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6259发布日期:2018-09-11 22:1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恒流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平均电流控制电路是恒流电源常见的控制方案,在节能照明电路,屏幕背光源,大功率照明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与峰值电流控制电路和滞环电流控制电路相比,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电路具有控制精度高,电流纹波小,抗噪声性能优越等优点。但其受控制原理的限制往往电路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响应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其恒流精度高,电流纹波小,抗噪声性能优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包括:

电压源,用于提供输入电压;

负载电路,与电压源连接;

还包括:

第一VI变换电路,第一VI变换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第一VI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负载电路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积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IV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VI变换电路用于将积分电路输出的控制电压V_ct1转换成负载电流I_load;

IV变换电路,IV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VI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二VI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IV变换电路用于将负载电流I_load转换成采样电压V_s;

第二VI变换电路,第二VI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IV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积分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VI变换电路用于将采样电压V_s转换成反馈电流I_fb;

积分电路,积分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积分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基准发生电路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第二VI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一VI变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积分电路用于将反馈电流I_fb和基准发生电路产生的基准电流I_ref产生控制电压V_ct1;

基准发生电路,用于产生基准电流I_ref。

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为一闭环控制电路,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各个电路模块各司其职,恒流精度高,电流纹波小,抗噪声性能优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VI变换电路包括:NMOS管,NMOS管的漏极与负载电路连接,其栅极与积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源极与IV变换电路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VI变换电路包括:NPN管,NPN管的集电极与负载电路连接,其基极与积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与IV变换电路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作为优选的方案,IV变换电路包括:电阻R_sense,该电阻R_sense的一端分别与第一VI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VI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IV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其输出端为同一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二VI变换电路为GM转换电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作为优选的方案,GM转换电路包括:放大器、NMOS晶体管MN101和电阻R1;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与采样电压V_s连接,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1连接,放大器的输出端与MN101的栅极连接;MN10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1和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栅极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且其漏极与控制电压V_ct1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

作为优选的方案,积分电路包括:电容C_int,该电容C_int的一端分别与基准发生电路的输出端、第二VI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以及第一VI变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积分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为同一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作为优选的方案,基准发生电路为电流发生器,电流发生器直接供给基准电流I_ref。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作为优选的方案,基准发生电路为GM转换电路,GM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基准电压V_ref连接,其输出端与积分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成本低。

作为优选的方案,GM转换电路包括:放大器、NMOS晶体管MN201、PMOS晶体管MP201、PMOS晶体管MP202和电阻R2;

MP201和MP202镜像连接,形成镜像单元;

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与基准电压V_ref连接,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2连接,放大器的输出端与MN201的栅极连接;

MN20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和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栅极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且其漏极通过镜像单元与控制电压V_ct1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VI变换电路的GM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准发生电路的GM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其中:1、电压源,2、负载电路,3、第一VI变换电路,31第一输入端,32、第二输入端,33、输出端,4、IV变换电路,41、输入端,42、输出端,5、第二VI变换电路,51、输入端,52、输出端,6、积分电路,61第一输入端,62、第二输入端,63、输出端,7、基准发生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源1、负载电路2、第一VI变换电路3、IV变换电路4、第二VI变换电路5、积分电路6和基准发生电路7。

电压源1用于提供输入电压,负载电路2与电压源1连接。

第一VI变换电路3具有第一输入端31、第二输入端32和输出端33,第一VI变换电路3的第一输入端31与负载电路2连接,其第二输入端32与积分电路6的输出端63连接,其输出端33与IV变换电路4的输入端41连接,第一VI变换电路3用于将积分电路6输出的控制电压V_ct1转换成负载电流I_load。

IV变换电路4的输入端41与第一VI变换电路3的输出端33连接,其输出端42与第二VI变换电路5的输入端51连接,IV变换电路4用于将负载电流I_load转换成采样电压V_s。

第二VI变换电路5的输入端51与IV变换电路4的输出端42连接,其输出端52与积分电路6的第二输入端62连接,第二VI变换电路5用于将采样电压V_s转换成反馈电流I_fb。

积分电路6具有第一输入端61、第二输入端62和输出端63,积分电路6的第一输入端61与基准发生电路7连接,其第二输入端62与第二VI变换电路5的输出端52连接,其输出端63与第一VI变换电路3的第二输入端32连接,积分电路6用于将反馈电流I_fb和基准发生电路7产生的基准电流I_ref产生控制电压V_ct1。

基准发生电路7用于产生基准电流I_ref。

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为一闭环控制电路,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各个电路模块各司其职,恒流精度高,电流纹波小,抗噪声性能优越。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负载电路2为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第一VI变换电路3包括:NMOS管,NMOS管的漏极与负载电路2连接,其栅极与积分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其源极与IV变换电路4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进一步,IV变换电路4包括:电阻R_sense,该电阻R_sense的一端分别与第一VI变换电路3的输出端和第二VI变换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IV变换电路4的输入端与其输出端为同一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其中:采样电压V_s由以下公式得到:V_s=I_load*R_sense。

进一步,第二VI变换电路5为GM转换电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其中:反馈电流I_fb由以下公式得到:I_fb=V_s*Gm1。Gm1为第二VI变换电路5的GM转换电路内的参数。

进一步,积分电路6包括:电容C_int,该电容C_int的一端分别与基准发生电路7的输出端、第二VI变换电路5的输出端以及第一VI变换电路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积分电路6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为同一端。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积分电路6用于将反馈电流I_fb和I基准电流I_ref在C_int上积分,并产生控制电压V_ct1。当且仅当,I_ref的平均值等于I_fb的平均值时,积分电路6产生稳定的控制电压V_ct1。

进一步,基准发生电路7为GM转换电路,GM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基准电压V_ref连接,其输出端与积分电路6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成本低。其中:基准电流I_ref由以下公式得到:I_ref=V_ref*Gm2。Gm2为基准发生电路7的GM转换电路内的参数。

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控制平均电流I_load_avg恒流,其具体公式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电路相较于现有的恒流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均采用现有的简单元器件,成本低,且易于检修维护,采用闭环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恒流精度高,电流纹波小,抗噪声性能优越。

如图3所示,进一步,第二VI变换电路5的GM转换电路包括:放大器、NMOS晶体管MN101和电阻R1;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与采样电压V_s连接,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1连接,放大器的输出端与MN101的栅极连接;MN10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1和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栅极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且其漏极与控制电压V_ct1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其第二VI变换电路5的GM转换电路的Gm1=1/R1。

如图4所示,进一步,基准发生电路7的GM转换电路包括:放大器、NMOS晶体管MN201、PMOS晶体管MP201、PMOS晶体管MP202和电阻R2;

MP201和MP202镜像连接,形成镜像单元;

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与基准电压V_ref连接,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2连接,放大器的输出端与MN201的栅极连接;

MN20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和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栅极与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且其漏极通过镜像单元与控制电压V_ct1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其基准发生电路7的GM转换电路的具体为Gm2=1/R2。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VI变换电路3包括:NPN管,NPN管的集电极与负载电路2连接,其基极与积分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与IV变换电路4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采用简单的元器件,成本低,更易检修维护。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基准发生电路7为电流发生器,电流发生器直接供给基准电流I_ref。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本实用新型一种平均电流恒流控制控制平均电流I_load_avg恒流,其具体公式如下: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