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网的环境监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598发布日期:2019-05-03 19:2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网的环境监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智能供配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电网的环境监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智能电网中,有大量的控制装置,对于控制装置的内部环境,一般采用温控器配合电阻加热板进行温湿度调节,其运行功率大、驱潮和调温效果差,经常出现二次元件绝缘降低、凝露、元件受热老化现象,严重的引发直流接地、元件起火等恶性事故。此外,由于北方冬、夏季室外温差较大,传统温控器和加热板极易损坏,运维人员定期巡视难以及时发现元件故障,造成加热板长期加热或不工作现象,严重危及汇控柜内二次元件的安全运行。变电站专业人员现场采取了封堵、除湿和加热等措施,但是由于控制手段和模型过于简单,对柜体内微环境和凝露动态过程缺乏监测和调控手段,不能系统性解决凝露问题,部分控制装置仍然存在凝露现象,危害了变电设备安全运行。

CN208272708U提供一种变电站汇控柜温湿度智能测控装置,包括安装于汇控柜中的温湿度检测模块、半导体加热及制冷模块、通风除湿模块、远程传输模块和远程监控终端。所述的温湿度检测模块、半导体加热及制冷模块、通风除湿模块均通过远程传输模块与远程监控终端进行通讯连接,由远程监控终端根据汇控柜的温湿度检测参数控制半导体加热及制冷模块的加热和制冷以及通风除湿模块的运行。实现对汇控柜内部温、湿度及温控装置、加热器及通风、驱潮设备的工况进行远方实时监测,采用半导体加热及制冷技术,并对站内分布式汇控柜内温控装置进行集中调控,当发生柜内温、湿度异常或装置出现不良工况时,装置发出警报,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巡视处理。但其实质上是提供的一种监控手段,对于如何从根据上对于内部环境进行处理并未提出有效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电网的环境监测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一空气预处理机构与装置本体相连,所述空气预处理机构包括按照空气流向依次布置的气泵、空冷器、节流阀以及空气导入管道,所述空气导入管道与装置本体连通,空气导入管道与节流阀之间设有弯管,在弯管与节流阀之间设有疏水阀。通过气泵增压后的气体进入到空冷器中使得增压升温后的气体降温,然后通过节流阀使得温度更低,在弯管处由于空气转向的产生,更利于冷凝作业中水分的析出作业,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到疏水阀内,完成疏水作业。

优选的,所述疏水阀临近弯管设置。进一步的提高疏水效果。

优选的,在装置本体内设有若干温湿度监测器,所述空气导入管道外设有加热机构。通过温湿度监测器来检测汇控柜内部的状况,若处于临界状态时,可通过加热机构来为进入汇控柜内的空气提供一定的热量,来使得内部温度远离露点。

优选的,所述空气导入管道包括感应管本体,在所述感应管本体上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管本体内设置有若干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从感应管本体轴中心到感应管本体内壁的通道横截面积逐渐减小。采用多通道设置的模式以及线圈加热的方式以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通道为圆形通道,所述位于感应管本体中心的圆形通道的中心轴与所述感应管本体的中心轴相重合。

优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螺旋式均匀地缠在所述感应管本体外侧。

优选的,所述感应管本体为不锈钢感应管本体或铜感应管本体。

优选的,在所述感应管本体内侧设置有陶瓷层。

优选的,在所述感应管本体外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为保温棉。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外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绝缘层外。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气泵增压后的气体进入到空冷器中使得增压升温后的气体降温,然后通过节流阀使得温度更低,在弯管处由于空气转向的产生,更利于冷凝作业中水分的析出作业,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到疏水阀内,完成疏水作业。

2、采用多通道设置的模式以及线圈加热的方式以提高加热效率,快速响应不同的温度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空气导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空气导入管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空气导入管道带有保温层和绝缘层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电网的环境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一空气预处理机构与装置本体1相连,所述空气预处理机构包括按照空气流向依次布置的气泵2、空冷器4、节流阀3以及空气导入管道5,所述空气导入管道5与装置本体连通,空气导入管道5与节流阀3之间设有弯管6,在弯管6与节流阀3之间设有疏水阀7,所述疏水阀7 临近弯管6设置,在装置本体1内设有若干温湿度监测器8,所述空气导入管道5外设有加热机构。在使用时,使得汇控柜内部随时处于微正压状态,空气从外界进入时,一般经过如下步骤:首先经过气泵2增压得到加压气体,由于加压气体此时温度也会提高,因此通过空冷器4后基本达到外界温度一致,然后再进入到节流阀3,完成节流,使得温度骤降,然后在疏水阀7完成疏水作业,随后通过弯管6后进入到空气导入管道5,再进入到装置本体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4所示,所述空气导入管道5包括感应管本体9,在所述感应管本体9上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10,所述感应管本体9内设置有若干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道11,所述通道11从感应管本体9轴中心到感应管本体9内壁的通道11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通道 11为圆形通道,所述位于感应管本体9中心的圆形通道的中心轴与所述感应管本体9的中心轴相重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螺旋式均匀地缠在所述感应管本体9外侧。所述感应管本体9为不锈钢感应管本体9或铜感应管本体9。在所述感应管本体9内侧设置有陶瓷层。在所述感应管本体9外设置有保温层12,所述保温层12为保温棉。所述保温层12外设置有绝缘层13,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设置在绝缘层13外。通过电磁感应线圈10对感应管本体9流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由于孔道多,因此空气与通道11的壁接触面积大,因此换热面积大,可以迅速将空气的温度提升到设定温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