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WiFi机芯开关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6025发布日期:2018-09-11 22:1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智能WiFi机芯开关控制器。



背景技术:

之前的家用电器很多缺乏定时控制等,有些虽然有定时控制等,但是采用的是传统的定时器机芯,无法智能化控制,以及远程控制的缺陷,因此存在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无法智能化控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智能WiFi机芯开关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WiFi机芯开关控制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下壳由上壳覆盖,上壳表面设有按键,按键与轻触开关连接,连接上壳内壁上设有WiFi控制板,WiFi控制板上设有WiFi模块和WiFi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轻触开关与WiFi模块连接,WiFi控制板与线路板B连接,线路板B上设有继电器开关和电源线路板。

所述下壳一侧内壁设有排座,排座表面水平设置。

所述排座内侧壁凹陷设有卡口,卡口插设金属引脚A、金属引脚B、金属引脚C、金属引脚D、金属引脚E,金属引脚焊接在线路板B上。

所述排座表面分布有接线孔A。

所述下壳四角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安装板上方向内凹陷,凹陷处成弧形,所述线路板B四角向内凹陷。

所述下壳顶部开口,四周壁体围成一圈,壁体顶部设有凸圈,上壳内壁卡设在凸圈上固定。

所述按键外壁设有按键圈,按键呈圆形,轻触开关接入WiFi模块的引脚。

所述WiFi控制板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壳上。

所述下壳顶部开口,四周壁体围成一圈,壁体顶部设有凸圈,上壳内壁卡设在凸圈上固定,所述按键外壁设有按键圈,按键呈圆形,轻触开关接入WiFi模块的引脚,所述WiFi控制板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壳上。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新颖,设计巧妙,将传统的定时器机芯进行改进,把机芯接入待控制电器设备,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下载控制APP,使控制电器设备进入配网状态(长按按键5S),APP连接控制电器设备(需要输入路由器密码),连接成功即可操作设备连接待控制电器设备,操作便捷,实用,远程控制,尤其适宜于当今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群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远程控制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智能WiFi机芯开关控制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3和下壳7,下壳7由上壳3覆盖,上壳3表面设有按键1,按键1与轻触开关,轻触开关用于触发信号,连接上壳3内壁上设有WiFi控制板5,WiFi控制板5上设有WiFi模块和WiFi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WiFi控制板5与线路板B6连接,线路板B6上设有继电器开关和电源线路板。

所述下壳7一侧内壁设有排座14,排座14表面水平设置,所述排座14内侧壁凹陷设有卡口,卡口插设金属引脚A8、金属引脚B9、金属引脚C10、金属引脚D11、金属引脚E12,金属引脚焊接在线路板B上。金属引脚外侧设有接线孔B,金属引脚部分卡入卡口,接线方便,这里的金属引脚是由能导电的材料制成。

所述WiFi控制板5通过螺钉4固定在上壳3上。

所述下壳7四角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安装板上方向内凹陷,凹陷处成弧形。保持壳体的整体长方形形状,便于加工,然后留出螺钉的安装孔,使用方便。

所述线路板B6四角向内凹陷。与下壳7内壁的角匹配。

所述按键1外壁设有按键圈2,按键1呈圆形,轻触开关接入WiFi模块的引脚。

所述下壳7顶部开口,四周壁体围成一圈,壁体顶部设有凸圈13,上壳3内壁卡设在凸圈13上固定。凸圈13为四角向内凹陷的长方形形状,形状多样,便于固定牢固。

使用时,图2、3、4所示,图中TYE3S为WiFi模块,U1为3.3V电源芯片,KEY为机芯开关按键,J1为与“图1”中“线路板B6”相连接的排座14或者排线,T1为变压器,K1为继电器开关,金属引脚A8、金属引脚B9为电源输入“100-240VAC”,金属引脚C10为继电器/开关输入脚,金属引脚D11为继电器/开关输出NO脚,金属引脚E12为继电器/开关输出NC脚,把机芯接入待控制电器设备,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下载控制APP,使控制电器设备进入配网状态(长按按键5S),APP连接控制电器设备(需要输入路由器密码),连接成功即可操作设备连接待控制电器设备,来达到控制待控制电器设备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排座表面分布有接线孔A15,数量是五个,均匀排列,

这是另外一种接线方式,没有金属引脚的接线方式,电线就从接线孔A15出来,完成接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