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611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计算机机壳内以不采用螺丝的方式来固定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结构。
在目前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的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许多人提倡计算机DIY(Do It Yourself)的观念,再加上相关硬件设备更新迅速,因此计算机与其他家电产品不同,常常在购买后还会有拆开其主机进行维修、测试或进行产品升级的需要。
在计算机机壳内设置有数个用以安装硬盘机、软盘机、光盘机等计算机设备的金属框架,金属框架的公知的固定方法,是将大约四个螺丝同时由承载架锁定在计算机机壳上,从而达到固定的目的,因此不论是生产线上的组装还是使用者自行拆卸、重组,都需要使用螺丝起子才能固定或拆下金属框架。
使用螺丝起子时,最好是将其前端正对着螺帽的螺纹旋转,这时效果最大,且螺丝起子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需要一定的空间供其操作;但是由于计算机主机壳中充填有各种零件与排线,使得我们在锁定或拆卸螺丝时,被其他零组件阻档而无法顺畅地使用螺丝起子。再加上如果计算机主机壳的尺寸较小,则承载架的一侧将与主机板重叠,如果想要拆卸重叠这一侧的螺丝,就必须先把主机板移开,空出适当的空间才行,因此相当的麻烦。
再有,从目前产品的发展趋势看,渐渐地走向一种尽量减少螺丝使用的方向,甚至不需要螺丝,使得产品的组装更加简单方便,这样不但有降低组装成本的优点,并且使用者装卸方便,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易的组装方式,使各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即可方便地从计算机机壳中组装或拆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在计算机机壳上设置有数个固定槽,并且在对应固定槽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一可活动的弹性扣件,在承载架上设置有数个对应固定槽的卡钩与结合翼片,承载架可借助卡钩结合在计算机机壳的固定槽上,利用卡钩限制了上、下及左、右方向的运动,再由弹性扣件移动到由结合翼片插置在计算机机壳固定槽的组合位置,使其限制承载架前、后的运动,这样即可方便地在不使用任何螺丝及工具的情况下,使安置有计算机设备的承载架主体固定在计算机机壳上。
反之,在拆卸时,使弹性扣件脱离组合位置,承载架就可脱离弹性扣件的限制使承载架向后运动到卡钩脱离固定槽的位置,从而可由计算机机壳上移出。
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包括一板体,设置在计算机机壳适当位置处具有数个固定槽,并在对应于该固定槽的位置处具有一枢接部;一承载架,其安置计算机设备并结合该计算机机壳,其至少包括数个对应该固定槽的卡钩,该卡钩可伸入在该固定槽内,限制该承载架左右上下方向运动,且该承载架具有一结合翼片;以及一弹性扣件,可活动的枢接在该枢接部,该弹性扣件可活动到结合在该承载架的结合翼片和该计算机机壳之间,限制该承载架前后方向运动的组扣位置。
为使本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确和易于了解,下面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本新型各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A表示本新型组装时的承载架与计算机机壳间的第一动作示意图;图2B表示本新型组装时的承载架与计算机机壳间的第二动作示意图;图3表示本新型中弹性扣件的放大示意图;图4表示本新型组装时的弹性扣件动作示意图;图5表示本新型组装完成的示意图;图6A、6B表示本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7是本新型第二实施例弹性扣件示意图。
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本新型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的承载架2组装在计算机机壳内的一板体1上,并用以安置硬盘机、软盘机、光盘机等计算机设备。
计算机机壳是用以安置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设备,图中所示是计算机机壳中的任一位置上的板体1,而承载架2则是一种具有三个邻接面而形成一具有容置空间24的结构,而且其容置空间24的尺寸是与硬盘机、光盘机或软盘机等计算机设备4的大小相配合,使计算机设备4能够安置在该容置空间24中,同时承载架主体2上设置有数个对应于计算机设备4的螺丝孔41的通孔25,利用螺丝26同时穿过通孔25和螺丝孔41中,将计算机设备4锁合固定在承载架2上。(当然、计算机设备4与承载架2的结合方式并不只限于螺丝锁合方式,目前有关计算机设备与承载架的结合方式亦可达到无螺丝的结合方式,本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承载架2与板体1组装是无螺丝的设计,所以说明中的计算机设备4和承载架2仅仅是为举例,并不是用以限定本新型的实施方式)。
为达到不使用任何螺丝而将承载架2固定在板体1上的目的,因此在承载架2与板体1上需要设计相互配合的结构。
板体1上设置有数个长条状贯穿开口的固定槽11a、11b、11c、11d,固定槽11a、11b、11c、11d彼此对应设置在与承载架2结合的位置,其中固定槽11d的宽度大于固定槽11a、11b、11c的宽度,而固定槽11a、11b、11c的尺寸相同,固定槽11a(与固定槽11b、11c相同),具有一较宽的置入口111a及一较窄的夹置部112a;另外在板体1的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枢接部13及一定位钩14。
承载架2二侧边的下缘分别在对应固定槽11a、11b、11c的位置上设置有数个卡钩21a、21b、21c,卡钩21a沿着侧边下缘的方向向下垂直延伸一延伸部211a,并由延伸部211a底端沿水平方向形成钩部212a;在承载架2一侧边下缘对应固定槽11d的位置设有一结合翼片22,结合翼片22与承载架2的侧边垂直,其上具有一长条状贯穿开口的结合槽221,结合槽221的开口宽度与固定槽11d相同;对应结合翼片22后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开口朝下的扣部23。
当使用者将本新型的承载架2组合在板体1上时,首先使承载架2的数个卡钩21a、21b、21c对应于板体1上的数个固定槽11a、11b、11c的位置,如图2A所示,卡钩21a、21b、21c从上向下由固定槽11a、11b、11c的置入口111a伸入,由于卡钩21a、21b、21c的延伸部211a伸入在固定槽11a、11b、11c内,限制承载架2左、右方向的运动,但承载架2仍可在固定槽11a、11b、11c范围内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入、移出,接着将承载架2向固定槽11a、11b、11c的夹置部112a移动,而卡钩21a、21b、21c的钩部212a在固定槽11a、11b、11c内伸出,从下方钩在板体1的底面上,限制承载架2上、下方向的运动,但承载架2仍可作前、后方向的移动;此时承载架2的结合翼片22正对固定槽11d,结合翼片22的结合槽221与固定槽113相贯通。
弹性扣件3是一种由长金属条弯折制成的一种具有弹性的构件,参照图3,经过特殊的弯折可分为轴部31、嵌入部32、顶止部33以及施力部34,如果将弹性固定件3放在一平面上看,其中的嵌入部32与顶止部33可视为在同一平面上,相对来说嵌入部32如同一向下凹入的部分,而顶止部33如同一向上凸出的部分;此外轴部31和施力部34可看作是向该平面外突出的部分,并且轴部31邻接嵌入部32,施力部34邻接顶止部33。
弹性扣件3利用轴部31可旋转地套置在板体1的枢接部13,并且轴部31的后段被定位钩14限制,使弹性扣件3可从枢接部13及定位钩14所构成的平面向上作180度的旋转运动。
参照图4,当承载架2与板体1完成上述的组装工作后,也就是数个卡钩21a、21b、21c都卡住固定槽11a、11b、11c后,弹性扣件3的施力部34施力,向承载架2结合翼片22的位置移动,弹性扣件3的嵌入部32可以由结合翼片22的结合槽221伸入在固定槽11d内,因此,由于弹性扣件3的嵌入部32伸入于结合槽221及固定槽11d中,限制了承载架2前、后方向的运动,使承载架2固定在板体1上;最后继续施力让弹性扣件3的顶止部33伸入在扣部23下面,将弹性扣件3固定在承载架2上,完成如图5所示的结合状态,在此位置上称为弹性扣件3的组扣位置,这样,借助板体1的固定槽11a、11b、11c和承载架2的卡钩21a、21b、21c的设计,可限制承载架2在板体1上左、右、上、下方向的运动,最后利用弹性扣件3的连结及牵制,限制了前、后方向的运动,于是将承载架2固定于板体1上,不需要使用螺丝或其他的操作工具。
反之、当拆卸承载架2时,使用者从弹性扣件3的施力部34下压,使弹性扣件3的顶止部33脱离扣部23,将弹性扣件3由组扣位置脱离,承载架2即回复在前、后方向的运动,将承载架2向后移动,使卡钩21a、21b、21c移到固定槽11a、11b、11c的置入口111a位置,承载架2即可回复上、下方向的运动,最后将承载架2由上取出,即完全将承载架2由板体1上拆卸的操作。第二实施例本新型所设计的弹性扣件3是为了限制承载架2前后方向的运动,依此原理,本新型的弹性扣件3也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如图6A、6B所示,图6A、6B是本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板体1与承载架2的设计大致相同,但板体1不必设计不同的固定槽11d,即四个固定槽11a、11b、11c、11d都可采用相同的设计,而承载架2也不必设计结合翼片22,而将结合翼片22改成采用相同的卡钩21d,这样板体1和承载架2采取相对称的设计,因此在制造上比第一实施例还要简单;另外承载架2上的扣部23′的开口方向改为朝后。
将第一实施例的弹性扣件3改为采用如图7所示的扭转弹簧型式的弹性扣件3′,弹性扣件3′由钢材卷绕,其中央为卷绕部35′,二侧由卷绕部35′延伸成为第一弹性边36′和第二弹性边37′,第二弹性边37′可再弯折出一止挡部371′,并由止挡部371′延伸弯折出一施力部372′;将弹性扣件3′的卷绕部35′套装在枢接部13′上(当然枢接部13′必须延伸出一可套装弹性扣件3′的枢杆131′),第一弹性边36′抵靠在板体1上,第二弹性边37′则因具有弹性而朝向与第一弹性边36′相反的方向。
组装时先将弹性扣件3′的第二弹性边37′向后移动,使承载架2进入板体1的组装位置,同样利用卡钩21a、21b、21c、21d伸入板体1的固定槽11a、11b、11c、11d,限制承载架2左右上下方向的运动,放松弹性扣件3′,使第二弹性边37′的止挡部371抵靠承载架2的扣部23′,由于第二弹性边37′的弹性即可限制承载架2前后方向的运动,达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利用第二弹性边37′的施力部372′可更加容易的操作第二弹性边37′移到组扣位置或脱离组扣位置。
由于本新型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不需要任何螺丝或工具即可将承载架固定在计算机机壳上,因此在组装计算机的过程中可免去锁紧螺丝这个步骤,因而减少生产组装时间、降低成本,使组装更为方便并且更利于自动组装作业。
本新型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组装时不需要螺丝和螺丝起子,在拆卸时也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因此无论平时的维修、测试或是产品的升级都非常方便。
虽然本新型已在上面一较佳实施例中进行了介绍,但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新型的精神和范围都可作出一些更动和润饰,因此本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包括一板体,设置在计算机机壳适当位置处具有数个固定槽,并在对应于所述固定槽的位置处具有一枢接部;一承载架,其安置计算机设备并结合所述计算机机壳,至少包括数个对应所述固定槽的卡钩,所述卡钩可伸入在所述固定槽内,限制所述承载架左右上下方向运动,且所述承载架具有一结合翼片;以及一弹性扣件,可活动的枢接在所述枢接部,所述弹性扣件可活动到结合在所述承载架的结合翼片和所述计算机机壳之间限制所述承载架前后方向运动的组扣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计算机机壳上对应所述枢接部的位置还具有一钩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固定槽是一长条状开口,所述固定槽具有一较宽的置入口及一较窄的夹置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卡钩具有一向下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由延伸部水平延伸的钩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结合翼片还具有一对应于所述固定槽的结合槽,所述结合槽与所述固定槽贯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承载架还具有一设置于所述结合翼片后上方并开口朝下的扣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弹性扣件包括轴部、嵌入部、顶止部和施力部,将所述轴部以可活动的方式套装在所述枢接部,所述嵌入部在所述组扣位置嵌入所述结合翼片的结合槽和所述计算机机壳的固定槽,所述顶止部抵靠在所述扣部。
8.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包括一板体,设置在计算机机壳适当位置处具有数个固定槽,并在对应于所述固定槽的位置处具有一枢接部;一承载架,其安置计算机设备并结合所述计算机机壳,至少包括数个对应所述固定槽的卡钩,所述卡钩可伸入在所述固定槽内,限制所述承载架左右上下方向的运动,且所述承载架的适当位置具有一扣部;以及一弹性扣件,可活动的枢接在所述枢接部,所述弹性扣件可活动到推抵所述扣部限制所述承载架前后方向运动的组扣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枢接部还具有一套装弹性扣件的枢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固定槽为一长条状开口,所述固定槽具有一较宽的置入口及一较窄的夹置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卡钩具有一向下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由延伸部水平延伸的钩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扣部开口朝后。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弹性扣件为一扭转弹簧。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弹性扣件具有一卷绕部和由所述卷绕部二侧延伸的第一弹性边及第二弹性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边抵靠所述计算机机壳。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弹性边还具有一止挡部抵靠在所述扣部。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弹性边还具有一施力部。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承载架的固定结构,不采用螺丝及工具固定的方式即可将安置计算机设备的承载架主体固定在计算机机壳上;该固定结构设有一个用以连结承载架和计算机机壳的弹性扣件,弹性扣件设置在计算机机壳上,在承载架组装在载具后,由于弹性扣件的特殊弯折设计,使弹性扣件可活动到固定承载架的组扣位置,从而将承载架固定在计算机机壳上;拆卸时使弹性扣件脱离组扣位置,承载架即可由计算机机壳中移出,在组装或拆卸作业中都不需要螺丝或组装工具,因而达到节省工时易于拆装的目的。
文档编号G06F1/16GK2461044SQ00262490
公开日2001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14日
发明者李重德, 李枝煌 申请人: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