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50841发布日期:2020-11-25 17:2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车间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车间主要是通过网络及软件管理系统把数控自动化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达到感知状态,实时数据分析,从而实现自动决策和精确执行命令的经营管理境界的车间,在轮毂加工中采用智能车间能够大大的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企业的人力成本投入。

车间内物料的合理调度是一个车间顺利完成加工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车间中,物料的调度往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对于智能车间来说提高物料的调度效率能够大大的缩短工时,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而如何高效的实现物料的实时调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该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利用近场通讯技术,能够快速识别物料并进行高效的调度,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包括用于物料运输的轨道、在轨道上运行的用于物料运输的轨道车、用于存储物料的储料台和放置物料的置物台,所述轨道呈长环闭环布局,所述轨道车上设置有取料机构,两个储料台分别位于轨道短边的外侧,置物台位于轨道长边的外侧,置物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置物机构。

优选的,所述取料机构包括用于取料的吸盘式机械臂、伺服电机、转轴、蜗杆、蜗轮、转盘、隔板、中心环和感应式接近传感器,所述吸盘式机械臂安装在轨道车上表面,转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轨道车上表面,转轴与吸盘式机械臂的连线与轨道车前进方向重合,蜗轮固定安装在转轴上,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轨道车的上表面,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蜗杆且蜗杆与蜗轮啮合,转盘下表面的中部与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中心环固定连接有在转盘上表面的中部,六个隔板固定连接在转盘的上表面且均与中心环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六个感应式接近传感器均固定安装在中心环的外侧面。

优选的,所述中心环的轴心与转盘的轴心重合,六个隔板以中心环的轴心为参照呈环形排列,六个感应式接近传感器与六个隔板交错排布。

优选的,所述置物机构包括放置板、重量传感器和导向板,四个所述重量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置物台上表面的四角,重量传感器的检测端与放置板下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两个导向板固定连接在放置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储料台上表面远离轨道的半侧向上倾斜且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

优选的,两个所述导向板相互平行,且导向板与其相邻轨道垂直,放置板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放置板靠近轨道一侧面的高度是其远离轨道一侧面高度的五倍。

优选的,所述放置板和储料台靠近轨道的一侧设置有rfid标签,轨道车的外侧面设置有rfid识别模块,所述轨道车内还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无线传输模块一,无线传输模块一无线电连接有无线传输模块二,无线传输模块二电连接有模电转换器,模电转换器与重量传感器电连接,rfid识别模块电连接有对比模块,对比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对比模块还电连接有反馈模块,反馈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上还电连接有存储模块,控制器与服务器无线电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伺服电机和感应式接近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置物台的数量不少于四个,所述置物台还可安装在轨道内侧。

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轨道安装与车间内,一个闭环可以同时为三列设备提供物料,三列设备分别放置在轨道左侧、轨道内和轨道右侧。

步骤二,机构运行时,储料台用于存放待用的物料,由轨道车在轨道上循环提供物料调度。

步骤三,由重量传感器检测放置台上物料重量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一将重量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来确定物料是否需要补给,在需要补给物料时,由控制器控制轨道车在轨道上运动至最近的储料台,通过取料机构取料,并将取得的物料运送至对应的置物台处,rfid识别模块识别置物台上放置板上的rfid标签确定是需要补给物料的置物台,确认后通过取料机构的吸盘式机械臂进行物料补给。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实现了无人化的物料调度,能够加工设备的物料存料进行实时检测,实时反馈,实时进行物料调度补给,加工设备补料及时,设备能够持续运行而不用停机等待,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加工线的生产效率,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该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将重量传感器等运用到物料的检测,能够迅速的得到物料存量情况,机构工作高度智能化,节省了企业的人工成本投入。

3、该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采用环形的轨道结构,能够同时的兼顾更多的生产组,通过分布在两头的储料台使得轨道车可以就近的补充物料来为置物台进行补给,相比于传统的单线式补给线来说,节省了往复取料的过程,本机构取料路径更加灵活智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轨道车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储料台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置物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轨道、2轨道车、3储料台、4置物台、5取料机构、51吸盘式机械臂、52伺服电机、53转轴、54蜗杆、55蜗轮、56转盘、57隔板、58中心环、59感应式接近传感器、6置物机构、61放置板、62重量传感器、63导向板、7rfid标签、8rfid识别模块、9控制器、10无线传输模块一、11无线传输模块二、12模电转换器、13对比模块、14反馈模块、15存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用于物料运输的轨道1、在轨道1上运行的用于物料运输的轨道车2、用于存储物料的储料台3和放置物料的置物台4,轨道1呈长环闭环布局,轨道车2上设置有取料机构5,两个储料台3分别位于轨道1短边的外侧,置物台4位于轨道1长边的外侧,置物台4的上表面设置有置物机构6。

取料机构5包括用于取料的吸盘式机械臂51、伺服电机52、转轴53、蜗杆54、蜗轮55、转盘56、隔板57、中心环58和感应式接近传感器59,吸盘式机械臂51安装在轨道车2上表面,转轴53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轨道车2上表面,转轴53与吸盘式机械臂51的连线与轨道车2前进方向重合,蜗轮55固定安装在转轴53上,伺服电机52固定安装在轨道车2的上表面,伺服电机52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蜗杆54且蜗杆54与蜗轮55啮合,转盘56下表面的中部与转轴53的顶端固定连接,中心环58固定连接有在转盘56上表面的中部,六个隔板57固定连接在转盘56的上表面且均与中心环58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六个感应式接近传感器59均固定安装在中心环58的外侧面,利用伺服电机52带动转盘56转动,切换物料的暂存点,一台轨道车2能够同时暂存6份物料,通过感应式接近传感器59来检测隔板57间是否存放了物料来通过控制器9来控制伺服电机52来切换转盘56的放置位置。

中心环58的轴心与转盘56的轴心重合,六个隔板57以中心环58的轴心为参照呈环形排列,六个感应式接近传感器59与六个隔板57交错排布。

置物机构6包括放置板61、重量传感器62和导向板63,四个重量传感器62固定安装在置物台4上表面的四角,重量传感器62的检测端与放置板61下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两个导向板63固定连接在放置板61的上表面。

储料台3上表面远离轨道1的半侧向上倾斜且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储料台3的倾斜设计能够使物料向靠近轨道1的一侧滑动,能够及时布料方便取料机构5取料。

两个导向板63相互平行,且导向板63与其相邻轨道1垂直,放置板61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放置板61靠近轨道1一侧面的高度是其远离轨道1一侧面高度的五倍,物料放置在放置板61上后能够向远离轨道1的一侧滑动(即向加工设备方向),方便设备取得物料。

放置板61和储料台3靠近轨道1的一侧设置有rfid标签7,轨道车2的外侧面设置有rfid识别模块8,轨道车2内还设置有控制器9,控制器9电连接无线传输模块一10,无线传输模块一10无线电连接有无线传输模块二11,无线传输模块二11电连接有模电转换器12,模电转换器12与重量传感器62电连接,rfid识别模块8电连接有对比模块13,对比模块13与控制器9电连接,对比模块13还电连接有反馈模块14,反馈模块14与控制器9电连接,控制器9上还电连接有存储模块15,控制器9与服务器无线电连接,控制器9还分别与伺服电机52和感应式接近传感器59。

置物台4的数量不少于四个,置物台4还可安装在轨道1内侧,能够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备位置的安排。

一种智能车间的分流式物料实时调度机构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轨道1安装与车间内,一个闭环可以同时为三列设备提供物料,三列设备分别放置在轨道1左侧、轨道1内和轨道1右侧。

步骤二,机构运行时,储料台3用于存放待用的物料,由轨道车2在轨道1上循环提供物料调度。

步骤三,由重量传感器62检测放置台上物料重量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一将重量信息传递给控制器9来确定物料是否需要补给,在需要补给物料时,由控制器9控制轨道车2在轨道1上运动至最近的储料台3,通过取料机构5取料,并将取得的物料运送至对应的置物台4处,rfid识别模块8识别置物台4上放置板61上的rfid标签7确定是需要补给物料的置物台4,确认后通过取料机构5的吸盘式机械臂51进行物料补给。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