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5298发布日期:2023-03-25 01:2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mcu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2.老化测试(burn-in test)是mcu(电机控制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之一)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该测试需要旋变对电机的相关信号进行模拟与反馈,而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通常需要设计一套旋变工装。典型的旋变工装主要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旋变(转子及定子)等,工作时,电机带动旋变转子转动(电机转速由电机控制器控制),旋变定子感应到转子转动后会将相关信号反馈给被测产品(mcu)。
3.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mcu产能需求日益提高,mcu老化测试设备需求也越来越多。因为老化测试时间长,所以相关测试系统通常是多工位设计(每个工位可对1台mcu进行老化测试,多工位设计可保证mcu的生产节拍),如3层12工位、3层18工位、3层24工位等。为了满足多工位的测试要求,系统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旋变工装(每个工位都需要配置一组独立的旋变工装),这就导致设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旋变测试工装无法给多台电机控制器在老化测试中同时使用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包括:
6.底板;
7.电机,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
8.轴承座,其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
9.旋变轴,其一端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述旋变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转动连接;
10.旋变组件,其设置于所述轴承座和所述电机之间,所述旋变组件包括固定座、旋变定子和旋变转子,所述旋变转子位于所述旋变定子的内圈且连接所述旋变轴,所述旋变定子连接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底板,所述旋变组件设置有多个。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l形安装板,所述电机连接所述l形安装板。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旋变轴之间设置有联轴器。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旋变组件均匀分布于所述轴承座和所述联轴器之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旋变定子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块,所述第一环形凸块卡设于所述固定孔内。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变定子还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块,所述第二
环形凸块卡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连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变定子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连接所述旋变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环和所述旋变定子之间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套设于所述旋变轴。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变轴设置有键孔,所述旋变转子设置有键槽,所述旋变转子和所述旋变轴之间设置有定位键。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变定子设置有信号线接头。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通过旋变轴同时带动多个旋变组件,多个旋变转子的转动仅需一个设置在轴端的电机驱动,对于多层工位测试系统,可根据单层工位的数量对应设置旋变组件的数量,能够充分实现一台套旋变测试工装同时开展多台电机控制器老化测试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测试工装的成本,同时能够减小工装的占位体积,使得整个设备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旋变测试工装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旋变测试工装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多旋变测试工装只设置一个旋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1所示多旋变测试工装中旋变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1所示多旋变测试工装中旋变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1所示多旋变测试工装中旋变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29.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电机;201、输出轴;3、轴承座;4、旋变轴;401、键孔;5、固定座;6、旋变定子;7、旋变转子;701、键槽;8、l形安装板;9、联轴器;10、固定孔;11、第一环形凸块;12、第二环形凸块;13、固定板;14、固定环;15、限位环;16、信号线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1.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旋变测试工装,包括:
32.底板1;
33.电机2,其设置于底板1上,电机2包括输出轴201;
34.轴承座3,其设置于底板1远离电机2的一端;
35.旋变轴4,其一端连接电机2的输出轴201,旋变轴4的另一端与轴承座3转动连接;
36.旋变组件,其设置于轴承座3和电机2之间,旋变组件包括固定座5、旋变定子6和旋变转子7,旋变转子7位于旋变定子6的内圈且连接旋变轴4,旋变定子6连接固定座5,固定座5连接底板1,旋变组件设置有多个。
37.综上所述,这种多旋变测试工装,通过旋变轴4同时带动多个旋变组件,多个旋变转子7的转动仅需一个设置在轴端的电机2驱动,对于多层工位测试系统,可根据单层工位的数量对应设置旋变组件的数量,能够充分实现一台套旋变测试工装同时开展多台电机2控制器老化测试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测试工装的成本,同时能够减小工装的占位体积,使得整个设备更加紧凑。
38.具体的,底板1为一整块长方形安装板,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设备进行固定连接,底板1的一端横向固定一伺服电机2,旋变定子6和旋变转子7均为标准件,旋变定子6整体为圆环形状,旋变轴4穿设于多个旋变定子6之间,旋变转子7与旋变轴4紧固且与旋变定子6保持同轴,需要注意的是,旋变定子6的内圈与旋变转子7的外圈保持一定间隙,能够使得旋变转子7自由转动;旋变组件可设置3组或更多,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相应加长旋变轴4和底板1,固定座5可为l形板,便于与底板1的固定和旋变组件的安装。
39.试验时,将伺服电机2通电后带动旋变轴4转动,从而带动旋变转子7转动,产生旋变信号,用来模拟真实的电机2旋变信号,多工位测试系统上的电机2控制器与旋变定子6通过旋变信号线连接,即可进行电机2控制器的老化测试工作。
40.进一步的,底板1上设置有l形安装板8,电机2连接l形安装板8。
41.具体的,l形安装板8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于底板1上,l形安装板8的上部则通过螺栓固定电机2本体,电机2输出轴201则穿过该l形安装板8,l形安装板8可使得电机2输出轴201的轴心线与旋变轴4的轴心新在同一条直线上。
42.进一步的,电机2的输出轴201和旋变轴4之间设置有联轴器9。
43.具体的,联轴器9采用梅花形联轴器9,构成该联轴器9的两个半轴分别与电机2输出轴201和旋变轴4的轴端紧固,联轴器9可对电机2的轴端驱动起到缓冲作用,能够减小整个旋转动作的振动产生,使其工作更加稳定。
44.进一步的,多个旋变组件均匀分布于轴承座3和联轴器9之间。
45.具体的,多个旋变组件均匀分布可使得测试工装各配件在能够实现一定限度的标准化生产,同时更便于匹配多工位测试系统,使得整个工装的排列和布线更加整洁。
46.进一步的,固定座5设置有固定孔10,旋变定子6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块11,第一环形凸块11卡设于固定孔10内。
47.具体的,第一环形凸块11与旋变定子6一体成型,固定座5上固定孔10的大小略大于第一环形凸块11的外圈,使得第一环形凸块11刚好卡入固定孔10内实现与固定座5的连接,同时保证了与旋转定子的安装同轴度。
48.进一步的,旋变定子6还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块12,第二环形凸块12卡接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和固定座5通过螺栓连接。
49.具体的,固定板13的中间挖出一个圆槽,圆槽的上端切除,使得固定板13能够在旋变定子6卡入固定座5后插入第二环形凸块12,固定板13的四个角上设置有通孔,通过螺栓可将旋变定子6与固定座5进一步固定。
50.进一步的,旋变定子6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环14,固定环14连接旋变轴4。
51.具体的,固定环14为常规通过螺栓紧固的环形张紧块,该固定块用于将下述限位块进行限位,使得限位块的另一端能够紧紧卡住旋变转子7。
52.进一步的,固定环14和旋变定子6之间设置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套设于旋变轴4。
53.具体的,固定环14外径可能大于旋变定子6的内圈,而限位环15则可设置有圆环形态且外径远小于旋变定子6的内圈,从而能够插入旋变定子6内圈夹紧旋变转子7,从而对旋变转子7实现横向限位。
54.进一步的,旋变轴4设置有键孔401,旋变转子7设置有键槽701,旋变转子7和旋变轴4之间设置有定位键。
55.具体的,安装时,先在键孔401内放入定位键,然后顺着键槽701插入旋变转子7,需要注意的是,固定座5在安装时应保证旋转轴上键孔401的位置正好位于旋变定子6的内圈中心位置,从而能够保证旋变转子7定位到旋变定子6的中心位置,最后依靠上述限位环15和固定环14进行横向固定。
56.更多的,旋变转子7内圈设置有多个键槽701,旋转轴也可沿其径向设置多个键孔401,以加强对旋变转子7的限位。
57.进一步的,旋变定子6设置有信号线接头16。
58.具体的,信号线接头16用于连接工位测试线缆以提供旋变信号。
5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