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85171发布日期:2021-01-23 09:1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压力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控制器。


背景技术:

[0002]
压力控制器作为空调和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及控制部件,可防止进气压力过低或排气压力过高,也可用于风冷冷凝器,用于控制压缩机或风扇的启动停止,其工作原理是当系统压力异常过高或过低时,通过一个感压部件将介质的异常压力信号转换成瞬间位移信号,再通过机械传动将位移信号转换成内部微动开关的动作信号,实现自动控制,当压力回复正常范围时,控制器产生复位信号,开关回复到原来位置,系统继续运行。
[0003]
目前压力控制器复位模式包括自动复位模式和手动复位模式,自动复位型压力控制器在系统压力正常时会自行进行微动开关的复位动作,让系统继续运行,手动复位型压力控制器在系统压力异常而切断电路后,当压力回复正常水平时也不会自行复位到初始位置,系统继续保持切断状态,需要进行人工手动复位后,才能回复正常运行,目的是为了在正常运行之前需要人工确定系统压力异常原因和状态,避免再次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控制器,包括感温部、传动部、微动开关组件,所述感温部通过所述传动部传递位移以控制所述微动开关组件动作;所述压力控制器还包括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在锁止位时能够与所述传动部配合锁止,
[0005]
还包括复位部,所述复位部在外力作用下可从初始位置切换至复位位置,在所述复位位置能够解锁所述锁止部使其位于解锁位;
[0006]
在所述复位部的安装位置还设有限位部,所述复位部设有复位保持件,所述复位部处于复位位置时,所述复位部能够旋转以使所述复位保持件与所述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复位部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保持在所述复位位置。
[0007]
可选地,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复位部插入所述安装孔,并能够沿所述安装孔轴向往复移动,以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复位位置之间切换;
[0008]
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壳体的限位槽,所述复位保持件为突出所述复位部外周壁的限位块,在所述复位位置,所述复位部能够在所述安装孔内旋转一定角度,使所述限位块卡入所述限位槽内,限制所述复位部沿轴向移动,保持在所述复位位置,反向旋转所述复位部,所述限位块退出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部能够回复到所述初始位置。
[0009]
可选地,还包括回复件,所述回复件提供所述复位部回复到初始位置的回复力;所述壳体还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槽的高度,所述复位部从可自由往复移动的方位旋转时,所述限位块先滑入所述转动槽,再卡入所述限位槽,并在所述回复件的回复力作用下与所述转动槽在高度方向至少部分错离。
[0010]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防转件,所述防转件具有自由位和防转位,在所述防转位,所述防转件阻止所述复位部旋转,在所述自由位,所述防转件不干涉所述复位部的旋
转。
[0011]
可选地,所述防转件包括防转弹簧和防转柱,所述壳体设有插接孔,所述防转柱贯穿所述插接孔,所述防转柱的两端径向尺寸分别大于所述插接孔的两端径向尺寸,以限制所述防转柱脱离所述插接孔,所述防转弹簧设于所述防转柱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
[0012]
所述复位部设有手柄,外力按压所述防转柱,所述防转柱与所述手柄沿高度方向错开,所述复位部能够旋转,外力撤销,所述复位弹簧复位所述防转柱,所述手柄与所述防转柱抵触而阻止所述复位部旋转。
[0013]
可选地,所述复位部包括相接的按压端和活动柱,所述按压端伸出所述安装孔的外端部,所述活动柱贯穿所述安装孔;所述压力控制器还包括回复件,按压所述按压端,克服所述回复件的回复力,所述活动柱的端部抵住所述锁止部,以解锁所述锁止部,或撤除按压外力,所述回复件带动所述复位部向外移动,所述活动柱的端部脱离所述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处于锁止位。
[0014]
可选地,所述锁止部和所述传动部,一者设有限位孔,一者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锁止部处于锁止位,且所述感压部接受到压力波动异常信号时,所述传动部的所述限位凸起能够卡入所述限位孔内,所述锁止部锁止所述传动部,所述复位部解除锁止时,所述限位凸起脱离所述限位孔。
[0015]
可选地,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传动部,所述限位孔设于所述锁片,所述限位孔的边缘设有导向斜面,以导向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
[0016]
可选地,所述锁止部包括弹片和锁片,所述弹片的中部可绕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支撑板转动,所述锁片设有所述限位孔或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复位部的所述活动柱抵住所述弹片的一端时,所述弹片的另一端抬升所述锁片,带动所述锁片远离所述传动部,以处于所述解锁位。
[0017]
可选地,所述活动柱的外周壁设有倒齿,且所述活动柱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变形槽,所述活动柱插入所述安装孔,所述变形槽收缩,所述活动柱穿出所述安装孔后,所述变形槽扩张复位,所述倒齿限制所述活动柱反向脱离所述安装孔
[0018]
本方案中,解除锁住部锁止的部件为复位部,复位部在外力作用下可从初始位置切换至复位位置,在复位位置,复位部能够解锁锁止部,使其位于解锁位。
[0019]
另外,在复位部的安装位置还设有限位部,复位部则设有复位保持件,复位部处于复位位置时,复位部能够动作以使复位保持件与限位部配合,限制复位部回复至初始位置,保持在复位位置,则锁止部始终处于解锁位,从而切换到自动复位模式,复位部反向动作可使复位保持件与限位部解除配合,则复位部在对锁止部进行解锁后可以回复到初始位置,则锁止部处于锁止位,为手动切换模式。即,复位部通过自身动作,同时完成复位、自动和手动模式切换的功能。可见,本方案中的压力控制器,既具有手动复位模式,又可以切换为自动复位模式,从而兼具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的优点。另外,本方案将复位保持件设于复位部本身,这样,在对复位部施加外力进行复位操作时,同时进行旋转即可实现自动复位模式和手动复位模式的切换,操作十分便捷,旋转动作本身也不干涉复位部的复位动作,故复位操作也较为可靠。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压力控制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压力控制器的轴向剖视图;
[0021]
图2-1为图1中a-a向视图;
[0022]
图2-2为图2-1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
图3为图1中传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0024]
图4-1为图1中微动开关内部示意图;
[0025]
图4-2为图4-1中u型片与动作簧片配合位置的放大图;
[0026]
图4-3为动作簧片处于第一形态的原理图;
[0027]
图4-4为动作簧片从第一形态过渡到第二形态的原理图;
[0028]
图4-5为动作簧片处于第二形态的原理图;
[0029]
图5-1为图1中锁止部和传动部配合位置的示意图;
[0030]
图5-2为图5-1中ii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1]
图6为图5中锁止部的锁片示意图,限位孔设于锁片;
[0032]
图7为图1中复位部的立体示意图;
[0033]
图8为图7中复位部的轴向剖视图;
[0034]
图9-1为压力控制器的壳体顶部安装复位部的安装座位置的示意图,未示出复位部;
[0035]
图9-2为图9-1中iii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6]
图10-1为图9-1中安装座位置的立体图;
[0037]
图10-2为图10-1中安装座的示意图;
[0038]
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压力控制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压力控制器的轴向剖视图;
[0039]
图12为图11中复位部安装位置的立体视图;
[0040]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0041]
图14为图11中复位部的立体视图;
[0042]
图15为图14的仰视图;
[0043]
图16为图15的b-b向视图;
[0044]
图17为图11中防转螺钉的立体视图。
[0045]
图1-17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6]
1接头、1-1介质通道、1-2波纹管感压部件、2-1内壳、2-2外壳;
[0047]
3杠杆板、3-1v型槽、4弹簧;
[0048]
5传动部、5-2传动块、5-3限位凸起、5-4转动圆角;
[0049]
6-复位弹簧、7支架;
[0050]
8弹片、8-1第一端、8-2支点、8-3第二端;
[0051]
9、9

安装座;9-1、9
’-
1活动槽、9-2转动槽;9-3、9
’-
3限位槽、9-4、9
’-
4安装孔;
[0052]
10、10
’-
复位部;10-1、10
’-
1按压端;10-2、10
’-
2活动柱;10-3、10
’-
3手柄;10-4、10
’-
4限位块;10-5、10
’-
5倒齿;10-6、10
’-
6变形槽;10-7、10
’-
7活动腔、10
’-
8限位筋;
[0053]
11-锁片、11-1限位孔、11-2导向斜面;
[0054]
12-支撑板;
[0055]
13-微动开关组件、13-1开关底座、13-2第二固定端子组件、13-3第一固定端子组件、13-4第二固定触点、13-5第一固定触点、13-6公共动作触点、13-7斜孔基体、13-8调节螺钉、13-9铆接片、13-10公共端子组件、13-11接线螺钉组件、13-12动作簧片、13-13u型片、13-14u型片支撑槽;
[0056]
14防转螺钉、14-1光杆段、14-2螺纹段、15防转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58]
压力控制器,包括感压部、传动部、微动开关,感压部可将介质的异常压力信号转换成瞬间位移信号,传动部将该位移传递至微动开关,转换为微动开关的动作信号,实现自动控制。当压力回复正常范围内时,微动开关可以通过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回复到原来位置,系统继续运行。
[0059]
压力控制器还包括锁止部,当锁止部处于锁止位,且当感压部检测到压力异常时,如上所述,传动部会动作以带动微动开关动作,此时,处于锁止位的锁止部可以将传动部锁止在该位置,则即便压力回复正常,微动开关也不会复位,可以手动解除锁止部对传动部的锁止,使其处于解锁位,则传动部可以进行回复动作,相应地,微动开关可以复位。需要自动复位时,可以使锁止部始终处于解锁位,这样,即便压力异常,传动部动作时也不会被锁止,压力回复正常时,传动部自动复位,微动开关也自动复位。
[0060]
本方案中,解除锁住部锁止的部件为复位部,复位部在外力作用下可从初始位置切换至复位位置,在复位位置,复位部能够解锁锁止部,使其位于解锁位。
[0061]
另外,在复位部的安装位置还设有限位部,复位部则设有复位保持件,复位部处于复位位置时,复位部能够动作以使复位保持件与限位部配合,限制复位部回复至初始位置,保持在复位位置,则锁止部始终处于解锁位,从而切换到自动复位模式,复位部反向动作可使复位保持件与限位部解除配合,则复位部在对锁止部进行解锁后可以回复到初始位置,则锁止部处于锁止位,为手动切换模式。即,复位部通过自身动作,同时完成复位、自动和手动模式切换的功能。
[0062]
复位部的具体结构以及与限位部的配合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实施例理解。
[0063]
实施例1
[0064]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压力控制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压力控制器的轴向剖视图。
[0065]
如图1所示,压力控制器包括壳体,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外壳2-2和内壳2-1,元器件安装在内壳2-1内,外壳2-2外罩内壳2-1,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壳体内设有感压部,具体是波纹管感压部件1-2,感压部的上方设有杠杆板3、弹簧4,杠杆板3之上则设有传动部5。此外,壳体的底部设有接头1,接头1内设有介质通道1-1,介质的压力通过介质通道1-1被波纹管感压部件1-2所感知,波纹管感压部件1-2感受压力并传递位移,通过杠杆板3产生瞬间动作位移信号至传动部5,传动部5随之动作,进而传递给微动开关组件13,以切换电路。
[0066]
如图2-1、2-2、3所示,图2-1为图1中a-a向视图;图2-2为图2-1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
示意图;图3为图1中传动部5的立体示意图。
[0067]
传动部5具体包括传动块5-2,传动块5-2与微动开关组件13配合,具体是施加力到微动开关组件13的动作簧片13-12,如图3所示,传动部5的底部设有转动圆角5-4,与前述的杠杆板3配合,如图2-1所示,杠杆板3设有v型槽3-1,传动部5底部的转动圆角5-4卡在v型槽3-1上,感压部检测到压力波动异常时,传动部5的转动圆角5-4会在v型槽3-1处转动一定位移,从而传动块5-2可作用于微动开关组件13。
[0068]
如图4-1所示,图4-1为图1中微动开关组件13内部示意图。
[0069]
微动开关组件13包括开关底座13-1,开关底座13-1内设置第一固定端子组件13-3(固定端b)、第二固定端子组件13-2(固定端c)、公共端子组件13-10(公共端a),端子组件都设有接线螺钉组件13-11,另外,第一、第二以及公共端子组件相应地设置第一固定触点13-5、第二固定触点13-4、公共动作触点13-6,开关底座13-1内还设置斜孔基体13-7、调节螺钉13-8、铆接片13-9,以及动作簧片13-12、u型片13-13、u型片支撑槽13-14。u型片13-13压缩设置在u型片支撑槽13-14和动作簧片13-12之间。
[0070]
请继续参考图4-2、4-3、4-4、4-5所示,图4-2为图4-1中u型片13-13与动作簧片13-12配合位置的放大图;图4-3为动作簧片13-12处于第一形态的原理图;图4-4为动作簧片13-12从第一形态过渡到第二形态的原理图;图4-5为动作簧片13-12处于第二形态的原理图。
[0071]
传动部5的传动块5-2作用于动作簧片13-12,推动动作簧片13-12朝相反方向即第二固定触点13-5方向动作,到达临界位置时,产生一个反向的瞬间动作位移,使得ab端迅速接通,ac端断开,传动部5随后位移到达b端,反向作用力使ab端一直接通,系统回复正常。
[0072]
如图3所示,转动圆角5-4设于传动部5的底部,传动部5的顶部还设有一限位凸起5-3,限位凸起5-3用于配合锁止部上的限位孔11-1。
[0073]
如图5-1、5-2、6所示,图5-1为图1中锁止部和传动部5配合位置的示意图;图5-2为图5-1中ii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5中锁止部的锁片11示意图,限位孔11-1设于锁片11。
[0074]
该实施例中,锁止部具体包括锁片11和弹片8,弹片8具有第一端8-1和第二端8-3,第一端8-1支撑在回复件上,回复件具体为图5-2中所示的设于壳体内部的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支架7上,弹片8的第二端8-3与锁片11接触配合,具体是第二端8-3处于锁片11的下方,传动部5也位于锁片11的下方,弹片8的中部为支点8-2,支点8-2与壳体内部的支撑板12(示于图1)接触配合,弹片8可绕支点8-2转动,当绕支点8-2逆时针转动时,则第二端8-3上翘促使锁片11远离传动部5,绕支点8-2顺时针转动时,则第二端8-3下落,锁片11靠近传动部5。在图1中内壳2-1的顶部安装支撑板12,弹片8呈折弯设置,其中部一折弯处与支撑板12接触,作为转动的支点8-2。
[0075]
如图5-2所示,锁止部处于锁止位,即相对靠近传动部5的位置,其中,如图6所示,锁止部的锁片11设有限位孔11-1和导向斜面11-2,当感压部检测到压力异常波动,传动部5动作时,其顶部设置的限位凸起5-3可以向上移动一定距离,并在导向斜面11-2的导向作用下,滑入限位孔11-1内,与限位孔11-1形成上下卡接,则传动部5将不能再动作,处于锁止状态,即便压力回复正常,微动开关组件13也依然处于当前状态而无法复位。此时,需要手动进行复位。
[0076]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复位部10为图1中所示的复位按钮,请继续查阅图7、8,图7为图1中复位部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中复位部的轴向剖视图。
[0077]
图1中,壳体设有安装孔9-4,复位部10插入安装孔9-4,复位部10具体包括相接的按压端10-1和活动柱10-2,活动柱10-2可以贯穿安装孔9-4,按压端10-1尺寸大于安装孔9-4,位于安装孔9-4的外端,以供按压操作。如图5-2所示,上述弹片8的第一端8-1处于活动柱10-2的底部和作为回复件的复位弹簧6之间,复位部10处于初始位置时,活动柱10-2不对弹片8的第一端8-1施压,复位弹簧6提供向上的回复力,使弹片8的第一端8-1具有上翘的趋势,第二端8-3则具有下落并不抬升锁片11,则锁片11得以靠近传动部5,处于能够与传动部5的限位凸起5-3配合的锁止位;当按压复位部10的按压端10-1时,复位部10处于复位位置,活动柱10-2克服复位弹簧6的回复力,下压弹片8的第一端8-1,则第二端8-3会处于上翘的位置,将锁片11抬高,离开锁止位,此时的锁止部处于解锁位,使得限位凸起5-3脱离限位孔11-1,传动部5得以解锁,则压力回复正常时,微动开关组件13可以回复至原来位置。
[0078]
显然,要进行自动复位,则活动柱10-2需要保持在复位位置,即保持在下压弹片8而克服复位弹簧6回复力的状态,使锁片11一直处于被抬升的解锁位,无论压力波动是否异常,传动部5的限位凸起5-3均无法卡入锁片11的限位孔11-1内而被锁片11锁止。
[0079]
请继续参考图5-2、7,并结合图9-1、9-2、10理解,图9-1为压力控制器的壳体顶部安装复位部10的安装座9位置的示意图,未示出复位部10;图9-2为图9-1中iii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1为图9-1中安装座9位置的立体图;图10-2为图10-1中安装座9的示意图。
[0080]
如图9-1所示,壳体顶部的外端面设有凸起的安装座9,安装孔9-4贯穿安装座9和壳体的顶部,如图9-2所示,安装座9的外周壁设有依次相接的活动槽9-1、转动槽9-2、限位槽9-3。如图7所示,复位部10的按压端10-1设有限位块10-4,前述的复位部10设置的复位保持件具体即为限位块10-4,限位部具体即为限位槽9-3。
[0081]
活动槽9-1、转动槽9-2、限位槽9-3三者的高度关系为,活动槽9-1>限位槽9-3>转动槽9-2,转动槽9-2与活动槽9-1的底部位置高度对应,限位槽9-3的底部与转动槽9-2的底部大致平齐。活动柱10-2在安装孔9-4内沿轴向(图9-2中,表现为上下方向)活动时,限位块10-4位于活动槽9-1中,不干涉活动柱10-2的上下移动,复位部10处于手动复位模式,复位部10按压解锁锁止部后,复位部10可以回复到初始位置,锁止部重新处于能够与传动部5锁止的锁止位。
[0082]
当需要切换到自动复位模式时,则可以在复位部10处于复位位置(活动柱10-2抵住弹片8)时,即按压住复位部10,同时转动复位部10,使其限位块10-4转动进入转动槽9-2内,继续旋转,转动槽9-2滑入限位槽9-3内,限位槽9-3的高度低于活动槽9-1,对限位块10-4的向上活动形成干涉,从而阻碍复位部10沿轴向回复到初始位置,达到保持复位部10处于复位位置的目的,则锁片11始终处于解锁位,切换至自动复位模式。
[0083]
该实施例中设置转动槽9-2,可知,当按压复位部10使其处于复位位置的高度,若撤除按压外力,在回复件的回复作用下,活动柱10-2将带动整个复位部10向上弹起而回复到初始位置,这里设置的限位槽9-3高度略高于转动槽9-2,则在限位块10-4卡入限位槽9-3后,撤销外力,在回复力作用下,限位块10-4略微向上移动,与转动槽9-2在高度方向至少部分错开,则限位块10-4在限位槽9-3内不仅上下限位,也无法再沿转动槽9-2回转到活动槽
9-1内,从而更为可靠地保持在复位位置,避免切换失效。可以理解,不设置转动槽9-2也可以,限位块10-4可以直接从活动槽9-1转动进入限位槽9-3内。
[0084]
如图7、8所示,复位部10的按压端10-1呈帽状,包括顶部和环状外周,活动柱10-2自顶部的内壁面向下延伸,环状外周和活动柱10-2之间形成活动腔10-7,复位部10上下移动时,安装座9的周壁在活动腔10-7内,二者发生相对的上下位移。限位块10-4自环状外周的内壁向内延伸,以位于安装座9外周的活动槽9-1、限位槽9-3或转动槽9-2内。本实施例中,按压端10-1还设有径向突出的手柄10-3,便于拨动复位部10旋转,限位块10-4与手柄10-3可以是一体结构,在按压端10-1的环状外周设置缺口,手柄10-3安装在缺口位置,延伸至外侧的部分可供操作,延伸至内部的部分为限位块10-4。
[0085]
请继续参考图7、8,该实施例中复位部10的活动柱10-2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变形槽10-6,活动柱10-2插入安装孔9-4时,变形槽10-6收缩,活动柱10-2穿出安装孔9-4进入壳体内部后,变形槽10-6扩张复位。如图8所示,活动柱10-2的外周壁还设有倒齿10-5,倒齿10-5可以限制活动柱10-2反向脱离安装孔9-4。活动柱10-2的端部和倒齿10-5都具有导向斜面11-2,以导向活动柱10-2插入安装孔9-4中。
[0086]
变形槽10-6为通槽结构,贯穿活动柱10-2的底部,且贯穿活动柱10-2的两侧,相当于将活动柱10-2的一部分分成两瓣,从而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可知,变形槽10-6并不限于图8所示直线槽,比如,也可以是十字槽,将活动柱10-2底部以上一定距离的部分,分成四瓣,或者,变形槽10-6为三个一端相接的直线槽,将活动柱10-2分成三瓣等,此处不做限制。
[0087]
这里提供设置变形槽10-6的活动柱10-2,便于复位部10和壳体的装配,可知,复位部10不限于该结构,只要能够插入壳体的安装孔9-4,进行复位操作即可。比如,复位部10的活动柱10-2可以在下部设置螺纹段,上部为径向尺寸小于螺纹段的光柱段,而安装孔9-4为匹配的螺纹孔,则活动柱10-2螺纹拧入后,螺纹段穿出安装孔9-4后,活动柱10-2也不会向上脱离安装孔9-4。
[0088]
另外,该实施例中,限位槽9-3设于安装座9的外周,限位块10-4设于按压端10-1的环状外周的内壁,可知,限位方式也不限于此。比如,活动槽9-1、转动槽9-2、限位槽9-3也可以设于安装座9的内周,限位块10-4设于活动柱10-2的外周壁也是可以的,当然,限位块10-4设于按压端10-1的环状外周的内壁,有利于活动柱10-2和安装孔9-4更好地配合,动作更为稳定可靠。此外,限位部也不限于限位槽9-3,比如,复位保持件可以是设于活动柱10-2的限位块,而安装孔9-4内壁设置凸起作为限位部,当复位部10处于复位位置且转动一定角度后,凸起位于限位块上方,限制凸起上移,从而使复位部10保持在复位位置。
[0089]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提供的锁止部包括弹片8和锁片11,锁片11是通过弹片8转动,进行抬高或下落的位置的切换,从而实现解锁位和锁止位的切换,具体则通过复位部10在轴向上的移动实现,故表现在该实施例中,即下压复位部10至复位位置,或者复位部10向上回复到初始位置,相应地,设计出的复位部10为既能沿轴向移动进行复位操作,也能旋转以使其保持在复位位置。这里锁止部也可以只包括弹片8,弹片8的第二端8-3实现锁片11的功能,当然,设置单独的锁片11与传动部5配合,可以将锁片11的抬升、下落的动作与弹片8的动作相区分,弹片8的动作依赖于复位部10的下压操作,而下压操作的力度一般较大,与锁片11动作区分开,有利于保持传动部5相对精细的传动动作传递。
[0090]
可以理解,复位部10的操作不限于上述方案,即复位部10的复位动作并不限于沿安装孔9-4轴向移动,比如,根据锁止部的不同结构,复位部10的复位动作也可能是以图1为视角时,进行水平推动、拉回的动作,本方案不做限制。
[0091]
可见,本方案中的压力控制器,既具有手动复位模式,又可以切换为自动复位模式,从而兼具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的优点。另外,本方案将复位保持件设于复位部10本身,这样,在对复位部10施加外力进行复位操作时,同时进行旋转即可实现自动复位模式和手动复位模式的切换,操作十分便捷,旋转动作本身也不干涉复位部10的复位动作,故复位操作也较为可靠。
[0092]
实施例2
[0093]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壳体内部设置的锁止部、传动部、微动开关等完全相同,复位部的复位方式也相同,只是复位部按压端的设计略有改动,另外还增加设置防转件,防止对复位部误操作,误旋转,而进行自动复位或手动复位模式的切换。
[0094]
可参考图11-17,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压力控制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压力控制器的轴向剖视图;图12为图11中复位部安装位置的立体视图;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图14为图11中复位部的立体视图;图15为图14的仰视图;图16为图15的b-b向视图;图17为图11中防转螺钉的立体视图。
[0095]
该实施例中,壳体顶部外端面的安装座9

也设置限位槽9
’-
3和活动槽9
’-
1,未设置实施例1中的转动槽9-2,按压端10
’-
1的限位块10
’-
4可以直接从活动槽9
’-
1转动滑入限位槽9
’-
3内。另外,设置防转螺钉14,如图17所示,防转螺钉14包括螺帽和螺柱,螺柱具体包括光杆段14-1和位于末端的螺纹段14-2,壳体设有贯穿内外的插接孔9
’-
5,插接孔9
’-
5为螺纹孔,将防转螺钉14的螺纹段14-2拧入插接孔9
’-
5,旋转至螺纹段14-2整体穿过插接孔9
’-
5后,光杆段14-1插入插接孔9
’-
5,可在插接孔9
’-
5中沿轴向移动,则基于螺帽和螺纹段14-2,防转螺钉14无法从插接孔9
’-
5中脱离。另外,还设置防转弹簧15,防转弹簧15设于螺帽和壳体的顶部外端面之间,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防转弹簧15处于预压缩或者自由状态,此时,防转螺钉14突出壳体一段距离。
[0096]
如图11、13所示,复位部10

的按压端10
’-
1也设有手柄10
’-
3,防转螺钉14位于手柄10
’-
3的一侧,当复位部10

向防转螺钉14的一侧转动,而欲进入限位槽9
’-
3时,防转螺钉14与手柄10
’-
3抵触,阻止手柄10
’-
3旋转,阻止限位块10
’-
4进入限位槽9
’-
3,从而阻止手动复位模式切换为自动复位模式。如果需要限位块10
’-
4能够转入限位槽9
’-
3,则需要同时按压防转螺钉14,使防转螺钉14与手柄10
’-
3在高度方向上错开,然后手柄10
’-
3可带动复位部10

自由旋转,限位块10
’-
4转动进入限位槽9
’-
3,限位槽9
’-
3与限位块10
’-
4的配合效果可参照实施例1理解,从而切换进入自动复位模式。同样,如果当前状态为自动复位模式,则需要同时按压防转螺钉14,手柄10
’-
3才可以带动复位部10

旋转,限位块10
’-
4脱离限位槽9
’-
3,进入活动槽9
’-
1,从而切换进入手动复位模式。可见,防转螺钉14的设置,可以防止误操作,而且也避免在切换到相应模式后的切换失效,所以实施例2中并未设置转动槽9-2。
[0097]
另外,如图14所示,按压端10
’-
1环状外周的内壁除了限位块10
’-
4,还设有限位筋10
’-
8,限位筋10
’-
8和限位块10
’-
4沿周向并列设置,安装座9

的外周设置的活动槽9
’-
1可以容纳限位筋10
’-
8和限位块10
’-
4,二者在活动槽9
’-
1内上下活动,当限位块10
’-
4旋转进入限位槽9
’-
3后,限位筋10
’-
8依然位于活动槽9
’-
1内。可以理解,实施例1的方案中,也可
以配设防转螺钉14。限位筋10
’-
8的长度可以与复位部10

按压端10
’-
1的长度大致相等,这样在活动槽9
’-
1内活动时的导向性更好,限位块10
’-
4的长度只要和限位槽9
’-
3的高度大致相等即可。应知,实施例1中,也可以设置限位筋10
’-
8。
[0098]
实施例2中通过设置防转螺钉14,防止误操作,维持复位模式的稳定。显然,防转件不限于上述的防转弹簧15和防转螺钉14的组合结构,比如,防转件可以包括防转柱和扭簧,防转柱可以始终与手柄10
’-
3高度平齐,且在扭簧作用下处于干涉手柄10
’-
3旋转的状态,外力推动防转柱,使其离开手柄10
’-
3的位置,手柄10
’-
3转动完毕后,防转柱再复位重新干涉手柄10
’-
3复位也是可以的。上述防转螺钉14和防转弹簧15的结构设置较为简单,操作也方便。防转螺钉14设计为光杆段14-1和螺纹段14-2是为了便于安装入插接孔9
’-
7,且不会脱离插接孔9
’-
7,显然,防转件不限于包括防转螺钉14,一般的防转柱即可,比如,插入后在壳体内对防转柱的插入端装入端盖,以防止其脱离插接孔9
’-
7。
[0099]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