3、P1.4、P1.5、P1.6连接。输入电路触摸键K1上调设定时间,触摸键K2下调设定时间,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1.3、P1.4通过接收指令后进行设定时间调整,该设定时间为上述本实用新型排水雾智能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提及的延时时间。触摸键K3用于设定排风预设工作阈值档位,若当前水雾浓度数据达到各档位(低、中、高三挡)对应预设工作阈值,输出电路控制排风扇开始工作,触摸键K4用于手动控制排风扇,当按下触摸键K4时,排风机开始工作,再次按下触摸键K4时,排风机停止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输出电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输出电路105包括显示电路501、指示灯电路502、报警电路503和驱动输出电路504。其中,所述显示电路501、所述指示灯电路502、所述报警电路503和所述驱动输出电路504分别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该显示电路501包括多个数码管以及对应的多个驱动电路,如图5a所示,该显示电路有两个数码管以及相应的两个驱动电路,其中,第一数码管505通过第一驱动电路506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所述第二数码管507通过第二驱动电路508与所述第一微处理器101连接。

本领域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上述显示电路501中只提及第一数码管505、第二数码管507、第一驱动电路506和第二驱动电路508,是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显示电路的控制情况。当然显示电路501如图5a所示,还包括电阻R1~R30、三极管Q1、Q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506中的第一驱动芯片509上的1~7端口通多电阻R16~R17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2.0~P2.6端口相连,第一驱动电路中的三极管Q1的QB1端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3.1端口相连,第一驱动电路506中的第一驱动芯片509上的10~16端口通过电阻R1~R7与第一数码管505上的1~7端口相连。第二驱动电路508中的第二驱动芯片510上的1~7端口通过电阻R24~R30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2.0~P2.6端口相连,第二驱动电路中的三极管Q2的QB2端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3.2端口相连,第二驱动电路508中的第二驱动芯片510上的10~16端口通多电阻R8~R14与第二数码管507上的1~7端口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码管505、第二数码管507的段码分别受控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2.0~P2.6端口,第一数码管505的位选分别受控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3.1端口,第二数码管507的位选分别受控于第一微处理器101的P3.2端口。显示时间为上述排水雾智能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及的延时时间,该时间显示情况如下:

当水雾检测电路102上传数据后,第一微处理器101通过与预设工作阈值进行比较分析,此预设工作阈值有三个档位,其档位可根据上述输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触摸键K3进行调整,若达到触发关闭排风机的工作阈值后,第一数码管505、第二数码管507的显示屏开始倒计时。

在本实用新型输出电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为输出电路105中指示灯电路502、报警电路503、驱动输出电路50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驱动输出电路504还与排水雾设备连接。

本领域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上图5b中指示灯电路502由电阻R31~R34和发光二极管D1~D4组成。报警电路503由电阻R35、三极管Q3和微型扬声器511组成。驱动输出电路504由R36、三极管Q4、续流二极管D5、交流接触器512和开关K5组成。

在该实施例中,指示灯电路502中的发光二极管D1~D2分别与第一微处理器上的P3.3~P3.6端口连接,发光二极管D1亮时,表示排风机正在工作。发光二极管D2~D4亮时,表示上述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各档位对应的工作阈值。例如,当发光二极管D2亮时,显示当前水雾浓度数据为低档对应的工作阈值。报警电路503中三极管Q3通过电路R35与第一微处理器101上的P3.0端口连接。驱动输出电路504中的三极管Q4通过电阻R36与第一微处理器上的P3.0端口连接,交流接触器512和排水雾设备通过开关K5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指示灯电路的发光二极管D1~D4分别受控于第一微处理器上的P3.3~P3.6端口,并且,在上述输入电路104的一个实施例中,其发光二极管D2~D4根据触摸键K3输入到第一微处理器101的指令进行相应档位的点亮。报警电路503的设计是为了当水雾传感器202发生故障时,其第一微处理器上的驱动电路驱动报警电路中三极管Q3,进而控制微型扬声器701报警。在驱动输出电路504中,当第一微处理器101分析上传采集的水雾浓度数据达到预设工作阈值时,或者根据触摸键K4输入到第一微处理器101的指令。两种方式均可控制驱动输出电路输出220V电压,有电流经过交流接触器512的线圈时,交流接触器512开启,反之,交流接触器512关闭。进而通过水雾浓度数据控制排风机工作。其中220V电压并不唯一,可根据具体不同地域情况进行调整,其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一种排水雾系统,包括排水雾设备601,其中,所述智能排水雾控制装置602通过输出电路105与所述排水雾设备602连接。由于智能排水雾装置601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进一步阐释。该系统可以为任一有排水雾功能的系统,另在本实用新型中排水雾设备可为排风机设备,该排风机设备可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应用场景,在其他场景中有相似的构思均在本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