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

文档序号:30090151发布日期:2022-05-18 08:3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

1.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
3.现有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通常采用多个传感器配合至单片机和显示屏进行使用,通过显示屏上的数据能够使得使用者实时知道教室内环境质量,但是无法自动进行环境调节,装置安装也通常是安装在墙壁上的,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壳体的前侧安装有触摸屏,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安装有加湿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安装有空气净化器,所述壳体的上端安装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一滤网板,两个所述第二开口上均设有第二滤网板,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右侧内壁和第二安装腔的内顶部均安装有触发机构;
7.所述触发机构包括触发盒,所述触发盒内设有触发腔,所述触发腔的侧壁上安装有触发电磁铁,所述触发腔内滑动连接有铁块,所述铁块通过第一弹簧与触发电磁铁弹性连接,所述触发腔的两侧内壁均嵌设有第一导电片。
8.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开口内均设有两个安装块,对应的两个所述安装块之间设有滑动槽,两个所述第二滤网板的上下两端与对应的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两个操作口,两个所述操作口与对应的第二开口相连通,两个所述操作口上均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转动板。
9.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开口的上下内壁均固定连接有辅助电磁铁板,每个所述安装块均通过多个第二弹簧与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弹性连接,每个所述安装块上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每个所述导向杆均贯穿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所述壳体的前侧安装有开关。
10.优选地,每个所述安装块靠近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上均设有安装槽,每个所述安装槽上均安装有永磁铁。
11.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底部均设有放置槽,两个所述放置槽上均设有收纳盒。
12.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风机,两个所述第二开口的内顶部均嵌设有出风管,两个所述风机均通过连接管与出风管相连。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呈圆形,所述第一开口上设有螺纹槽,所述第一滤网板呈圆形,所述第一滤网板的侧壁上安装有螺纹连接块。
14.优选地,所述触发腔的两侧内壁均嵌设有第二导电片,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导电片的长度。
15.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下端安装有四个自锁万向轮,所述壳体的表面设有防锈漆,两个所述转动板上均通过多个螺钉与壳体的前侧相连。
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装置的优点在于:
17.1、本发明通过设置传感器组件、触摸屏、加湿器、空气净化器、触发机构等结构,通过传感器组件能够将外界的空气质量、湿度等信息通过触摸屏显示出来,并且通过ad转换器和单片机等结构,转换成触发电磁铁上的电流大小,当空气质量较差的时候,会开启空气净化器进行净化操作,当空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加湿器也会启动,调节教室内的环境参数,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
18.2、本发明通过设置安装块、自锁万向轮、第一滤网板、第二滤网板等结构,第一滤网板可以通过旋转拆卸下来,便于进行更换,同时,第二滤网板也可以通过打开转动板,直接将第二滤网板抽出,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19.3、本发明通过设置触发电磁铁板、永磁铁、第一弹簧、收纳盒、风机等结构,当打开开关的时候,触发电磁铁板导入交流电,带动第二滤网板震动,并且风机启动,将第二滤网板上抖落的灰尘吹至收纳盒内的水体内,能够减少第二滤网板清理和更换的频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截面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23.图4为图2中b处结构放大图;
24.图5为图2中c处结构放大图。
25.图中:1壳体、2触摸屏、3传感器组件、4开关、5转动板、6自锁万向轮、7第一安装腔、8第二安装腔、9加湿器、10空气净化器、11第一滤网板、12触发盒、13触发电磁铁、14第一弹簧、15第一导电片、16第二导电片、17铁块、18连接管、19出风管、20安装块、21第二滤网板、22辅助电磁铁板、23导向杆、24放置槽、25第二弹簧、26永磁铁、27收纳盒、2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参照图1-5,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下端安装有四个自锁万向轮6,壳体1的表面设有防锈漆,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传感器组件3,传感器组件3包括多种传感器,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和空气质量传感器,壳体1的前侧安装有触摸屏2,通过单片机和传感器组件3相配合,将空气质量的数据和温湿度等数据显示在
触摸屏2上,壳体1内设有第一安装腔7和第二安装腔8,第一安装腔7内安装有加湿器9,第二安装腔8内安装有空气净化器10,壳体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开口,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一滤网板11,两个第二开口上均设有第二滤网板21,第一安装腔7的右侧内壁和第二安装腔8的内顶部均安装有触发机构;
28.触发机构包括触发盒12,触发盒12内设有触发腔,触发腔的侧壁上安装有触发电磁铁13,触发腔内滑动连接有铁块17,铁块17通过第一弹簧14与触发电磁铁13弹性连接,触发腔的两侧内壁均嵌设有第一导电片15,传感器组件3将湿度数据大小通过ad转换器和单片机转换成位于第一安装腔7内的触发电磁铁13上的电流大小,传感器组件3将空气质量数据大小通过ad转换器和单片机转换成位于第一安装腔7内的触发电磁铁13上的电流大小,当湿度过大的时候或者是空气质量较差的时候启动相应的加湿器9和空气净化器10。
29.其中,两个第二开口内均设有两个安装块20,对应的两个安装块20之间设有滑动槽,两个第二滤网板21的上下两端与对应的滑动槽滑动连接,壳体1的前侧设有两个操作口,两个操作口与对应的第二开口相连通,两个操作口上均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转动板5,两个转动板5上均通过多个螺钉与壳体1的前侧相连,打开转动板5,可将第二滤网板21抽出,更换起来较为简单方便;
30.其中,两个第二开口的上下内壁均固定连接有辅助电磁铁板22,每个安装块20均通过多个第二弹簧25与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22弹性连接,每个安装块20上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3,每个导向杆23均贯穿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22,壳体1的前侧安装有开关4,每个安装块20靠近对应的辅助电磁铁板22上均设有安装槽,每个安装槽上均安装有永磁铁26,壳体1内设有交流电源,在图中未示出,当开启开关4的时候,辅助电磁铁板22会导入交流电,靠近永磁铁26的一端,磁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不断吸引或者是排斥相应的安装块20,使得安装块20上的第二滤网板21发生震动,使得第二滤网板21上灰尘抖落;
31.其中,两个第二开口的内底部均设有放置槽24,两个放置槽24上均设有收纳盒27,收纳盒27内设有水体,能吸附吹落的灰尘,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风机28,两个第二开口的内顶部均嵌设有出风管19,两个风机28均通过连接管18与出风管19相连,开关4开启的时候,风机28也会启动,使得出风管19将灰尘吹落至收纳盒27内;
32.其中,第一开口呈圆形,第一开口上设有螺纹槽,第一滤网板11呈圆形,第一滤网板11的侧壁上安装有螺纹连接块,通过旋转能够将第一滤网板11安装在第一开口上,触发腔的两侧内壁均嵌设有第二导电片16,两个第一导电片15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二导电片16的长度,壳体1上还设有报警器,两个第二导电片16与报警器串联,当两个第二导电片16导通的时候,报警器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空气质量很低或者是湿度过大。
33.本发明使用时,传感器组件3会将空气质量数据和室内的温湿度数据传递至触摸屏2上,使用者可以通过触摸屏2知道实时数据,并且当室内特别干燥或者是空气质量很差的时候,通过ad转换器和单片机等结构,使得相应的触发电磁铁13导入的电流大小增大,产生的磁场也增大,吸引着相应的铁块17下降,当于相应的两个第一导电片15相接触的时候,加湿器9或者是空气净化器10启动,调节室内的环境;
34.装置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可以开启开关4一端时间,此时每个辅助电磁铁板22通入交流电,使其靠近相应的永磁铁26的一侧磁极不断发生变化,吸引着两个安装块20不断发生抖动,即第二滤网板21发生抖动,将第二滤网板21上的灰尘抖落,并且风机28也会启动,
将抖落的灰尘吹至收纳盒27内,并被收纳盒27的水体吸附,长时间使用之后,需要清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旋转第一滤网板11将第一滤网板11拆卸下来,将转动板5上的螺钉拆卸下来,并转动转动板5,直接将第二滤网板21抽出即可;
35.该装置不仅能够实时检测室内的空气环境,而且当空气质量较差或者是空气比较干燥的时候,相应的空气净化器10和加湿器9会启动,进行自动调节,而且设有第二滤网板21和辅助电磁铁板22等结构,能够对第二滤网板21进行简单的清洁,减少了第二滤网板21的清理频率。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